搜索
任瑞羾的头像

任瑞羾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6/02
分享

此心光明,乃人生之大境界! ——读郦波教授《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每当许巍那独具磁性的歌声在耳边萦绕之际,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激荡起一串串不大不小的涟漪。

许多人总是在身处于应该“不惑”的年龄时,才恍若从一夜春梦中惊醒,在那一抹“情难却,意难舍”的怅然若失中去感悟或追忆人生过往的时光,去重新审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匆匆留下的光影片段。

就连被易中天先生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也曾在自己《短歌行》的诗句中无奈地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感叹!

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究竟该怎样过?我想,这个问题就如哲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一样,困扰着许多人,甚至让一些人沉沦于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困惑之中。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惑’?”,虽然笔者将此处的“过”有意为之地改为了“惑”,但这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读了郦波教授《五百年来王阳明》著作后的些许感悟。

人生中的“过”有时就是来自于人生之“惑”。为何这样讲?过,从字意上而言,有从一个地点或时间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的含义,当“过”的这一含义和人的意念融合在一起时,就会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形成人的某种固有思维方式或认知感观的产生。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过意”一词,就有了过分看重,良心上过得去,心安理得的含义。当一个人随着人生所经历的时间和地点的不断转移而过得心安理得,自认为良心上过得去之时,那“惑”自然会随之而来!

所以,人非圣贤,人皆有“惑”!反之,世上之圣贤还未参透人生哲理之前,他亦如凡夫俗子一般,心中也是充满了无数个“惑”的。正如郦波教授在书中所言,世上有很多优秀的人走不出一个怪圈,就是优秀着、优秀着,就优秀成了平庸。反而那些并非十分聪明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认定了自身发展的方向,却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恐怕就是那些看似特别聪明的人,过分看重了自己所谓的智慧,心安理得地把人生“过”得越来越迷“惑”而造成的原由吧!

身处于明代宦官乱政时期的王阳明自小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惑”肯定异于常人,也多于常人。他在11岁时,就提出了“何为第一等”的“惑”!也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一等事是什么的问题。他自己的答案就是读书,做圣贤,做圣人。而当他的父亲问他,何谓圣人时?他则以北宋大家张载的“四为说”答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尚处于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这样为自己的人生立下了超大格局的远大志向,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位圣人,就凭他这一志向的确立,可以看出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必先要有非常人所能及的气象与格局。

而在中国的历史上能被尊称为圣人的有几个?更何况是身处于宦官乱政的明朝!

王明阳的立志,指引着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面临着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在内心深处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惑”的挑战和折磨。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学问被称为“心学”,他的心路历程,他的“事上练”,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哪一个不是在他人生路上所遭遇的无数“惑”的阻碍中逐渐感悟出来的人生哲理?而他之所以最后能成为圣人,说明他擅于用人生中的亲历、亲为,也就是“事上磨”、“事上练”所感悟到的答案,去逐一解答自己内心的迷惑或现实中的难题。这也是他做出了立志的“承诺”之后,用巨大的勇气与毅力将“心外无物、心即理”的光明追求贯彻到生活实践中,不容有一刻因“惑”而“过”的”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

王阳明说:“知是行之主意,行实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的嘴上总是说着,知道、知道,明白、明白,但是真正涉及到大是大非、善恶因果之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去进行正确的选择,去实施正确的行为。

阳明心学首先要辨析的是善恶与是非,是要通过理性的思维去指引正确的行为。而后,又通过正确的行为去重新感悟更深层次的理念与认知,并通过循环往复的知行、行知、再知行、再行知的过程,才能让你成就那个有潜质的自己,让自己能做到遇“惑”而不“惑”,最终能以“行”和“知”来解“惑”的价值体现与归宿。

可以说,只有做到内心的光明与纯静,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大智慧。只有充满光明的大智慧才能指引你去战胜生活中的磨难、坎坷。最终,才能走出一条充满自信与乐观的正确人生之路。

郦波教授在书中言道,“知行合一”没有终点,它是一个良性循环、永远成长的过程。一个人的一生,不是心中有了良知,他就没有困惑了,也不是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到达了一定的地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个人“过意”地看重自身的名望、地位、成就,那就会与因“惑”而生的“过”相离不远了!

人生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在时光的长河中是非常短暂的。弹指一挥间,我们的人生也许已经过半,也许将面临终点,也有可能才刚刚开始。每个活着的人都拥有生命,每个逝去的人也曾经拥有过生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体会生命的含义。

我们的这一生是在名利、欲望中看似“辉煌”的度过,还是在恬静、自然、问心无愧中悄无生息地离开,都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指引。是光明璀璨的?是幽暗低迷的?还是积极向上的?或者是消极懈怠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朽的贡献?还是仅在凡尘过往中匆匆逝去?这些,都是每个人要面对的,也是无法逃避的、需要面对的人生之“惑”!

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读一读关于王阳明的故事,细心体会王阳明这一生为心学所做的贡献。你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有一盏明灯在为你的心路指引着光明的方向的。哪怕这只是一条平凡的人生之路,我们也应该坚信,这条路也应当有着来自于平凡中的伟大人生意义。

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找到自身光明的追求和正确的方向,每个生命都应当有其生命的灵魂归宿与存在价值。

我们只有开启心灵的智慧去点亮道德与灵性的自觉,才能听从内心的光明指引,找到自己充满正能量与光明的那颗心,这样才可以重新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新旅程。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王阳明的心学是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人生哲学。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世界,我们要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来强大内心、增强自信、启迪智慧、辩明方向。有了强大的内心,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苦艰难,创造人生的奇迹,让“良知”永驻我心!

只有人人都心怀“良知”,遵从“良知”的光明指引,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人生智慧才会在中华儿女的人生大境界中扎下根、留下种,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润,使得万物生长充满光明与生机。

当王阳明先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含笑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遗言时,他的不世之业、烛照千秋的思想和传奇人生的真实写照,伴随着他立德、立功、立言的光明人生及大境界,必将让后学之人万世景仰。


     (此文首发于《贵州政协报》2020年11月4日“读书”专栏,作者:任瑞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