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润石的头像

润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03
分享

清明 · 怀念

惠余伯伯是我舅爷爷的二儿子,比我父亲大四岁。解放前舅爷爷和我奶奶兄妹两家一直住在一起,惠余伯伯和我父亲从小就在一起生活、玩耍,感情深笃,胜过亲兄弟。解放初十几岁的伯伯就去上海闯荡,和解放前就去上海的亲哥哥孝鑫伯伯拼搏多年后都在上海成家立业。

听父亲说,惠余伯伯从小聪明伶俐,学习、工作特别勤奋,从学徒干起,一直做到了高级技师,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用过著名的丰华圆珠笔,丰华圆珠厂是中国国产圆珠笔的诞生地。别小看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由于其加工精度高达千分之一毫米,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够制造。而丰华圆珠笔头的模具正是伯伯带领攻关小组设计、制造出来的。

舅爷爷去世得早,我从未见过。惠余伯伯对他的小姑妈,我的奶奶感情特别深,在那个交通十分不便的年代,每年春节他都要回家乡看望奶奶和我们一家,有时他还会带伯母和表哥、表姐一起回老家。八十年代初,他四十多岁,干练的身材、英俊的脸庞、微卷的黑发,尤其是多年在大城市闯荡培养出来的得体的待人接物、优雅的言谈举止都给年少的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小时候每逢春节我总是盼着伯伯、伯母能回老家。他们总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礼物,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还能吃到大城市才有的各式糕点。伯伯知道我们家庭由于祖父早年被打成“右派”后从城市回到了乡镇,家境一直清贫,他也深知当时的城乡差别巨大。所以伯伯回来后除了和大人们拉家常,也没忘记和我们小孩交流,给我们讲了许多外面世界的事情,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我至今对他的原话记忆犹新:“任家要翻身,要靠你们兄弟俩了。”有时候,两个伯伯带着一大家子一起回来,偌大的家庭十几个人围坐在爷爷奶奶居住的明代老屋里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我们小辈们就去走街串巷到处玩。大表哥比我大十三岁,海运学院毕业,给我讲了许多远洋轮船上的故事。惠余伯伯家的表哥比我高三届,时常和我们分享大城市的见闻和学习上的经验。

伯伯一直很关心我的学习。我记得曾和他说过英语基础不太好,自己感觉进步不大。他回上海后立即把表哥学过的一套《新概念英语》邮寄给我,我想大上海的高中教材一定对我帮助很大,于是高二暑假我就一个人狂揪新概念,一口气把一套书全部学完了。出乎意料的是高三开始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那年高考我英语得了89分。

1989年,我们兄弟俩同时考取重点大学,伯伯十分高兴,拍电报来说一定要从上海出发去上学。九月初,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从南通港坐江轮到十六铺码头。那时我还未满十七周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出远门,一切都陌生而新奇。伯伯家在延安路人民广场附近的一个二层大杂院,一家四口住在二楼,板木结构的房屋,不大但很温馨,看布置就知道伯伯一家十分和谐幸福。短暂的相聚之后,伯伯和父亲一起把我们送到上海火车站,离别时伯伯那充满期许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上大学后直至研究生毕业,我每年在春节才能见到伯伯。我们家族有除夕中午烧经祭祖的传统,那些年小楷抄写经书的重任一般都落到我身上。其中祖辈称谓和名讳、平辈拜、晚辈叩,需要一一交代清楚,不得有误。大城市出生的表哥、表姐没见过这些,伯伯十分耐心地向他们讲解先辈们的辈份和关系,并要求他们认真跪拜叩首。看得出来,伯伯十分重视“忠孝礼仪”。

工作以后每隔几个月我都会给伯伯打电话,他家的号码我不用记在通信录中,因为爷爷曾用余西话将7位数字编成了一句俏皮的顺口溜。电话中伯伯除了关心我的工作、家庭等情况,也会结合早年自身经历勉励我要努力工作,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给我讲一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和技巧。

伯伯以前和我说过,我父亲是独子,奶奶除了学习不让父亲做任何事,所以父亲除了学习、工作很出色以外,家务和社交的能力较弱。改革开放后,父亲随大流也辞去了乡镇五金厂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工作,下海谋生。他尝试了很多职业,但总是不太成功,于是就自己注册开办了一个模具制造厂,但不善于交际的他虽有一身技术,却较难接到订单。那时候我们兄弟俩即将上大学,虽然大学不收学费,但是由于八十年代末物价飞涨,两个人的生活费对我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候伯伯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替父亲多方寻找业务,后来父亲小厂的业务逐渐好转起来,我们也得以安心求学。

201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无锡的堂姐打电话来,委婉地告诉我惠余伯伯得了不治之症。经和表哥表姐证实后,犹如晴天霹雳,心急如焚。过了好几天,正好父亲到江宁办完事后坐我车回市区,我忍不住告诉他这个消息,平时和我很啰嗦的父亲一路上一言不发,我看到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年初春,伯伯的病已经很重了,我去上海的医院看望他,看到以前那个潇洒倜傥的伯伯已经瘦得不成样子,我强忍着泪水陪他聊天,他还关切地问我小孩学习怎样,房子装修好了没有等等。

惠余伯伯:又是一年清明,您离开我们整整九年了。由于工作繁忙,您走了以后我只去松江看过您两次。女儿慢慢长大了,我想乘现在记性尚好,留些文字,让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的小辈们谨记您的教诲,传承任氏“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家风,能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