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给予我们的爱是那么地浓厚深沉、细致周密。
每天东方第一缕曙光初现时,她就开始了家里家外和田间地头的劳作;每天映入我们眼帘的总是她忙碌的身影,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总是她勤快憨厚的样子。由于她整天在田里操劳,家中收获的粮食、瓜果和蔬菜便多。不但家中餐桌上的不用买了,而且还有剩余送给我家的亲戚朋友。最近几天她还去三干渠河堆上捡拾拆毁树木时落下的树枝,我家院子里已经堆了几大堆柴伙。我估摸着它们足够我家土灶锅烧一年了。虽说现在农产品都不太值钱,可家中一年到头都不用花钱去买。这也为我们节约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前些年年岁较年轻的母亲总是变着法子要为我们多创造一些:饭店里保洁工、淮洲中学食堂里的洗碗工、市一院的保洁工,她都干去过;再后来接送孩子们上学,她更是甘之如饴、风雨无阻。
她的勤劳节俭深深影响了我们,在我们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在她的言传身教下,耳濡目染的我们知道了唯有勤俭才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始终把勤俭二字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干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过日子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于是我家的日月也逐渐红火起来。
今年六十五岁的母亲已经是满头的银丝、满脸的苍桑。可年轻时的她也曾长发飘飘、容颜俊美的。这都是她为家庭、为儿女辛劳付出所致啊!记忆的闸门打开,过去的一幕幕便如潮水般涌来。
记得我们小时候爸爸每天忙着去厂里上班,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就都是妈妈一个人操劳。那时候农家事特别多:四口之家的洗衣做饭日复一日,家中鸡、鸭、猪、狗都要人伺养,田里还有庄稼要侍弄。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就都像被她“承包”了似的。儿时的我们也不知、也不能为她分担,只有现在我也为人父母时才有了切身地体会。
儿时的我多病多灾,母亲为我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七岁时我开始患病毒性心肌炎。这个毛病总是反复发作,于是去市一院看病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带我去看病也就成了母亲的主要“工作”。有时是早晨,有时是下午,有时是晚上,甚至半夜时候。那时老妈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驮着我往返在城乡的路上。那真正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啊!那时的市一院看病手续繁多,从排队拿号到辅助检查,再到医生确诊后取药吊水。一次次看病过程就是一道道繁琐复杂的流程,都要花上许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次排队的情形:排队取号、排队候诊、排队检查、排队取药、排队治疗;那时的她一手搀着我,一手拿着盛有病历的帆布包在长长队伍中等候。每一次等候伴着的都是拥挤、焦急和渴盼。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市一院门诊排队候诊了老长时间。挨到我时却又到了医生下班时间。母亲说了许多好话请那个医生给我看看,人家还是非常冷漠地走了。一边是病蔫蔫的我,一边是人去室空的诊室,那时的老妈该是多么地无助、凄惶和伤心啊!后来我们不得不又转到急诊去看……
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没有电梯,母亲一次次地驮着我攀登在市一院各个楼道楼梯上的情形:母亲身子那么地弱,背上有个那么重的我,楼层又是那么地高,一层层楼梯却还是那么地多。一遍遍地爬楼就仿佛是一次次地攀山!她的脚步是那么地沉重!人是那么地疲倦!即便如此她有时还给我讲故事,还哄着我玩耍。她的沉重脚步中透出的是一股不折不挠的韧劲,逗我玩耍中透出的是一股乐观向上的精神。那时的母亲多像那只不屈服于命运、立志要攀登到金字塔顶的蜗牛!正是她的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她,让她紧紧地扼住了我薄脆的命运之喉。那时候住院治疗就更难了,住院前要先排队等床位;好不容易住进去了,她哪能又把全部时间都用在我身上?那时的她上午在医院陪伴我接受治疗,下午就请舅舅和姨娘来替她看护,她回家干农活。忙碌尚且容易对付,困难的是看病的费用难筹。在工厂上班的老爸工资微薄,维持一家生活原本就不富裕,哪里能经得住一次次去医院花销?每当经济捉襟见胕的时候,她就向亲友筹借。由于母亲诚实守信,亲朋们也总是慷慨相助。
由于我生病治疗使家里欠了许多债务,有的亲戚便好心地劝母亲放弃给我看病。因为在农民们朴素的观念中总认为“人的命,天注定;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天天想办法筹钱给我看病,最后再落得人财两空。那就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了”。可是母亲为我治病的信念却从来没有动摇,经过一次次的住院治疗,我的毛病终于在我十一岁时彻底治好。如果那时老妈听信亲戚的“好心劝告”,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必然就不会再有一个我了。同村的那个孩子患肾炎,因为家中经济困难耽误了救治,在十几岁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之树早早枯萎,生命之花还没有开放就已凋谢。这是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啊!如果当时母亲也不给我治了,那个孩子也就是我活生生的镜子啊!
思昔抚今真正是让人忆苦思甜啊!现在我们的幸福淮阴,看病早已是名闻遐尔的淮阴模式:小病在社区,大病才去区医院和市一院;平时则有健康团队的家庭医生走进田间地头给我们做无病预防和慢病防治;看小病在社区享受药品零差价,费用还可以享受合作医疗报销一大部分;看大病在二甲医院花费还有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保险。这样既让我们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又节约了医疗资源。像我们家过去的因病致贫的情况是一去不复返了。医改让我们淮阴人民有了巨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非常重视我们的读书。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很少要我们帮她干活,只要我们把书读好。她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便知道读书对我们小孩子而言是多么地重要。由于儿时的自己多数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了,我才能以优异的成绩在上个世纪的九零年**取卫校、跳出农门。想想我们小时邻人家的孩子,哪个没有因为不干活、少干活而被大人打骂过啊!?我的同龄人小时读不好书,现在做手艺辛苦谋生的也有很多。
还记得我由于长期疾病缠身,十一岁才插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入学。于是拼音我就不会,学习汉字就困难。那时母亲和教小学的于老师处得较好,她就总是晚上送我去于老师家补一会儿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补课我的学习基础得到了加强,才有了后来学习成绩的提升。在读书那些年月里我从学校一回到家,她都会问问我一天在学校的情形;每次考试结束,她都会问问我的考试成绩。那时她白天操持家务,晚上她也不看电视,而是坐在写作业的我傍边纳鞋底、打毛线、剥花生种。她陪伴着我读书学习。要知道那个年代小孩子的读书都是人种天收的呀!当时像母亲这样陪读的不多。就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老师也只是要求家长晚上在小孩子身边陪读而己。现在母亲每每看到我哥活得很辛苦时,她就会说:“他都是从小不好好念书,现在才会那么苦!”现在的母亲经常会给我们家的孩子讲我儿时刻苦学习的情景,把我作榜样激励她的孙子、孙女们好好地读书上学。朴实忠厚的母亲也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呢!
记得中考前夕我的学习很不在状态,每到中午回家就看电视。老妈就总是批评我不该在关键时候放任自流。她说:“现在看电视,过些日子戴个眼镜回家种田,龙不龙凤不凤如何得了?赶紧关掉电视去学习!”
还记得考上卫校那年,老爸身体不好致使家中再次因病致贫;那时家中已经无力供我上学了。可是母亲她们发誓砸锅卖铁也要把我背出来。于是老妈又是一番求亲拜友,可是我的学费经过东拼西凑还是不够。最后她只有找我那个做中学老师的堂舅担保,向农村合作社借了三千元的贷款。要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借贷款在我们这儿可是稀有之事啊!可那也是无可奈何之举。那时已经债台高筑的我家向谁借钱?要想我像其他同学一样走进卫校,就只有借贷款这一条路了。那时许多亲戚和邻居们都在议论供我读书的事情:当时的农人们最忌晦的就是借贷款了;在他们眼中借贷款是过日子堕落的表现,借贷款对农人们而言就是“毁”了的啊!上次大家庭聚会时我堂舅还说:“你这个小孩子一定要对你妈好好的,过去你念书你妈可是去做了三千元的贷款啊!”是啊!借贷款前后,母亲的身心一定是压力山大吧!
当我踏进卫校的大门后,家里既要供我上学,又要还亲戚朋友及贷款的债务。那时母亲为生活所迫,一举从一个只知道土里刨食的农人变成了赶集做卖买的小商贩。那个时候的她赶集摆地摊卖洗化用品和服装。可以想像她在街市上招揽顾客的第一声哟喝,叫得出口是多么地艰难。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可在她手中竟也办了我家好几层大事呢!
老爸生肺脓疡毛病,她伴着老爸住院,跑厂子里借款、报销;老爸患癌症,她伴着他住院开刀、化疗。在老爸患癌期间,她还给我哥举办了婚礼。后来她在亲友的帮助下还住持了老爸的丧礼。再后来她为我们操办了婚礼。办完这一层层人生大事对一个农村女人而言,是多么地不易啊!母亲凭着对我们、对家庭深深地爱和责任担当起了这些。其间几多甘苦、几多困顿,唯有她亲身体会过才最清楚吧!?
俗话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可我的母亲给予我们的无私母爱是那么地厚重朴实又细致入微。她的母爱似水,又如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