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辉的头像

刘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10
分享

利桥寻福

利桥寻福

刘辉

夏末,渐渐有了凉意。好友邀约夜走福清利桥古街。这条古老的街区历经三年的修复和改造,像是被人从睡梦中唤醒,完成了它华丽的换装,俨然成为具有福清人文历史特色的城市会客厅、文旅新地标和城市新名片。

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模式,古街在建筑形态上,采用了如桃杯山墙、飞脊山墙、女儿墙等特色造型,最大程度还原了利桥古建筑的风貌,处处可以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

轻倚红墙,听秋风讲述时光变幻的故事。古街的记忆,一夜之间被深红的灯笼点燃,历史在烟云中回荡,黄阁重纶逐渐褪去昔日恩宠,只残留些许黛青,唱和那口千年宋井以及那条被磨亮的青石板路,共同述说着岁月的沧桑。荷园里的异国风情,潜入到红楼砖墙的每个缝隙,犹如一个古老的密语,等待有缘人的开启。

这个密语,就是古街无处不在的福文化元素。

古街因桥而得名。一条千年古桥,从“龙首桥”到“利桥”的名称变换,和桥首矗立的瑞云塔一样,无不寄托了三福齐聚之地人民祈福盼福的强烈期许和美好的愿望。

小时候常听老辈们说:“正月十五过利桥,全年大吉大利。”此言实有典故:明万历年间,横跨龙江两岸的龙首桥年久失修,不能使用。然彼时国库空虚,官府无力,入城只好搭渡过江,或者绕道,十分不便。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内阁首辅叶向高长子叶成学,在获得时任县令凌汉翀支持下,以移桥对福清风水有利为由,出面发动乡贤筹资,迁址东移至小孤山段重建而成,称之“利桥”。自此,每逢元宵,人们争先结伴踏青过桥,以取求吉得福之意,渐成风俗,直至今日。

建桥同时,叶成学等人又聘请名匠,在小孤山上建塔,“以补龙江地势之旷”。 据传卜基之日,有五色祥云自西而来,覆盖小孤山上,光彩四射,故取名为“瑞云”。 建塔选用了优质花岗石和木材,前后耗时近十年建成,如玉柱擎天,气势恢宏,塔集建筑、雕刻艺术、佛学等于一体,获誉“精丽甲于海内”。堪舆家(即风水师)认为,“塔为瑞云,桥称龙首,形成云龙相伴,使福清县城风气完聚,形胜大壮”。

此刻,在寂静的巷子中,风似乎停留了下来,一如我此刻的心情,带着浓厚的好奇和敬畏。我试图用耳朵捕捉岁月的痕迹,聆听砖石间隙中透出的微弱声音,收集历史发出的低语与叹息。我努力让情绪徐徐展开,尽情地沉浸在这个独特的空间之中,期待着心灵上的碰撞,期待着那份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触感。

子曰“君子好德”。善良、宽厚、仁爱的德,是最好的“福相”。

儒家认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行善积德福自来。而“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方使他福不断增长。

宋代理学家朱熹承袭了这种“德福观”,并不断充盈,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主张治国理政当“修德行政,康济兆民”。修德的目的是为民造福。老百姓也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不可否认,叶成学、凌汉翀等人的修桥建塔之举应该是受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

修桥建塔,源于祈福实为造福。利桥之通,对于繁荣当时社会商贾活动之便利自然不用多说,而瑞云塔兼做航标之功用,对于促成福清成为海丝之路重要一环可谓意义重大。因此叶成学、凌汉翀等先辈之德,理应彪柄史册、名垂千古,也应刻在与瑞云塔遥相对望的黄阁重纶上。

心随往事漫游,一桥一塔,似乎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都承载着一个独特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何谓之福?”我试图在古今交织的奇迹中寻找答案,希望能找到那些温暖而深远的回忆,以此谱写出那段盛丽的过往。

位于古街中段有口宋井,俗称六角井,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政和七年(1117年)重修。井栏系榫铆结构,以六块淡赭色方形花岗石砌筑,井壁用石板叠砌。如论从材料还是工艺水平来看,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较高水平,反映了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重心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古人逐水而徙,沿河而居,凿井乃定。默观宋井,眼前似乎重现古街当年繁荣的人间烟火景象。史料可查,南宋景定四年(1263),东塘望族林观、林同、林合三兄弟在东塘靠林宅处扩大塘面,“浚之,周围千二百尺,环甃以石,种荷柳焉”,又在周边建精舍、庵、亭等,南宋文宗刘克庄赞之为“一邑伟观”,宋井就在其中。

自古安家立身,丰衣足食,乃福之基本。百姓追求的市井生活和“衣食之福”,窥宋井,可见一斑。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的象征,因此,国人轻易不“背井离乡”。

但邑人特有的韧劲、闯劲和拼劲决定了他们不会固守成福,而是大胆谋福造福。福清自古就有远下南洋谋生打拼的传统。

宋井的周边,分布着数量可观的侨厝民居。侨厝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又融入了东南亚风情。红砖、红瓦、扇门、雕花拱窗……;涂配以蓝漆的百叶窗与屋檐底层,与红墙、白栏相映成趣。

邑人知福惜福,爱乡顾家。无论走到哪里,就像是一只风筝,飞得再高再远,依然牵挂着一根长长的绳子;无论背井离乡的生活多苦,也能坚毅忍受,待功成名就之日,回到家乡,喝一口家乡的井水,建房孝长,甚至投身公益,造福桑梓,荷园故事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巷子的尽头,有一间小店里,刚出炉的光饼香气四溢,芝麻的香甜顿时弥漫在空气中。我想,这古老的味道,如同那久远的记忆,一定会撩拨着“番客”们的胃,回味悠长。

龙江边,有人吹起长笛,旋律如水墨画卷般流淌,似在烟雨的江南泛起涟漪。历史在跌宕起伏中,仿佛翩翩起舞,时而激荡,时而安静,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而复杂的画面。我在这其中感受着生活的真实,感受着时间的沉淀。

沿着古街漫步,街旁有棵桂树,花香沁人心脾。深夜的食堂里,人们围坐一桌,交谈着,笑声和谈话声回荡在寂静的夜空下。月光照在古街上,如梦似幻,似水流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这就是永恒的时刻,这就是千年繁华的见证。

眺望远方,瑞云塔尖的明月依旧挂在天空中,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甲子轮回的路途。我仿佛又看到龙首桥下,船只静静地停泊,满载着唐风宋韵,等待着启航的信号,沿着海丝之路,驶向四面八方。船行天下,福满天下。

而漂泊的心无论走到何处,都不忘记这古街的灵魂。那一口闽越古音,如同醇美的酒,留在心底,弥漫在记忆中。它凝结成一颗不老的灵魂,即使在远离家乡的异国他乡,也总让人魂牵梦萦,指引着游子们,不忘归家的方向。

这就是利桥古街,它不仅仅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街道,更是储存着我们共同的记忆和我们的灵魂。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新时代的呼唤,我为它骄傲!它的存在,就是对我们过去的最好的诠释,对未来的最美好的期许。我们当以时代气度,致敬历史,弘扬传统福文化,并赋予古老的福文化以新的内涵,为福清,我们的家乡祈福祝福,在传承和创新中,再度扬帆起航,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