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是徐则臣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背景宏大,从1900年跨到2014年,内容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进行叙述,娓娓道来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小说共分三部,故事主体是前面两个部分。一条运河,两个国家,两封家书,五个家族,多个叙事角度,展现了运河的百年沧桑;观众则被赋予运河的观察者的目光;穿透时间的云雾,体会小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遭遇和心境。
文章开篇设计别致,先用一则现代的考古报告作为引子,把读者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久远的年代,抽丝剥茧般将故事慢慢展开。在小说结尾,考古专家胡念之等人发现深藏于手杖中的一封家书, 整个故事绕了一大圈后回到原点,形成一个漂亮的闭环,完成民间传统的美好期许——团圆。
1900年代,意大利人小波罗沿着运河北上,进行运河文化考察,实际上是在寻找参加八国联军作战与家人失联的弟弟马福德;故事由此缓缓推进。一百年后的2014年,几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了录制《大河谭》而有了交集。虽然前几代人的背景都已模糊不清,但是他们还是通过大运河而有了命运的火花。
从精神视野看,本书立意深远。故事时间跨越一个世纪——从1900年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延伸至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向我们展开了一贯鲜活的历史画卷。文章从一条大运河反照出了五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而普通人的生活正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
小说笔触独到,意象精妙,鸬鹚和罗盘,二者与文本的融合,使运河的影像更具魅力。《北上》不仅仅是一段逐梦之旅,更是一程寻根之旅。
意大利人马克·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深深影响了的马福德——小波罗的弟弟。出于对东方文明的向往和热爱,他总想有个机会看看真正的中国运河;当他真正踏上这片神奇的东方大地时,他的身份却是一名以解救同胞为名,抢掠中华的侵略者。趁着在战争中,中弹受伤幸运地成为瘸子的机会,他逃跑了,从此在中国隐姓埋名、安家落户,成为了一名运河上的摆渡人,他将自己的运河梦交付给了自己的哥哥——小波罗。
小波罗在收到弟弟的家书后,沿运河北上,寻找马福德。北上途中,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生活在运河两岸,或善良或粗鄙的人们,所有人的命运都和运河关联起来。
文章中的1901年,小波罗离世,在通州运河的一条船上;1934年,马福德的妻子秦如玉为救面临被日军的大狼狗扑杀的孙女马思意,被大狼狗撕咬而亡。马福德在夜闯日军驻地为妻复仇后,被两个日本人偷袭枪杀。
在小波罗临了时,他把自己的随身物品分给了一同北上的朋友,朋友们都拿到了他的物品,如罗盘、相机、日记本、资料,这已为他们子孙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当下线的2014年,因《大河谭》的牵头,五个家族的年轻一代聚集在一起。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祖爷辈的命运曾经被拴在一条船上,更不知道他们曾是一个患难与共的整体。同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些年轻人终于可以围绕着运河,继续他们的运河梦。
寻根文化和乡愁文化,是烙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可泯灭的基因。
文中邵秉义带着邵星池祭奠先祖邵常来,在先祖墓前嚎啕大哭,他怪自己没能守住祖先留给他的渡船;得知邵星池为了筹措资金而要卖掉小波罗转送给先祖的罗盘时,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赎回罗盘。对他来讲,运河寄托了他对生活的希望。谢望和在纪念先祖谢平遥时说“真希望运河自济宁以北从未断流,我们就可以随时把想说的话放到运河里,一句句顺水漂流,一直漂流到你们身边”,运河寄托了他的乡愁。“小轮子”周义彦给后辈留下了小波罗的意大利文记事本,他的后人则世世代代都学习意大利语,这也是周家的祖训。马福德的孙女马思艺在自己晚年时坚持将自己的名字“马思艺”更正为“马思意”;晚年的马思艺满眼都是儿时在运河边生活的场景;运河,是她一生的牵念。
故乡总是可以唤醒每个人内心角落那一缕最皎洁的月光。书中最令人动容的,是结尾处运河之子们意外打开尘封的家族故事,那些看似毫无交集的陌生人因为一条河而发生关联,就像无数条支流曲曲折折地蜿蜒穿行,最终找到共同的发源处。
运河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徐则臣将它气韵生动地泼洒在我们面前,让身处喧嚣中的人们,临水而照,拨响运河的巨弦,在长长短短的苇草间,觅得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