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70年光阴,只是一朵美丽的浪花。而对于我的故乡汝南县梁祝镇来说,70年时光,已足以让她从历史的沧桑中实现美丽蝶变。此刻,站在家乡那片热土上,回望家乡70年的变化历程,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史书记载,梁祝镇汉时叫平阳郡,北魏时为平阳城。元代以降,因过往客商多在此地歇脚喂马,易名马乡店。清同治年间易名长安寨,清末又称马乡镇。说起长安寨,不能不提诞生于此的清朝最后一名武状元赵云鹏,此人“身躯魁伟,承毓桂之家传,弓马娴熟,臂力过人……”赵云鹏衣锦还乡时大兴土木,修建状元府。府门正中及两侧悬挂三块大清皇帝亲笔题赐的金字巨匾:军门帅府、状元及第、探花及第。赵云鹏的舅父安体道为保府邸安全,在四周挖壕筑寨,并将马乡镇改名长安寨。
新中国成立后,马乡镇改称马乡公社、马乡乡,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改为马乡镇。2007年7月,马乡镇因是梁山伯祝英台化蝶双飞故事的发源地,又更名为梁祝镇。
童年记忆中,故乡老镇上那条青石板长街,无言地见证着岁月交替。每月的双日子,十里八乡的乡亲纷纷带着自家多余或亟待出售的农副产品,或车推或肩扛,不约而同汇集到这条青石街上进行交易。一时间,牛羊哞咩,鸡鸭咕嘎,还有那高一声低一声富有浓郁中原风味的讨价还价声,汇成一曲独特的乡间音乐,弥漫在整个小街。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施,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土地有了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他们“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在解决温饱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红麻。那几年,马乡乡的红麻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七八万亩。每到夏秋季节,一望无际的红麻林枝叶葱郁,一棵棵高达数米的红麻顶端,点缀着红白间杂的花朵,夏风吹过,花枝摇曳,煞是好看。进入9月中旬,乡亲们开始收获红麻了。他们先把红麻一棵棵砍倒,去叶晾晒几天,然后浸入村边坑塘沤制发酵。在红麻沤制过程中,每家每户的男人都要定时下水检查,当发现沤在水中的红麻表皮绿色呈胶状物自然脱落、手扯麻皮纤维成网状时,要及时起麻出塘,开始剥麻、脱胶、漂洗,上架晒干,然后打成捆,送到街上的棉麻收购公司出售。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用架子车拉着装成小山一样高的晒洗干净的红麻,一大早就赶到设在马乡街道一侧的棉麻收购门市部排队卖麻。
这也为挑着筐子在街上游走,大声兜售卤肉、油条、油馍的小贩提供了绝佳的商机。他们不需四处走动了,只要在停着的架子车队列里,找一块屁股大的空地,便可把筐里的食品兜售一净。
那几年,种植红麻虽然累些苦些,但种植一亩红麻的收入,足以让乡亲们多皱的脸上绽放开心的笑容。红麻让马乡人致了富,也让马乡扬了名。当年的《河南日报》曾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马乡变麻乡,穷乡变富乡》的新闻,一时间,马乡在豫南地区成为名噪一时的富裕乡了!
时光之水一路流淌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家乡的父老乡亲渐渐感觉到青石小街变窄变短了。于是,一场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义务劳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记得那是一个炎炎的夏季,全乡日出劳力万余人,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硬是把老街西边一条东西长500多米、深5米的壕沟填成平地。然后,统一规划,拉大集镇框架,兴建了纵横8条通衢大街,开辟了商业、文化、休闲等7个活动区。
更值得一提的是,马乡镇又因梁祝的美丽传说而享誉中外,2005年12月,马乡镇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的“中国梁祝文化之乡”。
70年的风雨沧桑,昔日商贾过往歇脚的车马小店,逐渐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豫南名镇、“中国梁祝文化之乡”。我相信,沐浴着新时代发展的阳光雨露,我们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