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桑之未落的头像

桑之未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2/12
分享

关于西施的断想

       春秋末期,江南吴、越两个大国交战。战争延续了两个国家的两代君王。
       越王勾践时,越国不敌吴国,败于会稽。勾践沦为人臣,尝尽耻辱,决心励精图治,一雪会稽之耻。勾践身边有两位忠臣——大夫范蠡和文种。二人一擅长战事与外交,一擅长内政,都竭尽忠心地辅佐越王早日复国,打败吴国,重回霸主地位。于是,“卧薪尝胆”这段著名的历史故事开始上演。
       战败的越国,国衰民疲,几乎难以为继。而吴王夫差好色,天下尽知,所以,用美人腐蚀吴王夫差,借以削弱吴国,最终一举灭掉吴国,就是范蠡和文种设计的一个“曲线救国”的重要谋略。
       鉴于吴宫里美女如云,送给吴王的越国美女必须艳压群芳。为了寻找与众不同、美貌与智慧兼具的女子来实施这个谋略,范蠡走遍越国的山山水水。众里寻她千百度。在浙江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旁的浣纱溪边,范蠡邂逅了浣纱女施夷光,即后世所称的西施。
       西子之美,自不必说。揽胜无数的大夫范蠡,一见之下也惊为天人。对于西施的美,虽然史上并没有像《诗经·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样精致生动、具体可见的语言描摹流传下来,但是,家喻户晓的那一句成语——“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无疑是对她极致之美最好的概括和最广泛的认同。人们一向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具体所指存有争议,但西施位居首位这点是公认的。      
       世人皆知西施之美。但西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世间流传的种种,只是传说,过于模糊,粗略,以至于让人怀疑,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女子存在过。
       西施成名之前,只是一个“长在山间人不识”的平民女子,如同一朵山花,寂静地开放。
       可以设想,这位在浣纱溪清流的养育下生长起来的女子,除了拥有美的容貌,还拥有山花般纯朴、诚挚、率真的品质。她容易感动,被范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之辞打动,作出了“深明大义”的决定——那就是去国离乡,到如虎狼般的异国君王身边去完成一项爱国的“义”举。当然,这也意味着牺牲自己。
       从被送入吴宫,到吴王战败身死,西施在吴王夫差身边生活了长达十年之久,却没有留下一丝恶名。即便是在价值观念已发生了巨变的今天,世人脑海中的西施,仍保留着一个品质美好的形象。古代那些与君王相伴的美女,往往被视为红颜祸水、背负着妖媚惑主的骂名。这样的美女,商有妲己,周有褒姒,生生世世为人不齿;《韩非子》里对楚王爱妾郑袖的阴戾狠毒,也描写得细致生动,让人无法不生憎恨。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人口碑稍有不佳,便很容易滋生出无中生有不乏夸张的诽谤,在民间“病毒式”传播。
       然而,西施的形象一直就像她曾经浣濯的白纱那样纯洁。历史上抑或是传说中的西施,从古到今都保留着有信有义、有牺牲精神的形象。
      遥想当年,无法确切知道西施怀着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情来到吴国深宫,侍奉吴王。报国也好,报(范蠡的知遇之)恩也好;义无反顾的决绝也好,战战兢兢的不安也好,总之她头也不回地去了。
      也无法确切知道她以什么样的心情生活在吴王的身边。十年的光阴,就那么一天天地走到了头。吴王既好色,便不可能冷落这样一个绝色美女。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他像所有的那些君王,不顾一切地为他喜爱的妃子修亭台,建楼阁,更不用说平常生活中的那些无数的恩宠细节。
      对此,西施能够做到熟视无睹,不屑一顾,能够十年一日地心如磐石吗?
      历史淘去了太多的真相与细节。但以正常人的思维作出合乎常理的设想,似乎并不难。
      十年的朝朝暮暮间,吴王留给西施的,是说不尽的好。而西施在入吴宫之前,只是一个心思单纯的女子,没有遭遇过什么复杂苦难的经历,对吴王说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
      人非顽石,孰能无情。哪怕是一颗顽石,被水滴日复一日地凿着,最终也会被凿穿。
      设想,西施作为一个正常人,也应该具有人之常情才是;不管她之前对吴王暗怀着什么样的防备,在十年的朝夕相伴中,她对吴王渐渐有了更真切具体的认知,对自己被设定的“任务”产生了怀疑,甚至她的情感之门在不知不觉中打开,如同水滴石穿。她越来越深地陷到一个困境里,进退维艰。虽然她还是她,从她的内心世界看,她已然是另一个她。她以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夫差,面对现实?——一方面,她”心怀不轨”地来到他身边,肩负着击垮他和他的国家的使命;一方面,她又无不真实地感受到他对她的实实在在的好。
      所以啊,范蠡,文种之流,才最无情。他们把一个强大到自己也对付不了的敌人强加给这样一个弱女子,要求她施展魔力去魅惑他,以便他们最终去瓦解他,击垮他。他们拿“爱国”的道德心去要求她付出自己。然而连他们自己都不曾以同样的道德心来要求自己——那个时候的人,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忠君。很多能干和不能干的人,都乐于离开自己的母国,去侍奉另一个国家的君主,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拿文种、范蠡本人来说,虽然他们是越国大夫,他们却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
      陷入这样一个困境里,西施只能独自挣扎。
      她活在矛盾、内疚和痛苦中。但是,她受到的朴素的教养要求她从一而终,做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在真情和义举之间,她只能选择后者。
      在吴国灭亡夫差身死后,不以胜利者的姿态苟活,便是她最好的结局。
      后人只知,吴国战败后,夫差自杀了;勾践复仇后,文种被逼死了;而范蠡有先见之明,看到了危险而早早逃离,埋名隐姓,后来经商成功,成了富甲一方又美名远播的陶朱公。只有西施,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一丝半点关于其下落的确切记载。吴国战败后,她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甚至她是死是活,没有人因为在意而去弄清真相。当年越人的眼里那个深明大义、从一而终地牺牲了自己的年轻女子,多半只在野史秘闻里找得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