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树华
1
中国古代有一种礼节,叫做跪拜,又称叩首、磕头。什么样的地方,一个人该对另一个人下跪叩首或者磕头呢?在民间为长辈的膝下,大多是过年时晚辈向长辈问安的一种习俗,是可以获得一定封赏的;而在朝廷,跪拜则是大臣觐见皇上的一种规矩,籍此表示的是臣服与忠诚。
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文明,跪拜无疑是崇敬的最高标志或礼仪。然而,如果一个人被强迫下跪,就可能是一种奇耻大辱了。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人完全出于崇拜与敬畏,发自内心的双膝自然下跪,表示尊重和敬仰呢?
老君台——河南省鹿邑县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建筑,不仅让很多普通百姓,而且也是国内外唯一一个让众多帝王将相、贤达圣人,甚至魔鬼都心悦诚服甘愿跪拜的地方。
地处鹿邑县城东北隅的老君台,据传是老子的修道成仙之地。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赵恒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名老君台。老子,本名李耳,字伯阳,又名老聃,后世尊称为老子。
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34年)的老君台,属城内明道宫的组成部分,与城关外老子的出生地太清宫约10公里,距今已有1270多年的历史。大唐盛世,以老子升仙之地的老君台为中心,形成了南天门、中楼、太白殿、三清殿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此后,宋、元、明、清各代也有增建,但可惜均毁于战火。现存的宫殿大都为仿造,各殿的匾额也皆为复制,仿佛只有登临老君台山门的33层青石台阶,因恰好符合老子飞升33层青天之说无人敢擅自改动。
其实,整个老君台高才不过13公尺,顶部面积也仅有760余平米。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女儿墙”相围,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为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赞助碑二通。殿内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据传为老子的“赶山鞭”。
五年前,年逾八旬的母亲提出要返乡省亲,顺道去县城拜祭老君台。对耄耋之年的父母之命虽多有担忧,可作为长子我却不容分辩,只有顺从。不过在老君台前,我怎么看这样一个完全不太起眼的地方,都难以把它与那么多经典、重大、传奇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一时也成为了我心中的难解之谜。但我深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或规律,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2
早在25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曾四次登门向老子拜师求教。其中,有两次都是从山东省的曲埠出发,千里迢迢来到河南省的洛阳、鹿邑两个市、县。同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孔老会”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个人“历史性会面”,而是儒、道思想的近距离交流与沟通,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华夏民族摇篮的中原河南省,诞生过伏羲、轩辕、仓颉、老子、鬼谷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范蠡、张仲景、张衡、杜甫、许慎、吴道子等数十位帝王、先哲、圣贤,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或者迁都,可谓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中原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或许正因如此,毕生致力于推行自己政治主张且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大学问家孔子,绝对希望能够得到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老子的指导与点拨。即使在老子因故被免除了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后,孔子还是带着子路等众弟子一行追到鹿邑县的老君台驻地问礼。俨然,孔子是老子的“铁粉”一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孔老圣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地赶往河南,绝对不是因为老君台被谁标注了几星级的旅游景点,而是仰慕老子的学问和人品。
如孔子请教老子说,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而自己又不能为国为民排忧解难,很是苦恼。老子就告诉他说,天地运行自有其规律,也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都是执政者自然而然要做的事情,何劳你一个教书先生为这事操心费力?你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尔后,他又劝孔子向水的德性学习。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万物莫与之争”。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回到鲁国后曾三日不语,弟子们不解。问是否见到了老子,老师有什么高见?孔子感叹地说: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我就不知其何以然?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不仅把老子奉为自己真正的老师,还称老子如蛟龙一般神秘莫测,变化无穷。可见,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已经达到了何等的高度!
3
其实,老君台不仅是历代圣贤、道家、学者、诗人,乃至一般平民百姓朝拜的圣地,而且还受到自东汉以来各朝代帝王的高度重视。撇开派遣重臣拜谒老子出生或升仙之地的各个朝代不说,仅亲自前往朝圣老子的帝王就有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等八位。
据载,第一位登门拜谒老子的是汉桓帝刘志,他在先期派遣两位大臣先后到鹿邑县“祠老子”后,又于延熹九年秋七月庚午亲临拜谒。《后汉书》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盛况:汉桓帝朝谒时,用带有花纹的毛毡铺成祭坛,用淳金器物装饰复盖,摆设天子坐的座位,使用祭天的音乐,朝拜的场面非常壮观,仪式十分隆重。
从查阅到的史料不难发现,在以上八位皇帝中,汉桓帝刘志、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等五位是专程朝谒老子的,魏文帝曹丕是路过,女皇武则天武曌是伴君同行而后登基称帝的,还有一位皇帝是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晃为领兵平息叛乱驻扎在鹿邑县。
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自汉桓帝以后,唐、宋、金、元、清等历朝历代典籍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竭的记载,但唯独唐朝的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不仅为老子修庙筑台,还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
把老子尊为皇室先祖的,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把建在长安的“老子庙”视为家庙,亲赴祭拜。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石碑记载:唐高祖李渊为了溯本求源,于公元620年,专程来到楼观台礼拜,尊老子为皇室先祖,封楼观台为皇室祖庙,由朝廷拨款扩建,赏赐供养。拜祭过后,李渊就心安理得的开始以老子的后代自居,自称是“老君子孙”不说,还明文规定道教为国教,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后。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亲率文武百官从陕西省的国都长安长途跋涉到河南省的鹿邑县,为老子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在活动仪式上,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后改名太清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宣布设博士助教教授道经经典,科举加试《老子》。
同年,伴驾一同前来的皇后武则天,随高宗李治朝谒了“紫极宫”的老子庙。不过,这次朝圣武则天是以皇后的身份出现的。《旧唐书》记载:到了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她就追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并于太清宫北建有洞霄宫。天授三年(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史称则天女皇,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代女皇。
再到了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尊《老子》为道教的《道德真经》,并亲自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天宝二年(743年),李隆基又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还两度亲谒老子庙。
由此,《老子》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得到了广泛传播,其教化作用也日益彰显。
4
如果说我国的先哲圣贤或者帝王将相拜谒老君台,是因为老子的学说涵天盖地、震古灼今、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话,那么作为罪恶累累、罄竹难书、十恶不赦的侵华日军寇跪倒在老子修道升仙的老君台前,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崇尚和谐中华文化的威慑力使然,绝非偶然或者灵异之说可以释怀。
1997年9月19日,侵华日军老兵梅川太郎等人再次跪倒在老君台下。在征得管理方的同意后,他们将一根从日本带来的、四面分别刻有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字样的白色方柱,栽在了老君台下以示忏悔和谢罪。
原来,梅川太郎等人是59年前进犯过老君台的侵华日寇,属第4骑兵旅团藤田所部。1938年前初夏的一天,这帮魔鬼从安徽毫州西行至距县城鹿邑东三华里的地方,发现城内左右两者各有一个稍微高大一点的建筑,以为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便开始炮击。作为迫击炮手,梅川太郎第一炮就把左侧的奎星楼炸得粉碎。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连发了12炮,都没有听到右侧的建筑物有爆炸声。
这可是日军侵略中国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更是梅川太郎从未有过的经历,身边的日本兵也个个感到纳闷。气急败坏的指挥官一脚把梅川太郎踹到一边,亲自操起炮筒发射了第13颗炮弹,结果还是没有一点动静。这时,不仅整个日军队伍都吓得呆若木鸡,就连藤田本人也惊诧不已。
震惊之后,恼羞成怒的藤田指挥部队向县城的这个制高点扑去。他们爬上老君台一看,个个目瞪口呆。在大殿的东墙、东偏殿后墙和柏树上,13发炮弹发发命中。其中有3发炮弹穿透大殿山墙,一发卡在了大殿内西边的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龛上,另一发打进了墙内的泥土里(解放后被引爆)。
当看到大殿里供奉有“太上老君”时,有人脱口喊出:“老君爷显灵了!”闻听此言,所有在场的日军官兵不约而同的齐刷刷地跪下,磕头作揖,请求“老君爷”宽恕他们的罪行,祈求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当时日军还有所不知,在大殿后的老君炼丹房内,还存放有满满一屋子的黑色炸药。只要13发炮弹有一发爆炸,引燃了黑色炸药,整个东城区都可能被夷为平地,后果不堪设想。
事后,很多人认为这一事件无法解释,甚至理解为灵异之谜。但是,当如果读懂了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人之道,为而不争”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的战争观以后,就完全不难理解老子的“仁者无敌”论以及日军侵华战争必败的原因了。
5
当然,对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件事情,因每个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可能会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公认老子在《道德经》中用短短的5000言,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不朽丰碑。
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不仅照耀着中华大地数千年的古老文明,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政府首脑、文化精英以及普罗大众的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和日常生活。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文学家,无与伦比的旷世奇才毛泽东称赞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直至晚年,老人家还常读《老子》,在讲话、谈话和文章中每每引用老子的名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毛泽东选集》中,直接引用《老子》的名言至少有八条之多。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6次引用老子《道德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句名言,指出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道理。要求我们推进改革时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美国前总统里根把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名言,作为其治国理念发表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正如蒲克明所预言,老子的《道德经》不仅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在世界范围内也广受欢迎。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而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道德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的外文译本总数已经接近500种,其中仅德文译本就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道德经》是被翻译成为外国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传世经典,销量已经超越了《圣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精神符号,更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崇拜”已经成为中原百姓信仰,“老子文化”已经属于国家命题,“老子思想”已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老子学究天人、道贯古今、成就斐然、举世敬仰,如一座大山般至今无人逾越。在老子面前,孔圣人尚能不以己之博学而耻学于人,不以人之非己而怨恨于人,不因道之不同而藐视于人。圣人若斯,遑论吾等浅学后辈乎?!
难怪,古今中外的神鬼都在老君台前甘愿俯首称臣。其实,他们哪里是在跪拜那座并不起眼的建筑?分明是曾在建筑内修道成仙的主人呀!至此,五年前我在老君台前的疑惑也迎刃而解。这正是:
参差观宇白云隈,
翠绕千岩抱野台。
柱下元言何处贮,
洞中丹灶几时开。
古碑手断沉苍藓,
野鹤情闲倚碧苔。
欲向函关瞻紫气,
先从此地问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