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昌群的头像

杨昌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21
分享

莱芜稽古寄乡情

我是莱芜人,1967年出生于莱芜口镇南街,曾在南街小学、莱芜二中就读。作为地名的“莱芜”两字,古来说法不一,根据自己对方言、乡情的体会,加之对古籍的查阅,将莱芜地名的起源与衍变加以简述,稽古探幽,以寄乡情。

“莱芜”一词源于“莱芜谷”,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部分莱民迁徙此谷。《礼记*郊特牲》载:“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笔者以为,莱民为纪念故国,莱社屋之,祭祀莱之屋社,将所居山谷名为“莱屋谷”。相比于“莱芜”,“莱屋”读音,与莱芜方言更接近,方言名句“俺莱芜有”有证。齐灭莱国360年后,布衣刘邦建立汉朝,汉承秦制。楚辞、汉赋传承,才艺纷呈朝廷,极可能是,朝廷将“莱屋”、“莱毋”、“莱无”等谐音,统一确定为“莱芜”,设置莱芜县。治所在淄水上游莱芜谷,今淄川城子庄村。《嘉靖淄川县志》载:“莱芜故城,在县治东南六十里,因齐灭莱迁于此。”

北魏时,撤销莱芜县,辖区划入周围的贝丘县(淄川)、嬴县(治所南文字村,由城子县村迁至)、牟县(治所赵家泉村)。北齐时,撤销牟县,并入嬴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置牟城,隋炀帝大业初年复并入嬴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城县(秦置博阳县,故址范镇旧县村,西汉改为博县,北魏改为博平县,隋改为汶阳县、博城县,唐乾封元年改为乾封县,两年后改为博城县,神龙元年复为乾封县,北宋时乾封县治迁至岱岳镇,今址泰安城)。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以故嬴县区域复置莱芜县,县治在故嬴县治所(南文字村,《嘉靖莱芜县治》载有文字现集)。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并入乾封县。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复置莱芜县。金代时,撤销设在今莱城的莱芜铁监(莱芜监),莱芜县治迁至今址,沿袭未变。

汉朝的莱芜县在淄水上游,现在的莱芜县在汶水上游,相距约60公里,方言、风俗皆有不同。汉制,县治五千户以上设令,五千户以下设长,汉朝的莱芜设莱芜长,东汉的清流名士范丹(范冉),以处士举孝廉,曾授郎中、莱芜长,范丹是廉吏典范,汉乐府古诗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隋唐之际,科举兴起,范丹自然成为读书人敬慕、诗咏的对象。杜甫曾诗云“尘满莱芜甑,堂横单父琴。”

范莱芜(范丹)是古代学人、清官的楷模,同时,范莱芜深谙莱人的麦子文化,有“麦酒设坛”的典故。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商人始祖殷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姓。来,是古老的象形文字,整体很像麦子的表状,本义是小麦的,后来,来人之“来”演化为“莱”。莱(来)人与殷商同宗,商代文化中亦有深厚的麦子基因。

糵,是一个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遗迹中多次出现,糵是一种谷物发芽的发酵物或者发酵方法,说明商代已经熟悉谷物发芽的规律和应用,用麦子发芽,可以酿造一种清淡饮料——古代啤酒。范莱芜的麦酒,据说也是一种古代啤酒,酿造方法后来失传。范丹的官职称谓很多,为何对一个未到任的莱芜长情有独钟,一定和他所深谙的商文化中的麦子文化有关,他甚至亲手酿制了麦酒,设坛论道,为历史留下一个朦胧的印记。

《嘉靖莱芜县志》载::“莱,古之嬴地,原属于鲁,继属于齐,汉唐以下更置之制载于史册者,上世则远而莫稽矣。周,鲁桓公会齐侯于嬴,延陵季子葬长子嬴、博之间,孟子止于嬴,即此。汉,置莱芜县,属泰山郡,水经云:齐灵公灭莱,莱人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名。”《汉书*地理志*泰山郡》载:“汶水出莱毋,西入济,县二十四”、“莱芜,原山,甾水所出”、“嬴,有铁官”、“牟,故国”。东汉末年,曹操上表,分泰山郡五县为嬴郡,举荐糜竺为嬴郡太守,五县中包括莱芜县。

北魏《水经注》卷二十四载:“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在县西南六十许里。地理志:汶水与淄水具出原山,西南入济。故不得过其县南也。”其实汶水过县境之南,而不是过县城南。《水经注》二十六卷载:“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原山,在莱芜县治所西南,汶水出原山西南,淄水出原山,汶水西南而去,淄水东北沿莱芜谷而去。莱芜故城在莱芜谷中部,莱芜谷是古齐鲁交通要道之一,齐国曾在莱芜故城处建立关塞,派军驻防,汉初在关塞基础上建立莱芜县治所,辖区为今淄川、临淄、博山、莱芜部分山区,多有山林之利。《水经注》二十六卷载:“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

莱芜谷水源丰富,草木茂密、风景优美,绝非什么“荒芜”之地。《水经注》引南朝宋伍缉之《从征记》:“自入莱芜谷,夹山连路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馀,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种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沉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有也。余时迳此,为之踌蹰,为之屡眷矣。”此文乃古游记经典美文,为世代文人墨客仰慕拜读,明代徐霞客游记,偶得莱芜谷游记之意境。文中描绘山谷风物景色,流露托眷之情,虽将麦丘之祝和愚公之谷两事混作一事,但也表明,作者是由西南往东北方向穿越莱芜谷的。

麦丘之祝是个成语,愚公之谷在《说苑*政理》有载,都发生在齐桓公时期。齐桓公后76年,齐灵公灭莱,莱人迁徙莱芜谷。《水经注》二十六卷载:“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字面理解,荒芜是指无人管理的田地,邑落指村落、部落,从来没有用荒芜来形容邑落的,旧说疑是附会谐音“芜”字,应在汉初以后。旧说也不为范丹所言,据考证,范丹“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没有到任莱芜。《左传*昭公七年》载:“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是说(谢息)推辞桃地没有山,(季孙)又给他莱山和祚山,(谢息)才迁到桃地。文中无山是指没有山,且莱山、柞山都在卞县(泗水),距离较远,山名取目说亦不可信。汉朝时莱芜县在莱芜谷,唐朝时以故嬴地复置莱芜县,因地名迁徙,莱民人数远少于原地嬴民,唐初牟县并入嬴县,后置牟城,旋撤销,故莱、牟转音说也不确切。

莱芜方言较为独特,与所有北方官话的差距较大,主要由古嬴方言发展而来,居民以嬴人为主,牟县在莱芜方言区域内,牟县(城)人应多为嬴人。西汉戴圣《礼记*郊特牲》:“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因此,笔者以为: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莱社屋之曰莱屋,后谐音为莱芜。莱屋,莱芜,保留了来(莱)人麦文化的起源象征。

莱芜是一个迁徙的地名,莱芜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时势造变,岁月嬗递,北魏以后莱芜谷渐隐于民间。解放后大兴水利,山谷两端修建大型水库,后来修建铁路,从辛店(临淄)到泰安瓷窑,穿越莱芜谷。莱芜谷今名齐鲁长峪,如有机会,我很想徒步穿越这具有两千多年时空的古君子眷恋之地。脍炙人口的《从征记》之《自入莱芜谷》描写,百数里山水林岩,奇花异草,水隍石涧,多有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或因这篇古代山水名文,不远的将来,莱芜谷会标记它原先的名字。

身为莱芜人,迟说莱芜名,近有不近,远有不远。逸诗曰:“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莱芜,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所谓乡愁,是一种形象化的隐喻,时不时在梦中浮现,仿佛飞鸟在梦境的枝头鸣唱。

2018/10/11

主要参考书目:

《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

《礼记》,岳麓书社2001年7月出版。

《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8月出版。

《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嘉靖淄川县志》,1961年12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版。

《嘉靖莱芜县志》,1963年9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