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昌群的头像

杨昌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27
分享

崂山玉清宫、老子石像揭秘

元旦登山,过巨峰景区圣水庵路口不久,看到路边指示牌,标有玉清宫路线,略微心动,汉河有个玉清宫遗址的石牌,多年前见过,在一片果园里少人问津。每逢元旦,山友都有登崂顶祈福的习惯,我看了一眼路牌,跟随人流往崂顶巽门方向攀登,在灵旗峰上,展开五星红旗,手端大红福字,之后我和两位山友,踏雪游览山后冰雪雾凇的仰天池。几天后小寒节气日登山,我和前队去灵旗峰,后队去了玉清宫遗址,拍了不少照片,夺人眼目。一星期后周日登山,我特意跟随山友,探访了崂山玉清宫。

前些天下了几场山雪,海拔高处,残雪斑驳,石阶蜿蜒,山林萧瑟。上午十点零几分,后队5五位山友到达铁瓦殿遗址,据说,铁瓦殿原名玉皇殿,清代康熙或乾隆年间,被一场神秘大火烧毁。沿铁瓦殿一侧上陡峭的石阶,遇到两只懵懂可爱的小狸猫,黄白黑交织的虎纹,婀娜娇俏,蹦跃而来,站在路旁,抬头看我。前行不久,山岩上有一只更小的黑白小狸猫,独自晒着太阳,招呼它过来,又分享半根香肠。大约十点二十几分,在玉清宫遗址指示牌路口前,追上山友。

略微窄小的山道上,雪映石阶,看来平时游人稀少。穿过高大山岩夹道的通口,眼前豁然开阔。一个大面包一样的花岗岩上,有显目刻字,“大明正德六年八月十五日吉”、相邻石壁有“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九月初一日吉”。大约十年前我路过此处,隐约看到“大明正德六年”字样,刻字没有描绘,那年早春,山雪铺道,下山已近傍晚,匆忙而过。下了陡峭的石阶,右面大石壁上有“白云庵”嵌牌,石头一侧平地堆了不少树枝,不知是野生的还是砍伐的。前面有一处平整的石面,不像盖房子的石基,倒像天然的大石桌,略微倾斜,有一缓阶。当年下台阶后左拐下山了,这次右拐上行,抬头望去,山崖雄石,昂首蓝天,雪映石阶,幽静逶迤,确实有仙风道骨的气象。

上台阶看到围栏,以及围栏里杂陈的石条,围栏外有玉清宫遗址简介牌,上写:“玉清宫遗址位于巨峰游览区慈光洞西侧,据传始建于唐代,于明正德六年和嘉靖二十七年重修,分上、下两庵,下庵玉皇殿又名铁瓦殿。清代乾隆年间,铁瓦殿毁于火灾,上庵受其影响,亦渐倾圮。”围栏内靠外侧有一块较大的残碑,上有刻字,看不清楚,石碑被白雪遮盖了大部,我拍了一张照片,踏雪而去。沿遗址围栏一侧上石阶,见一天然石洞,高二三米,进深约三米,能容数人,外形像个葫芦,名叫葫芦洞,据说是道士修炼用的,洞内石壁上有一个疑似“丹”字。站在洞内往外看去,笼罩一方天地,也有一个葫芦的形象。

从葫芦洞出来沿遗址围栏西行片刻,见一处窄小的石洞和梯子,近前,看到左侧石壁有“玉清宫”三个刻字,字体古朴,气度远超明朝字体。梯子有两层,外包的水泥脱落,露出不少铁锈,看来有些年头了。出石洞,看到红漆立柱的山亭,没看到名字,算是无名山亭了。山亭一侧是高耸的山崖石壁,石壁下面有个小洞,弯腰而进,洞内略微直立,上有“慈光洞”红字,洞内干燥,一块可坐的花岗岩方石,似乎一尘不染的样子。洞外有两棵白檀树,还有不知名的大树,石洞上方有浅槽,可能是搭建木条所用,洞外有几块近一米见方的老石头,年代久远,上面隐约刻了云纹,似乎是道家风格。

观览白云庵、玉清宫、葫芦洞、慈光洞,前后约20分钟。行走崂山多年,深感神仙窟宅的魅力,行有余力,则以撰文。初来玉清宫遗址,被一种说不清的气场感染,下山后总有一些落落寡合的幽思,一处唐朝的遗址,怎么就隐藏在高山深处,怎么就被人遗忘,即使有仙人得道而去,总不能没有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玉清宫”三个古字,大有盛唐的气象,“玉”字的点写在右上方,一种古老的写法。从古字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略有所得。“玉”字和东汉《白石神君碑》的“玉”相同,字形与唐朝颜体相近,像是唐朝的浅石刻字,因为浅刻,未经描绘之时,难以发现。

据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转载:2007年3月至5月,考古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在崂山巨峰游览区海拔约730米的大山深处,发现古建筑残基遗址,初步认定为历史上白云庵(即玉清宫)旧址。据介绍,崂山玉清宫兴盛时期,曾经在山下设立了两处“脚庵”,类似办事处,一处在南窑村烟云涧,名叫“寿阳庵”,一处在汉河村旁,名叫“旱河庵”。据史料记载,白云庵又称玉清宫,位于巨峰南麓,始建于唐代,原祀“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三位至高神祖,总称“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经》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好来道家据此演化,魏晋后期出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排列称谓,唐初以后,皇家尊道教为国教,太上老君(老子)一气(炁)化三清,统一成为道教的最高天尊。《续世说》记载,唐玄宗问吴筠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道德经》),其余枝词蔓说,徒废纸札耳。”唐朝奉老子李耳为始祖,《道德经》列入科举考试,老子生日二月十五全国放假。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于天宝二年加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加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道教学说认为,老子为太上老君的认知化身,老子就是老君。太上老君(老子)和唐朝的特殊渊源,使得老君一气化三清这一道教概念,在唐朝成为朝野共识并为后世继承。

唐玄宗天宝二年,唐皇派遣孙昙来崂山采药,明道观附近的石崖上有三处刻字,采药、炼丹、祭山海、求仙石。比李白早一年来崂山。《太平广记*道术二》记载,天宝七载冬天,唐玄宗将崂山赐名为辅唐山,并派遣知名道士、太和先生王旻前往崂山居住,有何任务或使命,不得而知。大唐皇帝为崂山赐辅唐山名,说明崂山有其独特高超之处。

我在思索崂山玉清宫的时候,忽然想到,距离很近的天然老子石像,老子石像也称老子石、寿星石,石像神形具备,占据整个山崖,高达数十米,背山面海,下面是一道幽深的河谷,常年溪水潺潺,植被丰富,神态各异的大石头此起彼伏,令人陶醉,野溪下山途中,流经巨峰景区。以前我和山友常去观览、拜看老子石像,在不同的河谷地段野餐,有一次,无意跨过一条土虺毒蛇,想着后怕,还听说发现胳膊粗的土虺,盘满桌子大的石头,河谷深幽处就不多去了。玉清宫周围,玉皇殿(铁瓦殿)、圣水庵、巨峰白云洞等,距离老子石像更近些,隔了一道普通的山梁,甚至从一个路口右拐几分钟,就能看河谷的巨石,相连数十米,可攀登、蹦跳,巨大的石罅,可以遮风避雨,有一块平整大石头,能够容纳数十人席坐,抬眼北望,老子石像清晰可见,放眼南眺,远处海湾围成一个心形,引人遐思。我想,唐朝的道士,在崂山修行、采药、炼丹、祭山海、求仙石多年,肯会发现老子石像的。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开元三十年之事:“上(唐玄宗)梦玄元皇帝(老子)告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上遣使求得于盩厔楼观山间。夏,闰四月,迎置兴庆宫。”这是说,老子托梦给唐玄宗,在山中求得画像,是史上传说的祥瑞事件,转年,唐玄宗改元为天宝。《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载:“甲寅,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见玄元皇帝于丹凤门之空中,告以‘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上遣使于故函谷关尹喜台旁求得之。”这是说,老子在大明宫门显灵,传话在函谷关求得灵符。随后,群臣上表,以“函谷宝符,潜应年号;先天不违,请于尊号加‘天宝’字。”从之。这是说,唐玄宗顺从众议,皇帝尊号加了“天宝”字。两件事,都和老子有关,托梦画像、显灵、改元、加尊号。照此推测,当崂山道士将发现老子石像的消息传来,唐玄宗会作何感想呢,为崂山赐名辅唐山,顺势而为,顺理成章。

崂山最早的道教建筑,是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修建的三官殿,主要祭祀尧、舜、禹三位华夏圣君。据说,秦始皇曾到过崂山,汉武帝到过崂山西麓胶州湾畔的不其城,汉朝道士修建三官殿后,也会选址崂山别处,就地取材,建造修行的茅舍、草庵。传说上清宫最早在汉朝就有简易建筑,那么在登崂顶必经之路的玉清宫、玉皇殿(铁瓦殿)附近,理应也有道士的简易建筑。理论上说,唐朝的疆域和影响扩大到那里,道教文化也会随之而至。唐朝一代,道教到达鼎盛时期,重修、扩建、新建、命名道舍宫观,已是蔚然成风之事。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皇宫,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开始修建,自唐高宗起有17位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大明宫内,建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道教建筑,说明“三清”概念的普及与重要。唐玄宗为崂山赐名的同时,可能也派遣了道士团队,携带资金、技术等,在距离老子石像不远处,也许之前已有道士建筑,建造、命名玉清宫,与同期命名的上清宫、太清宫呼应,祭祀“三清”道祖,尤其是玉清宫,坐落大山深处,与老子石像近在咫尺,天造地设、雄壮奇伟的老子石像,不啻是一气化三清的自然象征。

悠悠人间事,山海不了情,崂山玉清宫的遐思,在岁月的沧桑中时隐时现。三九寒天,似乎有源源不断的暖意,透过洁白的山雪,透过苍劲的树木,透过雄浑的岩石,从历史的迷雾中走来。腊月初八,腊八粥、腊八面、腊八豆腐、腊八蒜,还有很多民间的风俗,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夕何夕,今年何年,玉清宫的三个古字,仿佛古老的信使,他要传递什么,他要诉说什么,飞越鸿蒙,情天恨海,天荒地老,不知道我的几番蠡测,能否让他微微而笑。

2019.1.15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