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百年祭
任兴中
今年,是当代伟大的作家之一的柳青诞辰一百周年,辞世三十八周年。对于这样一个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位,在十七年文艺战线上作出不朽贡献,创作了现实主义力作《创业史》,为践行文艺为大众服务甘当十四年农民,对后来陕西作家群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学先驱,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为了解开我心里的疑团,打开百度,输入柳青,点开搜索,进入眼睛的居然不是我要找的柳青,一个年轻的女郎映入眼帘,什么柳传志之女,什么滴滴总裁之类的词条布满网页,直到我把网页拉到最后,也没有找到那个土得掉渣的农民作家柳青,翻到第二页才看到我要找的人,但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对一个五六十年代名满天下,令千千万万农民朋友顶礼膜拜,奉为神灵引为知交的作家,竟被冷落如此,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是网页设计者的疏忽,还是世人对作家柳青的关注度低,点击率不高,不能给百度带来多大效益。因何如此?我不得而知。
通过验证我终于知道,在一个充斥着浮躁的社会形态里,人们对物质财富创造者的关注程度远胜于关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悲耶喜耶?无悲无喜,世态如此,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人也许昨天还在追求着崇高的精神享受,今天或许就会去为满足口腹身体之欲而争得头破血流。
我们这一代人,无人不识柳青。我的父辈们只要是稍微通一点文墨,就没有不读《创业史》的,梁生宝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偶像。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共产主义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耳濡目染,加上父辈们的耳提面授,梁生宝也成了我们崇拜的对象,因为那时提倡拜贫下中农为师,做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初识柳青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刚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父亲赶场回来,买来了一本新书,回到家里,父亲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的父亲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他能够看一点书全靠六年的部队生活,全靠部队里的强行扫盲。我很少看到父亲这样专心致志读书,觉得奇怪,是什么书能让父亲静下心来,手捧它旁若无人地读呢?父亲从来不这样啊!以往当他赶场回来,总是先把买回的零食糖果分发给我们弟兄姊妹几个才去做自己的事,今天怎么了?是不是把我们的零食钱拿去买书了?不好向我们交代,才这样假装对我们不理不睬不管不顾?我心里敲开了鼓,但也无可奈何。
及至吃饭时候父亲把书放下,我偷偷的拿过往封面瞅了几眼,才知道这是一本柳青写的《创业史》。后来我读了《创业史》才明白这本书吸引父亲的原因。那时父亲是生产队的队长,身份和书中的主人公梁生宝差不多。加上父亲早年的经历也和梁生宝极为相似,我的祖父在我父亲七岁的时就去世了,祖母改嫁后才把父亲带到现在我们居住的小山村里,只不过是梁生宝改随继父姓了父亲却没有。
我那时年幼,无法去推测父亲的所思所想。后来我进了高中,读了课本里的《梁生宝买稻种》以后,我才深深的感悟到,《创业史》这部书深刻地影响着父亲那一代人,梁生宝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他们那一代人的灵魂里。这个时候我才理解父亲宁可不讨我们欢心也要买一本《创业史》读的初衷了,他是想象梁生宝那样,为集体干一点好事实事,带领我们生产队全体社员创一份家业。
不管如何,梁生宝的创业精神影响了老一辈从地主手里夺得土地,并切身体会到了集体主义优越性的农民们,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生产稳定民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梁生宝是一种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是那个时代千百万农民的典型代表。
梁生宝成了当代文学中不朽的人物形象,柳青功不可没,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事实。不信你去问问那些经历过初级社,高级社以及人民公社等各个时段,而今还健的在老一代的农民们,他们虽然已经七老八十了,但他们的记忆深处又有谁不留有梁生宝的影像呢?
时至今日,柳青老先生已跨越了一个世纪,中国的农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的梁生宝们早已不再为衣食所愁,土地再也不是他们终身依靠的赖以生存的东西了,在我们西部,大多数农民南下北上东进,削尖脑壳往大城市跑,撂荒了土地疏远了亲情,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固守美丽而又宁静的农村,他们所创之业不是以土地为根本,因为土地创造的价值远远不如他们出门打工所创造的价值了,出门一年可以修一层楼房,这是在土地上穷扒苦奔几年也未能做到的事情。对土地的情感淡化到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农村漂亮了,但热闹已不如从前。大部分村寨除了过年时节有几分人气外,其余时候鬼都打得死人。昔日里那热火朝天战天斗地,团结起来,愚公移山,敢叫日月换新天,誓叫旧貌换新颜的场面已不复存在。新农村建设出现在政府规划的蓝图里,新农村建设出现在政府官员的政绩里,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许许多多农村统一规划,政府补贴,家家户户面貌焕然一新。放眼望去农村是一排排修葺一新,整齐划一,各类设施一应齐全,比城里相差无几村落群。它们无不沁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它们无不具备江南水乡的魂灵,这样的乡村在大山里也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是的,我们今天的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街道整洁了,房屋漂亮了,但人情味淡了,集体意识薄了,抱成团共创业的观念没了。
纵观中国文学史,作家有如柳青者寥寥无几,有许多才名文名都超过柳青者,他们做不到为了写农民而去当农民,而且一当十四年,戴着县委副书记的头衔。但是作家柳青做到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把家人都搬到所驻农村里,时时刻刻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作为政府官员的柳青也做到了,他的所作所为,不能不让当今所谓的作家和官员们为之汗颜。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柳青写了《创业史》之后,一时间举国上下,洛阳纸贵,出版量发行量空前绝后,那稿费也是很十分可观的,但柳青一分不留,全部拿出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创作《创业史》第二部时,他还做出了预支稿费为集体解燃眉之需的举动。这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这样说柳青无论做作家还是做官员都堪称楷模,都可以在我国农村的建设史中竖起一座丰碑。如果柳青知道当今一些官员动辄涉案几百上千万的贪腐,收刮民脂民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又会有何感想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柳青竭尽全力歌颂的脚下这片土地,费尽心血打造的农村,而今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事实不得不令人担忧,我们这里的情况是,乡村里撂荒的土地比比皆是,城郊的土地又被开发商们圈起来荒芜,农民实际上已经不是纯粹的农民,老一代从政府手里得到了土地使用证,辛辛苦苦耕耘几十年之后,土地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流失荒废。于是他们又有了新的称谓,农民工亦或叫外来务工人员,也有部分叫失地农民。他们远离故乡热土,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做着城里人不屑一顾的杂碎工作,整日里渴盼着城里人能施舍一杯羹。往日里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已荡然无存。漂亮的房屋圈不住生存的艰辛,美丽的乡村也留不住他们的脚步。年底回来陪陪父母儿女,年初打点行装又去远行,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奔波劳碌终其一生,这就是新生代的梁生宝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不管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创业史》永垂,柳青不朽。
是为此文,祭百年柳青。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