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翻翻县志,看到了其中一段记载,言之凿凿说我们县境内曾经有一条上云南下四川,进两广入两湖的古道。文中列举了专家学者们引经据典著文论证的事实,有的说这是一条“茶马古道”;有的说贵州没有茶马古道,这只不过是一条古时官道,也就是古驿道。姑且不论他们谁是谁非。看县志上所附的地图,它是县城通往我的家乡的那条小路。早年来县城求学时,因无钱坐车回家,步行从上面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那时走在上面除了饥饿和疲惫外,其余什么感觉也没用,更不知道它是什么茶马古道亦或古驿道,也就没有走出什么韵味来。
看过县志的第二天,适逢周末,又是暮春时节,正是踏青赏景的时候,不妨步行再走一回,去体验一下古人用双脚走南闯北,求取生存的苦涩酸辛。
坐车到龙场,下车后沿着一条水泥路出了街口,往前再走将近一公里左右,来到了一个仅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穿过村子,进入眼帘的是一道高达数十丈的悬崖,悬崖下面是一条宽不过二尺用青石铺就的山道。这就是那古道了,我在头脑里回忆着几十年前步行过的小路,心里默念着县志上的图标和文字的导向,竭力判断着。不错,那条道就这样子。
蹲下身子,轻轻抚摸青石路面,好像感觉到了赶马人脚板走过留下的余温。仔细聆听,仿佛听到叮当叮当响了千年的马帮驼铃。看到这被赶马人的脚板打磨得光滑铮亮的青石路面,现而今却杳无人迹,心里感受颇深。曾经的川黔滇最主要的通道,竟然被冷落如斯,热闹千年的古道冷冷清清。我萌生徒步古驿道的主意,这是一个正常人很难理解的狂人行为。我独自徒步穿行,去慢慢品味这渐渐被人遗忘的黔中古韵,个中滋味又有几人能够领会。
沿着青石路前行数十步,越过巨石垒砌的山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横穿山腰宽不过二尺的小道,就像给山的肚子割开了一条缝子,岩石上路面中到处都留下钎凿锤敲的痕迹。用原始的工具在坚硬的山崖上开山筑路,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了!山路下边是深达数十丈的窝坑,行走在缝隙中,有点恐高的我居然不敢探头往下看。提心吊胆走过,回首来路,心里的余悸不可用语言表达。
钻出缝隙,但见两山对峙耸立,山与山之间相隔不过数丈,双峰壁立,陡峭的山崖上有燕子绕巢时飞时歇,山间灌木丛里斑鸠画眉扑腾着钻来钻去,不知名的鸟站在悬崖斜生出来的树枝上唱着动听的歌,在鸟们欢快的音乐声中,山间峡谷显得更加幽静,行走其间,心顿时平静了不少。暂时忘却了尘世间一切烦恼纷争,人也超凡脱俗起来。这时我才终于领悟吴均《与朱元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境界
沿山谷而上,是一级级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台阶,石阶左弯又拐蛇行扶摇而上,极目所望,不见尽头。时值阳春三月早晨,初阳已升,旦雾未尽,薄薄的雾霭笼罩在山头山尾,更增添了古道的扑朔迷离。如梦如幻,仙境一般。
攀着路边荆棘拾级而上,不一会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找一处台阶坐下,作片刻小憩。看到石级面上大大小小窝坑里积了水,顺手捧来洗了把脸,清凉顿时沁入心扉,说不出的舒适惬意。再细看那坑,不像天然造就,认真端祥,那形状极似马蹄。原来是千万马匹经过一蹄一蹄踏过留下的印痕。马蹄踏出的坑深浅不一,深的可达五寸许,浅的也有一两寸。只要岁月深,石板踩成坑,我心里默然套用一句现成的俗语,恰不恰当就不去管它了。
恢复了精神继续前行,脑子里总是浮现昔日古道上的热闹场景。马脚子们一人招呼着四五匹骡马,前呼后拥在山道上缓缓而行,山歌和着山谷的回响,分外嘹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忘记生活的艰辛和思念的亲人刻骨铭心。
走在古驿道上,我想起了祖母在世时曾告诉过我的家史,她说,我的爷爷是赶马的,他十二岁时父母双亡,为了活下去,成了一个小马脚子,跟着马帮求讨生活。一直到三十五岁生病回家,一年几乎有十个月不能落家,賺來的錢仅够养家糊口。虽然我从未见过我的祖父,冥冥之中仿佛我的祖父正行进在这古道之中。想起这些,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清明节马上到了,我该去他的坟头告知一下,现而今高速连通云贵两广,高铁直达湘黔川渝,快递速运随处可见,再也不用人挑马驮了。我们赶上了新时代,不用为生活发愁。行走古驿道是为了健康身心,是把它当作旅游,把它当作陶冶情操、修炼自己的一门功课。
翻山越岭,劈荆斩棘,行走在罕见人迹的古道上,不知不觉到了松林坡,古驿道钻进一片茂密的树林。在林荫里穿行,我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场惨烈的战斗,那是解放初期,一四六团的战士在这里遭遇伏击,战斗到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十几个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古驿道上,他们为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普定的县志上写下“壮烈”二字。你看那林子里开得正艳的映山红,不正是他们的鲜血染就?
下了松林坡,通村的水泥路挤走了古驿道,我无法再去寻觅,坐上公交车,不一刻便回到了家,年迈的母亲已做好饭菜,狼吞虎咽吃罢,困顿袭来,洗漱后上床休息,长期被失眠折磨得遍体鳞伤的我,居然一觉睡到大天光。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朋友圈发了一个微信,附上沿途所摄图片,标题是《一个人的旅游也精彩》,内容是:徒步古驿道,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