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以敏的头像

阮以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06
分享

书画名家李若初


                      阮以敏

 

福建“三绝”誉闽都

 

李若初(1893-1974年),名景沆,号凤林山樵,晚号凤林老人,又号癯叟,古田县杉洋镇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艺术家。

若初先生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十个月丧父,寡母余氏立志抚孤,授以《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本。至11岁,若初入私塾就读,先后师从当地名秀才余仕安、余良骏、李方莲等学文习字作画。民国元年(1912年),从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毕业。次年,应聘为教师,先后执教于宁德樟溪学校、霞浦作元中学、福州三一中学及陶淑、毓英女中。1958年退休后,又应聘于南平师专、福建第二师院(漳州师院前身)等校讲授书法和古文,1965年72周岁时以老告休,前后执教长达50余年。

若初先生平生精书画,工诗词,善篆刻,尤以书法著称。

若初先生书法早年学柳公权,行草习二王及怀素,隶书学史晨、礼器二碑。中年之后,融汇百家,自成风格,各体皆备,真草隶篆样样出色。其行草最负盛名,笔势雍容尔雅,不经雕琢而气概自豪;其狂草笔力奇崛,不意经营而意境自华;其隶书,笔锋端庄秀丽,不事铅华而格调自高。先生行、草书博采众长,以神采飘逸、妍美流韵取胜。一幅作品,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极具动态美。1960年文化部举办全国书法大展赛,他以笔力苍劲老辣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狂草中堂一幅名列第六。原福建师大副校长、我国著名易经大师黄寿祺先生曾以唐怀素《自叙帖》中的两句话“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来高度评价先生的行、草书艺术。

若初先生也擅长画梅,独领风骚,深得海内外人士的赞赏和追求。其运笔气酣势疾,构图苍劲浑厚,点墨浓淡相宜,形神兼备,尤以墨梅著称于世。其书画作品在各届省展中均名列前茅,多次被选送出国展览,为日本多家艺术院、馆收藏。

若初先生一生诗作甚丰,青年时期便有诗名,在霞浦吟社一次活动中,曾以“海秋六唱”之“个桨独支通海浪,篇诗自诉一秋衷”一联夺元(第一名)。霞浦文坛老前辈赞他“工吟工画又工书,愧我才总弗如”。先生后来任教于福州、南平、漳州等地,诗名益盛,和诗友往来十分频繁,从其学诗者甚众。其诗汇集成《鹪寄轩诗草》两大册,是全部用小楷抄正的玉扣纸线装本,因历史原因毁损不存。先生后来也还写有诗作,并集成《退思室吟集》,但在先生去世后,其手迹又散失殆尽,至今下落不明。

若初先生还精于篆刻,系西泠印社社员。先生的篆刻从秦汉印入门,后受西泠八家影响,取神遗貌,平中见奇,给人以浑厚、含蓄、精气内蕴的感觉。先生篆法娴熟,用刀如笔,讲究章法,疏密、轻重、方圆、完缺处理得当、分朱布白,虚实呼应。在刀法上采用了冲切并施,线条圆润秀雅,古拗峭折,是位素养深厚的艺术家。

若初先生毕生创作极其丰富,正如他自己所言:“画留长卷三千轴,诗有成篇九万言。”诗、书、画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已饮誉八闽,其草书与龚礼逸(1903-1965年,福州人)的行书、罗丹(1904-1983年,连城县人)的隶书被称为“闽省书法三绝”。

黄寿棋教授非常赏识李若初先生的诗、书、 画,赞叹“三绝难忘李若初”。福建省现任书协主席陈奋武称赞李若初先生真不愧是“福建省书画界泰斗级人物”。

诲人不倦五十载

 

若初先生一生从教50多年,从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教学相长,游弋于文化艺术的殿堂,学高行正,为人师表,深得八闽莘莘学子的爱戴。

先生早年在霞浦作元学校任教时,便已蜚声教坛。1923年,先生母亲五十大寿,作元学校的门生联名为“感若师陶艺之泽”而献给先生一面整幅贴金的大金匾。其匾跋文曰:“若初李师振铎吾校有年矣,循循善诱,吾侪如坐春风也。”可见先生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敬爱。

先生在福州执教时间最长,历任省城中学国文教师,解放后仍在福州第九中学任教,直到1959年66周岁时才被批准退休。在三一中学任教时,即被评定为省首批合格高中国文教员。

若初先生执教大半生,最得意的还是退休后又被聘为南平师专和漳州师院讲师的那段教学时光。他的一身才华得到全面的展示和发挥,更得到社会认可和推崇。他在这两所学校以极其渊博的古文知识和精深的书法造诣,教授古文和书法游刃有余,学生更是如沐甘霖,受益终身。先生也毫不掩饰内心的得意,他在“学稼楼”厅柱上所题的上联便是“文章鸣上舍,浓桃郁李遍全闽。”

先生的得意门生、原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余纲先生造访若初先生故里,人去楼空,痛定思痛,赋诗一首,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生离死别事悠悠,结伴来寻学稼楼。自愧庸才负企望,共嗟遗稿费搜求。诗篇破损糊窗牖,书卷飘零委蠹蚰。且喜凤林祠宇壮,煌煌遗画炳千秋。”

先生是这样回顾总结自己的教学生涯:“无才早愧尸师席,不怠差堪慰此心。疑义穷搜三箧富,一文窜定五更深。为求桃李春成荫,致使须眉雪早侵。赢得齿牙余论在,爨材犹幸有知音。”正因为先生一生为人师表,使他艺术的一生伴随教育的一生,一路走来,相辅相成,各臻至善至美之境,使他的诗、书、画艺术更加纯正、坚实、丰富和精妙。

蓝田书声凤林骨

 

若初先生和蓝田书院、凤林祠有着不解之缘。蓝田是若初先生故乡古田县杉洋镇旧称,五代后唐时期,曾任永贞(今罗源县)县令的杉洋村乡贤余仁椿辞官回乡,在杉洋村北建起了当年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蓝田书院。后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两度来到这里设帐收徒讲学,传授中国儒家传统经典文化,宣扬理学精髓。从此,谈经论道蔚然成风,影响之大,历代不辍。若初先生从小在杉洋长大,深受先贤文化熏陶。感受清邑人李捷英的《题蓝田书院》:“环列诸山道远青,当年夫子日谈经。尚余墨迹香千里,夜夜光摇北斗星。”

若初先生对李氏宗祠凤林祠情有独钟,青壮年时号凤林山樵,晚年改之凤林老人,就缘于这座千年祖祠。入闽始祖李诲乃唐开成二年状元,从宋代至清代,凤林祠李氏后裔中涌现过丞相、尚书、郎中、驸马、提刑官等清官廉吏60多名,古田县开科进士就是杉洋的李蕤。先生每回故乡,必先拜访。现留有笔墨酣畅的长卷《凤林祠全景图》,《童子侍琴》、《老翁纳凉》、《荒江钓艇》、《秋水闲步》、《老树扶幼》和《孤叟夕照》六幅壁画。

若初先生一生劳碌,甘守贫寒,视金钱为鄙俗之物。先生义女胡芬芳侨居海外,她的朋友欲酬以重金要向先生求画。先生一听“金钱”二字,便忿然谢绝。许多向他求墨宝的人,从不敢谢以金钱。他们从远道带少许糕饼鸡蛋等薄礼来,也都让先生深感为难。

若初先生处世视事极有原则,具有清标独立,不趋炎附势,拒绝世俗污染的脱俗情怀。他在《八旬杂感》中抒怀:“心禀穷坚度险艰,不曾热附与高攀。”从他的诗书画中,也可以感受到他朴实、坚毅、脱俗的一身傲骨。他常用一个闲章,文曰“一文不值,千文不卖”,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艺术成果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正如他的一首诗中所说:“结习自深常论画,谋生因拙不言钱。”

若初先生平生最爱岁寒三友“松竹梅”,因其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彰显文人雅士气节。先生最擅长写梅,一生写梅,与他的人品有关。先生一世耐得贫寒,且洁身自爱,坚贞顽强,正所谓梅如其人。因此他一生写梅不知其数,用笔多取画竹之直势为之,独见凌冰厉雪、傲然矗立、刚直不阿的精神。显得傲骨铮铮,苍劲有生气。常借梅花来抒情言志,表现个性。如《题自家画梅》第一首:“岂从上苑争春色,独向空山守岁寒。孤冷世区同铜臭味,等闲画作自家看。”以梅自比,表现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和孤傲清高的风骨。

 

安居故土情若初

 

1965年,若初先生重返故里,已是年逾古稀,须眉早白了。先生返乡,独居“学稼楼”,把书房和卧室称为“退思室”,写字作画自得其乐。他在《学稼楼题跋》写道:“……寝于楼厢,楼临野,开门睹农人春种秋收,辄低徊向往,有不能去者。第念年老力衰,非曰能之愿学焉,”并勉“示子侄辈继先业安畎亩”。各方慕名向先生求书画者,或函请,或亲往,长年不绝于途。

先生退休后返故里,虽然儿媳们孝顺,但他不愿拖累他们,且洁净自好,便独自居寝学稼楼,自己用小炉煮饭,自理生活。先生非常节俭,每天用一小本子记账,把当天购买的东西一笔笔记得一清二楚。他伙食简单,吃了算,算了吃;穿衣服非常朴素,破了补,补了穿,常穿一件旧长衫。先生有一套中山装,平时一直舍不得穿,只有会贵客才肯穿,在家里都是穿旧衣服。

先生的乐于助人,也是乡里有口皆碑。平日里,乡亲们有什么难处,都会向先生开口。1960年正是三年物资困难的头一年,农民的生活异常艰难,难以度日的邻居在先生假期居家的日子往往上门向先生借钱借物。那时,先生的工资并不高,手头也很拮据,但先生每次看见面带饥色的乡亲上门求助,总不忍心让来人空手回去,多多少少都要拿出一些粮食帮助别人聊解燃眉之急。

若初先生晚年题画梅诗之一这样写道:“底用危桥踏雪寻,写花自慰寂寥心。故园访旧凋零尽,唯有寒梅伴到今。”先生的晚年生活是孤独的,终日以诗书为伴,但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强大的,毕生勤奋创作不已。先生的遗产是丰厚的,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一生淡薄名利的若初先生虽然已经走远,但先生之为人、为学、为师,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