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阮以敏的头像

阮以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6/18
分享

古田西山求学记


               ——献给母校宁德师院六十华诞

                      阮以敏


在古田县城郊西山村,现职业中专驻地,曾有过一所全日制大学专科学校——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古田分校,时人戏称“西山大学”、“西郊大”。虽然只有两年的办学历史,但为闽东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为解决宁德地区初中教师严重不足,学历结构严重不达标问题,中共宁德地委、宁德行署决定宁德师范大专班扩招,同时购买古田县西山村原32340部队留守处旧址,作为扩招生校舍,筹建宁德师范大专班古田分校。十二月,经国务院批准,闽东最高学府——宁德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一九七九年五月, 480名扩招生入学宁德师专古田分校。九月,宁德师专新招生650名,政教、中文、数学、英语、生物五个专业400名学生在古田分校入学,物理、化学两个专业学生仍借用宁德师范校舍,体育专业借用地区少体校上课。除了应届毕业生,许多同学是从工厂来,从部队来,从农村生产一线来。

当时地处古田西山的宁德师专古田分校很是简陋,虽说占地约有65亩,房屋21座,但只有205个开间。唯一的一幢两层楼砖房作为办公楼,其他的都是曾为部队营房的单层平房,改造成我们的教室和宿舍。一间窄小的宿舍,上下铺一共住12人。

由于仓促办学,第一年使用的课本大多是手工刻印本,相当粗糙,时有错漏,常在课堂上订正。教师大多是从全区各系统抽调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比如我们中文科,就有从古田一中来的游友基老师,古田三中来的毛起珠老师等。从外地来的,有林锦鸿、朱求忠、吴尚宇、黄平生、魏昌英等老师。他们是一批充满朝气与激情的老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由于课程相对宽松,于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参加一些社团和课外活动。第二年有了简易图书馆,同学们是异常高兴,因为那时实在是没书可读,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手抄本,是校园流行小说。从此,课余时间基本上是在图书馆或借本书在宿舍度过,也很悠闲自在。

最艰苦的当属生活用水,由于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主要靠农田水利旁边的一个过滤水池和两口水井,过滤池的水连接到食堂和洗衣槽上,遇上雨天,水池过滤不了,流出来的都是黄泥水。常常是洗了饭盒,米也不用淘洗了,反正都是黄色的,洗了也是白洗。洗澡更是困难,排队自不必说,常常是没有热水。冬天里,一些女生就提一桶水在阳光下晒,有点微暖了再去洗。对于我们这些不怎么讲卫生的男生,是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去洗一次。后来,发现邻近的古田化肥厂有澡堂,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可以随时供应热水,于是大家就在周末或没课的时间去那儿洗澡。好在那是个非常尊重知识的年代,工厂门卫对我们这些大学生很是友善,一般不阻拦。 

入学时我们的户口由农民户转为居民户,国家供应二十八斤粮票,十六块五毛生活补助费。省吃俭用,很是拮据。第一年,我们吃集体伙食,八人一桌,菜是按桌分好的,饭是自己量米蒸。我们又把菜分成四份(有的菜实在无法再细分),两人同吃一份。也因此,同吃一份菜的同学,几十年来都如亲兄弟般友爱,我与“才哥”就是至今一直保留着那份兄弟之情。早餐油条是一桌两根,八个人吃,只能是折断再掰开。菜不够吃的同学,偶有去食堂偷倒些酱油,拌在米饭里吃了。因吃饭时间不易统一,学校食堂第二年进行改革,发放饭菜票,但仍然自带饭盒量米蒸饭,上千人的食堂,开饭时间常常是拥挤不堪,也常有同学饭被吃错而无饭可吃。虽然是如此艰辛,但对我们许多同学来说,还是觉得幸福,因为比家里生活条件还好,而且毕业后有了“铁饭碗”,一份令人羡慕的教师工作。

最等待的是学校团委包场去电影院或文化宫看电影,一月一两部。偶尔,我们几个同学也会一起去看一两场电影,都是计算好时间,等到电影开始放映时从“黄牛”手中买打折票。虽然全价仅一毛两毛,但那是一餐的伙食费啊,是相当奢侈的精神生活。第二年,学校买来了两台黑白电视机。于是,每个周末,我们便早早地把课椅搬来,用绳子绑定连成一排占位。印象最深的,有两部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和《大西洋底来的人》。

当时学校团委、学生会创办了文学刊物《春蕾》,都是由学生手工刻印,很是精致,很羡慕敬佩能在校刊发表作品的学长、同学。就是路过围墙边,看那用毛笔抄写的板报校刊,也要认真品读回味,感受文字的魅力。黄平生老师的散文《穆阳的水蜜桃咧,蜜样甜》,一时传诵。其时以舒婷、北岛、顾城等为代表的朦胧诗全国盛行,同班才女加美女汪逢仙的朦胧诗也很受欢迎并获老师肯定,可惜她后来远嫁他乡,改行从政又下海经商,远离了文字。我毕业后回乡任教,依葫芦画瓢也去创办了校刊《山花》,选登学生习作,也影响不小。

唱歌可能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文娱生活了,三五成群,拿着歌本围在一起唱革命歌曲,会乐器的同学备受青睐。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乡恋》,缠绵悱恻,如泣如诉,让年轻的我们如醉如痴,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艺术享受和感情共鸣。一段时间,校园里都是“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的歌声。毕业晚会上,同学们一起唱主题新颖、形象鲜明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那时的我们真的是心情舒畅、意气风发。此后,每次同学聚会,这是一首保留曲目。

从宁德师专古田分校毕业的我们,曾一直是闽东教育界的一支中坚力量。如今,校友们不少都已退休,未退的也属教育界长辈。原来的宁德师专古田分校最后四间平房教室也在去年拆除了,不留一丁点的蛛丝马迹,就连学长们偷偷谈情说爱的后山茶园也毁损不存。每每忆及往日喧嚣的校园,总涌动着一股青春的情愫,愿有岁月可回首,再话西山母校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