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以敏
我对喝茶没什么兴趣,偶尔坐下喝上两口,也无法品茗出什么感觉,出于礼貌说一声:“嗯,好俊!”(方言很好之意)
我们福建方言习惯,不说喝茶,说“吃茶”。从造字来说,茶是会意字,上下结构。人在草木中,草木丛中站个人干什么?真的是在吃。茶字最早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也。”茶字是由“荼”字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茶”字形成之前,荼、槚、设、茗、荈都曾用来表示茶。喝茶形成文化,大约始于汉,而成于唐,如今是风行于世界华人并有波及外国人趋势。饭后茶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满足后的高级享受。至于看茶艺表演,醉翁之意不在茶,在乎欣赏美女的手法和身段。
没有喝过几种茶,也道不清茶的品种名称,只听说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之类,不知道各种茶如何归类,哪些茶是全发酵,那些茶是半发酵,又有哪些茶是不发酵?曾听说有个品茶高手,喝上一口,便知此茶产自哪里,价格多少?一些名茶,还知道是哪片茶园采摘。听得我云里雾里,将信将疑。倒是很欣赏绿茶的美,冲上一玻璃杯,看小巧、纤细、嫩绿的茶叶如“绿美人”浮浮沉沉、翩翩起舞。平静下来,如绿箭排列,整整齐齐。舒展开来,如蓓蕾初放,绿色满盈。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很是赏心悦目。温庭筠写道:“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在他笔下茶的“疏香”使人飘然欲仙,透人肌骨。近几年还有个网络新词“绿茶婊”,泛指外貌清纯脱俗,其实心机比谁都厉害的女人。归根结底,对绿茶还是赞美的。
茶是古代人的必须生活用品,重要战略物质,特别是在当时资源有限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盐一样,官方专设有管理机构。从宋代开始,朝廷设立专管茶叶贸易的机构茶马司,专司以茶易马的职能。从唐宋以来,中原人就用茶来交换藏民的马匹,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也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平民百姓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国人心中早就占有一席之地了。早年所见农家人几乎都自备茶叶,自产自用,存储在大锡壶里,因为锡壶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气密性好,透氧率低,传导性好,没有金属异味等特点,不易霉变。客人来了,抓一撮,泡杯茶,是最高礼节。古诗云:“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君子之交也。说人走茶凉,是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出自京剧《沙家浜》,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为阿庆嫂的唱腔写的歌词。当年常常看样板戏《沙家浜》,倒是牢牢记住了这个成语,也学会了唱《智斗》:“……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人情冷暖也是常情,大不了续水再烧呗!
小时候看到茶叶管理站工作人员很神气,农民自家采摘的茶叶或者制作的成品茶都要送那收购,一等二等三等……是评茶员说了算的,小农们都希望等级评高点,很是讨好他们。看着评茶员的手翻动茶叶,评论着,不时瞧瞧他的脸色,满脸堆着笑,因为这是农民们为数不多的现金收入重要来源。很多时候,农村人都是以物易物。
农村人上山下田,带一茶壶茶或一竹筒茶,既解渴又提神。家有军用水壶的,背着自是神气。都没带的,只好到山涧田头找清泉。当年和小伙伴上山砍柴,劳作疲惫,正是饥渴难耐之时,寻得清泉水源,赶紧俯下身子,撅起屁股,埋下头,嘴对着泉水一阵叽咕叽咕,一气呵成,喝个痛快,站起身来,顿觉酣畅淋漓、浑身通泰。遇上调皮的小伙伴,冷不防踢你一屁股,头栽倒水里,爬起来,一阵狂追,免不了要较量一番。所以每次趴着喝水,都是小心提防着。好在那时候的清泉没有什么污染,经常参加生产劳动,身体好,抵抗力强,也都没听说有人喝水生病的。
老家人曾热衷于采摘“午时茶”,此非中药,而是清明节当日午时采摘的茶叶,量不多,自己手工制作,据说有很多功效,延年益寿。中医学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陆羽《茶经》论述,茶可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和“百节不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这些特性说明了茶具有能攻能补、又能入五脏,对多种疾病都能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至于陈年过期旧茶可以利用来做茶叶蛋、干燥剂,还可用来消除异味。
凡夫俗子,提起茶壶,一阵猛灌,消渴之余,也会感叹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文人墨客,清茶一杯,可以谈风论雅。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说的是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余香。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意为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看来茶挺重要,可以慰籍游子思乡之情。不知这茶是否也来自故乡?若是,那岂不“举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