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以敏
久仰省级传统村落古田县城西街道罗峰村美名,是因其与老家大甲邹洋村一样,都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罗峰魏氏和邹洋阮氏史上同是“古田望族”。其《罗峰志》和《邹陵志》都是古田较早编撰出版的村级志书,一般乡村宗族只编家谱、族谱,编撰志书,实属珍贵。去年拜读了罗峰“上回堂”后人程灵芝女士写的《近距离触摸“上回堂”的联想》,被作者的文笔真情所感动,更激发了我探访古村的欲望。
趁着周末,邀约几个同学驱车15公里,走进了罗峰村。居高临下,放眼远眺,五条山垄组成的村庄,犹如盛开的五瓣莲花,可谓莲花宝地,当地人称“五马落槽”。罗峰村古称罗厝前,位于五华山下,魏氏始祖于明成华年间迁入,至今有500多年历史,全村户籍人口2700多人,繁衍后裔约近万人。有雍进士10名,文武举人3名,贡生12名,文武痒生12名,监生21名。从清代中叶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罗峰村获取功名秀才以上者共85人,出任知县等官职者15人,近现代以来,大学本科以上近400人,在古田村级中位列前茅。
登上牛背山百年老校罗峰小学,另有一番景致,建筑风格也别具特色,这是清末举人魏建祥于光绪31年(1905年)创办的本县第一所农村“两等小学”(清末学堂按等级拨款),即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共九年两等学制,开设经文、算学、写字、天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儿童年满7岁皆可入学,首次招生120人。民国22年改称罗峰小学,校名沿用至今。魏建祥出生书香门第,是国民政府福建省议会议员,先后任英华书院国文讲席、教务长、副校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国文教授等职,时任海军上将、福建省长萨镇冰委以古田县长之职,后还为其居书赠“怡云山馆”匾额。此外,罗峰村还建有里厝、马龙厝书斋,对门厝、新厝下私塾,并专设“灯油租”支付薪金、资助读书人。《罗峰志》有这么一句话,“教子教孙须教德,勤耕苦读志更高”。正是重视教育,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罗峰人。
位于村东南的“上回堂”是罗峰魏氏祖厝之一,乃魏健田于清道光年间所建,历时十多年。宽28米,进深60米,占地2亩多,大六扇土木结构,雕梁画栋,透窗花屏。大门联曰:“慈孝友恭家庭礼乐,烟霞山水今古文章。”讲究孝道友爱,读书致用。正厅上方悬挂“上回堂”堂号匾额,字面理解是回旋上升,其实有深远寓意:祖先已铺就上回辉煌,勉励后辈子孙当续写新篇章,秉承家风祖训,光耀门第。其下悬挂的是“种德锄经”匾额,取儒家“春风种德,秋雨锄经”之说,意为撒播美德,苦读经书。“上回堂”老人兴致勃勃,给我们讲起这老屋曾经演绎过的美丽动人故事,曾任政和县长的十六世魏承俊,因不满于晚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弃官归田,一半时间耕读,一半时间办学从教,造福桑梓。厅堂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十八个字,精华乃“耕读”“勤俭”,可谓魏氏家训。主人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后院楼上楼下还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很是赏心悦目,也平添雅致。这爱花草的人,一定勤快,还热爱生活,充满情趣。
堂分两脉,各表一枝。“一鉴堂”是与“上回堂”齐名的魏氏祖厝,由举人魏椿元于道光十五年兴建,六座相连,形似蝴蝶,人称“蝴蝶厝”。“一鉴堂”乃提督福建学政吴孝铭所题(学政俗称学台,省级教育部门首长,正三品),“一鉴”典出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失一鉴也”。理学宗师朱熹《观书有感》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鉴”,应有相通之处,都是先辈表达明理知耻、耕读传家、源远流长的美好愿景。足见先祖教化之功,传承之德。大门对联曰:“龙桥培地脉,虎观振书声。”风水虽好,还是读书重要。门上悬挂“望重明经”“道山学范”两块新制作的牌匾,分别是清道光年间,提督福建学政吴钟俊、吴孝铭为恩贡魏椿元所立。厝内匾额众多,“文魁”“武魁”“选魁”“贡员”“监元”等等,其中一块“六桂联芳”匾额,特别引人注目,原来是魏椿元家教甚严,六个儿子勤奋刻苦,个个取得功名,三个监生、三个贡生,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提督福建学政黄赞汤于道光29年授匾褒扬。
行走在溪石铺就的古驿道合掌街,柜台连排,听老者介绍当年油行、酒肆、客栈、京果店、绸缎店、打银店、糕饼店等商铺生意兴隆的繁华场景,如今多已人去楼空。言谈中,老者絮絮叨叨,脸上泛起红光,充满怀想,仿佛找到了年轻时的一股豪气。
沿青石铺就的古官道拾级而上,这是旧时经凤都往南平的必经之道,人称南平岭。小路两旁,杂草丛生。走进门牌为弯墩路9号的“南平岭厝”,年已九旬的女主人滔滔不绝给我们讲述家族曾经兴旺的历史,叹息如今老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破败。中年女主人还送我们走下了南平岭,告诉我们,子女们都走出了大山,到县城或省城去谋生,老一辈行动生活不便,只能在家乡看护老屋。看着满脸沧桑,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女主人,不禁感叹人生苦短,岁月无情。她们也曾是二八佳人,也有过花样年华。戏场下肯定也有过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合掌街肯定也曾有过她们摇曳的身姿,南平岭肯定也有过她们风风火火的背影,就是那山间田头肯定也有过她们挥洒下辛勤的汗水。如今只能是独坐门口、堂前,默默地注视着远方,回想着前尘往事,伴着清冷的孤灯、老屋渐至枯萎而凋零。逝者如斯,切莫辜负大好春光。
半天行程,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未能对罗峰村深厚的历史文化、人物故事进行深入采访了解。告别罗峰,我跟给我们解说的村民说,有机会一定再来,慢慢考察罗峰的历史,细细听罗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