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懂事起就羡慕有知识的人,还想望着努力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当我走进学校读书时,那幸福得意的心情一言难尽。前后,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学习成绩一路遥遥领先,还一直希望考进名牌大学。不过,对北大倒没有太多的奢望,存有的点点幻想也只是一直深深地埋在心底,终生怀着的是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
在多年的社会经历中我慢慢知道,客观存在有时和主观愿望的距离是无法逾越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的。然而,有幻想,才有希望,有梦想才会有激越的生命律动,不息的梦想之光一直照着我向前搏击的路,无论何时何地,北京大学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座圣殿。
转眼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我进入古稀之年的时候,2014年有幸参加了中国老年报书画院与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相约北京·全国中老年文学艺术大赛”,我得以踏进北大门。这次高标标准、高档次、高规格的国家级活动,内容颇丰富,受益匪浅。在京西宾馆召开发奖大会,在北京大学听学术报告。这一天,晴空万里,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也是我一生难忘的一天。
当我们代表走进北大校门时,阳光透过树枝疏朗温和地撒在百年老校小路纵横的校园中。这些小路将燕南园、图书馆、丁香花盛开的未名湖、镜春园、朗润园东西南北连接贯通起来。可谓百年老校的路沟通了过去与未来,沟通了历史与现在,它拓展了个人自我发展的空间,续写民族腾飞的磅礴史诗,让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双手相握。走进南门时,就会看到这里的教学楼都是古朴端庄的三层小楼,古韵飘逸。新建的高层教学楼都在东边,让人自然而然地发出一种浓浓的历经沧桑的厚重感。
北大图书馆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的图书馆,被誉为百年书城,它是北大精神的象征。它不仅馆藏丰富,而且群星璀璨,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鲁迅等学者、伟人、名人曾在图书馆工作过,成为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基地。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北校长也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大一百多年的历程,寄托了北大几代人发愤学习,振兴中华的梦想。所以她不仅是燕园的亮丽风采,更是北大人们和国人的知识圣殿。那巍峨浑厚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苍松翠柏,与水光潋滟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未名湖畔,纵观历史风云变幻。守护着北大美丽校园,迎来八方客人。
这次活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在北大讲堂听教授、专家们讲座。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报告时,语气从容,语速不紧不慢,如同从他心底流出的涓涓细流,字字句句沁人心脾。他要求大家关注国事,讲核心价值,写文章要有个性,要以小见大,精和简是它的灵魂。北京大学教授张振国语重心长说:“无论散文还是诗词创作,都要讴歌真善美,批评假丑恶。虔诚地吸吮人民这个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从心灵深处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之根,然后用笔和心血智慧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孙武臣反复强调:“热爱文学的人要多看经典文学作品,多阅读好书好文章,远离精神垃圾,绝不能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而随波逐流。”著名诗词作家石详说:“写文章要有爱心,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写诗首先要有激情,诗的意境尤为重要。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最好的是诗意引人入胜。李白很多诗合仄押韵的只有四十多首,杜甫的诗也更多,真正合格律的只有七十多首。鲁迅、藏克家、艾青等诗人,主张格律诗不要过予拘泥,而束缚思想感情的抒发,‘大体合律就可以了’,就是说太注重诗词格律,此路不同。”同时,教授、学者、作家都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文学爱好者们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着文艺创作为人民而写,为时代而歌。想正道,树正气、走正路,双肩担道义,正气写春秋,燃起精神的火炬,吹响奋进的号角,为共和国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镀亮文艺独态的奇光异彩。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先生说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改造的运动先锋,更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力量,将指引着时代迈向未来,人民齐心共筑伟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