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舟
在人生当中,能有一次如梦之旅,可谓幸事。那还是在2013年的夏天,受亲友之邀,我们组团去西藏旅行,真可谓喜出望外,我把那次梦幻般的旅行,一直珍藏在记忆深处。西藏圣洁的雪山,沿途旖旎风光,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以及颇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雪山上的藏红花,我愿采摘几朵,以飨读者。
日喀则扎什布伦寺广场
邂逅藏族阿妈
8月18日,我随旅行团再一次来到西藏日喀则扎什布伦寺,因我不久前参观过,所以我独自徜徉于扎寺前面的广场上,尽心游览。
喜逢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广场上鲜花簇簇,国旗招展,到处呈现着节日的盛装。
广场正前方,有十多名藏民呈列一排,不时地面向扎寺五体投地、叩首礼拜;扎寺北侧布满商行,藏式风格的各类小吃、玉式装饰品琳琅满目摆满街头,还有不少的新鲜水果令人垂涎欲滴。
鉴于生活习惯,出生于塞上灵州的我,还是禁不住水果的诱惑。尽管水果很贵,我还是挑选了一斤水蜜桃一斤蜜橘,讲定价钱,带上水果,来到广场东侧一角,尽情地品尝。
不远处两位藏族老阿爸用藏语在互相诉说着什么,旁边坐着一位藏族小姑娘正在侧耳倾听。
北边广场上摆着几十个圆形广告牌,上面写着“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等标语,有几位工人正在忙碌着装修。
这时,有一位藏族老阿妈可能看到我与藏民不一样的装束,很友善地向我这边走来。
她黝黑的皮肤透着古铜色,眼角刻满皱纹,透着岁月的苍桑,花白的头发很整齐地盘在脑后。
她背着双手,跨着步子,颇像一位领导干部。主动问我:“从哪里来,小伙子?”她的普通话说得还挺流利,不过也带些藏乡语调。
“我来自大西北的银川。”我拿出一个蜜橘递给她。
她很谦让,最终放在自己的身边。
“老阿妈,您今年高寿?”出于礼貌,我特别强调“高寿”两个字,可能她没听清,对我疑惑似地看了看。
我又改变了说法,“就是说,您今年有多大岁数?”
“哦,原来是这样,我今年73岁了。”她很响亮地说,语气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真的看不出她已步入古稀之年。
“你没进去扎寺参观?”“门票贵吗?”她又追问了一句。
“我上次参观过。”我说,“门票八十元一张!”
“太贵了!”老阿妈显出不以为然的样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不能忘恩哪!”
说到过去,老阿妈眼角滚动着激动的泪花。
于是,像拉开话匣子一般,老阿妈滔滔不绝,对我讲起了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老阿妈名叫央穷。她是从旧中国苦难中走过来的一位藏族妇女,第一批进入内地陕西民族学院学习的藏族干部。
虽然解放初期我们国家还很贫穷,尤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人民挣扎在“低标准”线上。她夸赞说汉族老师待她们如亲人一般,教她们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她所学的专业是农业技术,她刻苦努力,不仅学会说汉语,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取得了大专学历,这在藏区是首屈一指的。
在谈到西藏以前的历史,老阿妈对残酷的封建农奴制深恶痛绝,是共产党、毛主席拯救了农奴,翻身农奴得解决,过上了幸福日子。
如今,改革开放,青藏高原通上了火车,条条道路纵横交错,逐步完善,藏族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她坚定地说,我们都热爱新西藏,热爱和平,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才有和平繁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
因为还要急着赶路,前往拉萨,只得匆匆告别。
虽然只是一次邂逅相遇,但藏族老阿妈发自内心的感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登临珠峰
夜宿一号大本营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那就是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
呀拉索
那就是青藏高原
……
伴着悠扬的旋律,踏着《青藏高原》的歌声,8月20日,我们旅行团车队直奔西藏日喀则地区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进发。
我所在车上的旅友有来自西安的赵氏父子,有来自湖北的小朱,安徽的小岳,还有操一口四川话的司机小吴。
据说到了珠峰大本营地区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需要游客提前做好准备:租用睡袋、棉大衣,还要购置氧气瓶。就因为是第一次,加上激动、好奇与神往珠峰,似乎再多消费也值得。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想象海拔八千多米的珠峰,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你的到来。
汽车在蜿蜒崎岖的高原山路上奔驰,一会儿奔上山巅,一会儿转向低谷,此起彼伏,千回百转。 似乎你在冲浪,你在滑翔,你在旋转。
若不是红井天的功效,霍香正气液的药力,氧气瓶的供给,一时的眩晕,一时的缺氧,这些高原反应的折磨,你几乎很难忍受。好在有前些天的“磨炼”,每个人都能坚强地挺立过来……
历经一天多的时间,终于可以看到珠峰的倩影。那横亘于喜马拉雅山脉的珠峰,像一位圣洁的老人,默默地伫立在那里。
“看,雪山!”
“看,冰川!”
“看,珠峰!”
你一句好奇,我一句呐喊!山谷里回荡着旅行者激动的惊叹。
天空是纯净的蔚蓝色,那天边如羊群似的纤云从洁白的珠峰山顶掠过,构织醉美的图画。
高原的气候最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凉气袭人,一会儿雨雪飘零。才见珠峰倩影,澄清如洗,一会儿又云雾缭绕,一片朦胧。
旅行者争先恐后地斟酌着光和影,千方百计把这最美的印象烙在记忆的空间里。
前方坐落于山谷中间有一排“藏包”的地方,是珠峰大本营,这里海拔已是5200多米。我想,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是不是都亲临于此,然后背负重望,踏上攀登珠峰的历程。至于远处高大的珠峰脚下,你会觉得自己如此的渺小。
瞧,这里是世界最纯净的地方……一种体验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还不是参观的终点,为了保护珠峰的纯净,旅行车辆只能止步于一号大本营,参观者再集体乘坐中巴到二号大本营。这儿距离珠峰更近。徒步登上一座小山丘,远望珠峰成为最佳的选择。
我不想错过这一帧一帧的美景,总想把珠峰看个够。
居然还在山脚下的小河旁寻觅到类似珠峰模样的小奇石。如获至宝,我把它珍藏在旅行袋中,后来一直把它带回灵州。
令人眷恋的还有那流动着如洁白乳汁的河水,我虔诚地勾下身子,双手捧起一汪圣水,轻轻地贴在脸上,据说这里的水是不能喝的,只能用心去感受。我想,这海绵一般、冰凉的水哟,是否也滋润过雪莲花、藏红花的盛开,还有冬虫夏草的潜滋暗长……
傍晚,我们在一号大本营住了下来。
夜晚的珠峰上空依稀可见繁星点点,仿佛满眼的珠光宝气,令人遐想,回味无穷。不一会儿,天边阴云密布,遮挡了天边的星星,好在没有下雨。
依照导游的安排,我们留宿在38号“藏包”里。主人名叫丹增,是一个壮实和蔼的小伙子,他待人热情。
藏包里,分内外两屋,四周整齐地摆放着单人床,中间摆放着一张大桌子,上面呈列着藏刀、玉石、化石等,紧邻桌子安装着藏式火炉,旁边堆放着一桶风干的牦牛粪和半箱子羊粪,这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燃料。藏族同胞把它们视为珍宝。在火炉的右上方悬挂着一条丝线,上面缀满各式的菩提子、绿松石等装饰品,供游人选购。
本是很小的一个空间,周围摆满了床铺。可以想象六个人要挤在南边用三张小床拼成的一张大床上是什么滋味,而且每个人都用睡袋隔开。因为有烤炉的温暖,我不觉得夜晚有多么冷。
丹增的建议,每个人除了有睡袋之外,还要加一床棉被。我不以为然,感觉屋里很暖和,我只是将租用的棉大衣盖在上身。谁知到了半夜,一股冷风从帐篷空隙袭来,我一阵哆嗦,原来,炉里的火不知何时已熄灭,帐篷里的温度估计快接近冰点。印证了白天与夜晚的温差的确很大。
后半夜,我几乎没有合眼,耳畔不时传来小河哗哗地流水声和同宿者的鼾声和呓语。只是盼望着天尽早亮起来……
天终于亮了。我起了个大早。同游者也陆续起来了。可是洗脸时,又犯难了。原来这里缺水,小河的水是不能喝的,虽然无污染,据说为了保持山水的纯净,藏民们一般是从山下拉来淡水,一桶水要多次使用。这里的水是最金贵的。旅游的人用水是要付费的。幸好我还有半瓶矿泉水没喝,于是用这半瓶水洗了脸。
等出门远眺珠峰,已被云雾遮没,幸好昨天下午观赏,真的是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境地。
上午八时许,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珠峰,乘坐旅游车返回拉萨。
山谷里不时的回荡着同游者的歌声: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那就是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
温馨的一元
一路上我将所有一元零用钱,全部捐给了山村的藏族孩子们了。在由车站前往布达拉宫的公交车上,我才发现只有百元钞票。
因为是无人售票,怎么办?车上满是陌生面孔,开车师傅向我投来疑惑的目光,我心急如焚。
正当我尴尬之际,一位好心的“藏族”大姐,向我伸出援手,为我付了一元钱车票。
原来她是从青海甘南藏族自治州来拉萨旅游的。
虽然是一元钱,解了我燃眉之急。我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地念叨着:“谢谢大姐!谢谢大姐!”
此刻,我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是“留有余香”的境界了。
那次的西藏之旅,至今已过去七载,庚子年盛夏之际,抗疫仍在继续,我如梦方醒,愈觉得那次如梦之旅十分珍贵,我愿永远把它好好珍藏。
2020年7月13日于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