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塞上舟的头像

塞上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0
分享

白芨滩,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态福地

塞上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1953年前的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沙海,风沙肆虐,干旱少雨,仅有白刺和芨芨草艰难地生存,几乎草木不长,禽鸟不飞,人迹罕至,这就是白芨滩最原始的生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进沙退,以科学治沙的探路人“人民楷模”王永德为代表的三代治沙人,毅然将无情的沙漠阻挡在毛乌素沙漠腹地,变沙漠为绿洲,变荒凉为生机。经过七十年的奋斗,这里早已绿树葱茏,草长莺飞,瓜果飘香,游人纷至沓来,俨然人间天堂。这里就是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态福地。

2023年7月30日,我有幸参加灵武市文艺家协会会员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文艺作品创作采风活动。带领我们游览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是魏蒙副局长。回忆多年来的治沙经验,魏副局长娓娓道来。在他深情而富有前瞻的话语中,总有讲不完的治沙故事。

保护母亲河生态安全

我们坐上中巴车,首先来到白芨滩马鞍山管理站。马鞍山管理站位于灵武市临河镇马鞍山脚下,周围分布有水洞沟、明长城、马鞍山甘露寺、二道沟岩画等大量文化古迹。当来到临河镇马鞍山管理站,一片繁茂的绿树映入眼帘。站在千年古寺马鞍山甘露寺东山坡上,可以瞭望到西边的银川河东机场和母亲河黄河,马鞍山绿化林带如一道绿色屏障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马鞍山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吴大利向我们介绍:“马鞍山管理站成立于2003年,这里现有干部职工31人,环保总面积17.3万亩,有林面积18000亩(包括果园、苗圃、林带),经营果园、苗圃一共2000多亩,距离黄河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距离首府银川不到20公里,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承载着保护母亲河,保护河东生态安全的重任。这里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森林防火,第二个就是产业发展。五月采桑,六月采杏,秋季摘苹果,这是我们沙漠治理综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我们的杏子是临河的黄杏,现有600多亩,包括宁夏种植面积最大的桑葚,是经果林发展的样板区。从产业发展来看,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们500亩苹果园,套袋580万袋,预计产量达到130万斤,预计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将突破10万元。发展经果林,这是我们白芨滩‘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工增收的重要组织部分。”

魏蒙副局长补充道,白芨滩“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已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国要推广中卫沙坡头和灵武白芨滩成功的治沙经验,推广“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五位一体的治沙模式。在治沙的同时,实现了发展致富。七十年来,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8万亩的总面积,累计治沙造林近7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7%,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成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学治沙的样板区。

一路上,白芨滩各大管理站点林区绿化林带、经果林、养殖业等治沙风景及非凡魅力,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绿色在这里延伸

勤劳的白芨滩人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从2008年习总书记在大泉沙区种下第一颗树开始,循序渐进,每年以2万亩速度治沙播绿,把沙漠推远20公里,构筑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乔灌草混合生长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向沙漠进军成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宁夏视察时讲道:“2008年,我曾到灵武的白芨滩,在王有德同志带领下,持之以恒、久久为攻,治沙成效值得学习”。总书记的温馨话语,激励着每一位白芨滩人,踔厉奋发,投身到治理沙漠的最前线。

无论是在马鞍山脚下,还是在白芨滩东湾护林点以及老林区,无论是在羊场湾林区,还是大柳毛子沙窝,无论是在长流水西山坡林区,还是在大泉沙漠公园、治沙博物馆、宸熙园习总书记亲自栽种的那棵枣树,还有养殖区看到的可爱的梅花鹿……,每经过一个景点,我们都感到无比震撼:绿色在习近平总书记植树的地方延伸,眼前总是一片绿意。即使有沙漠,也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激动的游览者斟酌着光和影,翘首弄姿,或“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或“回眸一笑百媚生”,争着抢着在沙海中冲浪,在池塘边嬉戏,在绿荫下留下倩影。

漫步在林荫大道,道旁绿树成林。你会忘记脚下曾是一片沙漠,置身其中,你会嗅到青草的味道,你会享受到“天然森林氧巴”这种独特的体验。

美在这里处处呈现

这里虽不是桃花源,却俨然世外桃源。这里处处像首诗,处处是梦想到达的地方。

这里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始美,也有着“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的沙漠美。

这里有着“到处皆诗境,随处有物华”的生态美。白芨滩成功应用麦草方格子治沙的“中国魔方”,创造了固沙防沙的奇迹。随着白芨滩治沙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灰鸭等鸟类已回归这里,豹猫等稀有物种,也栖息于此。

这里有着“山果与山花,足以备清赏”的花果美,还有着“宁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人的精神美。曾几何时,留在白芨滩人记忆深处的是同风沙抗争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用孤独与艰辛、泪水与汗水、痛苦与喜悦浇灌的岁月的沧桑,倾注了一代又一代白芨滩人的治沙梦想,在前进的征途上历久弥新,弥足珍贵。

治沙事迹感天动地

当走进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湾护林点,令人感动的是长年累月在这里坚守的吴敬忠班长,他精心制作的一件件治沙手工艺品以及他多年治理的4万亩林区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他用执著的信念守护着这个白芨滩防沙林场最老的护林点。这片林区有他父母当年栽下的树木,也有他自己栽种的“沙漠姑娘”花棒和“铁汉子”拧条以及抗旱能力极强的沙拐枣数百余万株。还有他父辈们曾经住过的老房子,是他们辛勤治沙造林的历史见证。他陪伴着它们,即守护着白芨滩的昨天,也守望着白芨滩的今天,还憧憬着白芨滩的明天。

在我与老吴的谈话中,他是那么的坚定自信,古铜色的面颊上眼里有光,他胸前配戴的那枚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像吴敬忠这样的护林员有90余名。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用双脚丈量沙地,用汗水浇灌林区,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还有常年生活在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那一个个共风雨、同甘苦的“最美白芨滩家庭”和“最美白芨滩人”,他们种树育人,以爱筑家;他们呵护一片绿,赢得万人敬。用他们真挚无私的爱,用他们的勤劳和汗水浇灌出幸福的生活,建造出最美的家园。

沙漠里淘出金山银山

北芨滩人用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向沙漠进军,治理漫漫黄沙,变荒漠为绿洲,创造了人类战胜沙漠灾害为我所用的人间奇迹。如果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治理沙漠打造生态绿地,结出丰硕成果,就是沙漠里淘出的金山银山。

听魏副局长讲,在沙区可持续发展上,通过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在沙区边缘拓展生存空间,发展果树、育苗、温棚等沙产业,创立3个造林绿化公司,靠多种经营收入,带动沙区职工增收,走上了多种经营反哺治沙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民生建设上,坚持“拴心宁人、安居乐业”民生方针,配套出台了养殖补贴、经果林收入补贴、治沙造林补贴、职工住房补贴、子女上学补贴等五项民生政策,促发展促增收,早在2020年职工人均收入已突破10万元,实现了沙漠绿、职工富、场子活的目标。

每至盛夏或秋收时节,你可以到马鞍山管理站饱尝酸甜可口的杏子、丰硕的苹果,还可以到北沙窝管理站品尝脆皮多汁的沙瓤西瓜。几乎每一个管理站,都已种植温棚疏菜,培育出成功的生态果疏,并开发养殖业,已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全体白芨滩人依靠治理沙漠,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到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已成为有志青年的首选。这里早已告别了无电无水的时代,舒适、温润的环境,得天独厚的沙漠奇观,一定令你心旷神怡,留恋忘返。欢迎胸怀大志的你随时加入到护林的行列,成为其中的一员。别忘记了,请勿吸烟,防火于未然,让白芨滩的绿色长廊在你我的脚下持续延伸。

在采风研学会上,魏蒙副局长深情地朗诵了他的一首言志诗,为我们此次文学采风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现收录如下,愿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六十余载战沙魔,遮断黄龙绿无涯。

汗水铺地终无悔,笑看春色不言她。

(2023年8月8日于塞上水木灵州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