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峡刘星的头像

三峡刘星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10/15
分享

扶贫故事:磨刀溪头,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记新津乡新津村七组的向智华脱贫故事片段


他和她驾着自家的小船,将渔船稳稳地停泊在磨刀溪和长江的交汇处。这片水域就是他们家的渔场之一。

仰望谭家山,山梁上的文峰塔呈现一种肃穆而温馨的光芒;在夕阳红彤彤的辉映下,白色的塔身伟岸,塔尖高耸,显得祥和又纯粹。不远处,是伸入江心的半椭圆形桃花岛,岛上树木葱茏,间或有群鸟出没。偶尔几只悠闲的白鹤翩然地滑翔在两江的交汇处上空,白鹤的影子随着水波渐小、渐至远方。

远处就是长江。此刻此景,犹如一幅水乡山色的田园风光。而这条铁皮打鱼船上的渔民正是我讲述的主人公。

其实,打鱼不是他家经济生产的主业,他们家就是这山区的普通的一户农民而已。只不过,他们夫妻俩总会在农闲时节或者是一早一晚农闲空闲的时候,才出船到江湾水域打鱼,以补贴家用。傍晚,他们或者“会置放浮漂潜伏”一笼笼的虾笼子,或者在一些长江鱼出没的深水区域布置几张渔网。清晨,他们会趁早去收获渔网里的“水产”。毕竟,捕捞长江流域里的渔产,只是他们家的一种经济补贴方式。

夕阳红灿,水面静寂。他和妻子默默地做着各自手底的事情:牵扯虾笼,倒出鱼虾,夫妻俩一直这样很默契,偶尔会聊些生活中的“大事”儿。

“你看那一只小白羊,好像掉队了?总是跟不上“大队伍”。”

顺着手势,他看见她的手指间溅落着水花儿;自家的几头老牛正在桃花岛江畔默默地啃食青草;而那一群山羊,有自家兄弟罩着,不会有事。他淡淡地说:“哦,没得么子事!瞎操心啥子嘛!”听语气甚是随意,却是满满的喜悦。

“我只不过是关心你兄弟嘛?”妻子埋怨着,继续说,“你瞧!虾笼子有动静了!你兄弟手脚不利索,哎——这是命!”话语里完全没有责怪丈夫的意思,到是满含着甜蜜的亲情。

“小心点儿,别让翘壳刺穿了手指。”老婆心疼他,左手随边理了理刘海儿……翘壳,是长江三峡段最名贵的一种野生鱼,他顺手将两斤自由的翘壳扔进了船舱里,发出“噗嗤”一声……他们夫妻俩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着每一天的“生活”。

真是夫妻一条心,劲往一处使,同甘共苦。有着山里水乡甜蜜的幸福的画面感;这样的小日子,很诗意;按理说,他们应该不属于“贫困户家庭”。然而,在2年前,他们家就不一样。

是什么缘故的呢?

船尾的渔夫叫向智华,正当中年,四十来岁。和他一起在船头收获鱼获的就是他任劳任怨的贤内助陈小梅。他们家,就住在磨刀溪小河边。他是新津乡新津村七组的村民,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云阳县县城的职教中心学技术;而幺儿,就在家附近的新津小学就读x年级。按理说,如此勤劳本朴的家庭,中年农夫农妇加上两个孩子,应该是“标配”的农村正常家庭,不会成为“贫困户”的。

无奈,他们家却有点特殊。作为户主,他家竟然养着六口人。他家里凭空多出两个“闲人”。

不过,对于丈夫来说是“必须的”,老婆想。丈夫向智华是一个大孝子。他们家老母亲七十多岁了,而且体弱多病;所以给这个家只有负担;特别是经济上使这个家“亚历山大”。妻子看了丈夫一眼,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有劳力,必须供养自己的老母亲。何况,婆子妈这是这个家的“精神顶梁柱”。

她习惯了这个家。尽管,在乡村里分家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对于自己的小家更有利。在乡村,不少的“暴发富”总是把父母亲丢在乡下,让老人单独生活……何况,他们家还有两个正在上学读书的孩子。

“尽管贫穷点,尽管压力大”,丈夫说,“大家在一起,才是真的家。”

她认这个理。

他们家另外一个闲人就真是难为了丈夫,也为难妻子的。过去,为这事,他们没少扯过皮。而今,“精准扶贫”让她释怀了,有了更强大的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脱贫致富”,保底脱贫的决心和信念。想到这里,作为妻子的她,心里隐隐作痛。因为她从姑娘嫁过来的时候,就是了解这种情况。丈夫的亲兄弟向智学是一个二级残疾人,劳动力不足,而且婚姻也是个大事……正是由于如此,作为兄长的哥哥舍不得将弟弟单独分家出去。他为了兄弟的情分,宁愿苦了自己。他总是说:“这个家,必须维持着。有我们的,就有老娘的,就有兄弟的……”

作为哥嫂陈小梅也认了这样的理,“有我们的一份饭吃,就不能让兄弟挨饿。”

妻子眼瞅着丈夫,更爱他的担当,所以才铁了心的跟着的他;而且接连生了两个娃。这是一个标准的农村生活大家庭;一个完整的家,一个残缺的家,一个缺少劳动力的大家庭。

鉴于他们家的生活实际,这是个集合了“老、弱、病、残、小”的大家庭也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却因为缺乏门路,劳动力下降,生病就医,孩子读书开销增大等等原因,“入不敷出”的现实,使他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渐渐地,单纯靠体力活拖扯生活,实在是“熬不住”了。

2015年,村民们感动向智华这个“大孝子”:既养孩子,还要孝敬公婆,更重要的是拉扯残疾的兄弟;了解他们家的经济状态,所以“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村民集体投票通过。他们家成为了“新增贫困户”。

为这个“贫困户”的帽子,他还心底很不爽的。是啊,自己能干会干,不丢人;凭空享受别人的怜悯才是“可耻”的。他家,被纳入了16年新增的贫困户名单之列。成为必须脱贫的“精准脱贫户”。

其实,落实这样精准的扶贫政策倾斜,真是“及时雨”。而具体帮扶他家的是朱锡祥同志。朱老师针对他们家的实际困难,“精准帮扶”,对症下药。——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宣传勤劳致富,因人因地制宜“规划产业”……

2016年开始,他们家享受了到了各项扶贫政策。比如精准脱贫保险,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孩子的教育资助等项目。但是单单这些补贴显然不能使他家立刻“立竿见影的”,但是却大大都缓解了现实生活的大问题。从2017年起,在朱锡祥的协助协调下,在他们全家卯足干劲的前提下,他们家重点开始了“养殖产业规划”,贷款发展经济。

比如,本文开头看见的磨刀溪岸边20来只山羊群,就是他家新放养的、在江畔水边牧草的三头黄牛也是他家的新产业(兼劳动力)。更别说他家的猪圈内的大大小小的10多头架子猪、小猪仔。而房前屋后,多病的母亲还兼顾着喂养了足足五十来只土鸡儿。

二级残疾的兄弟,自然也不甘“吃闲饭”。虽然身体不好,但是总不拖后腿。他变得积极开朗起来,有时在家里帮衬忙碌。在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放牧他们家的那一群牛那一群羊。尽管行动不太利索,但是,放牛牧羊,还是可以人尽其用的。尽管残疾的兄弟还是劳务帮衬很上心。,但是还是不过少不了嫂子的一番费心。比如具体照料这些牛羊牲口归圈啦,鸡群入鸡圈啦,猪儿是不是嗷嗷叫啊。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那一席对话。做嫂嫂的关心湖边的掉队的小羊羔,和揪心还在河边徘徊的那三头牛犊……

开春了,他们家的那几厢菜地、那几亩旱地,还有水田都需要这些牲口去耕作呢!

……

乘着夕阳的余晖,柴油机“突,突”地发动起来。后座船舱里,丈夫向智华稳稳地掌握着船舵,向着他们家的方向开去。在晚风里,妻子的秀发在船头迎风飘扬着……

清凌凌的水波荡漾开来,亲吻着岸边墨绿的青草地。夜色里,磨刀溪的江面上划了一道的漂亮的弧线——像一个大大的金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