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18
分享

金陵雨

金陵雨

孙成栋


时令虽已是初秋,但燥热依然如影随形。

本次参加省作协举办的培训,匆匆抵达南京时,这个有“火炉”之称的城市似乎仍滞留在夏日,感觉比我的故里盐城要闷热许多。尽管室内空调满负荷地劳作着,但身心之间总仿佛有缕缕烦躁在漫漶,一时间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犹如一只困兽。

黄昏时分,我正伫立在客房的窗前,无奈地眺望着被城市天际线细细切割的苍穹。忽然,天色像变魔术一样瞬时暗淡下来,犹如淤泥泛起的混浊河面。紧接着,在闪电、雷鸣与大风的交相催生下,一场即兴发挥式的猛雨滂沱而临,仿若夜袭敌营的敢死队,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际,一切已经尘埃落定。

而此刻,豆大的雨珠在窗户玻璃上留下的声音还未完全消逝,这场步履匆邃的雨,已经淅淅沥沥地进入尾声,轻轻地划上休止符。窗外的梧桐树绿得清亮的叶片上,一滴滴雨珠在微风中簌簌而下,恰似一串透明的省略号,将满腹心语以一种别样的方式隐藏。

不知不觉间,燥热已如潮水般退去,继而升起一种氤氲着栀子气息的沁凉,在心扉上、肺腑间、血脉中悠然漫过,令人俨然忘却了那个秋其名夏其实的故事,那个红尘喧嚣的过往,而久久沉浸于在异乡邂逅一场雨的小确幸里。

这样的雨后,这样的薄暮,适宜挂念一些人,适合怀忆一些事,适于反刍一些歌。十朝古都,一卷传奇,这里既有金戈铁马的铿锵,也有桨声灯影的柔情,更有寻常巷陌的温馨。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人聚人散之间,蕴含的那些从未凋零的善意与诚挚,宛若这恰时而至的雨,无论雷霆万钧抑或丝丝缕缕,均在人的心畴上播下永恒的绿意。

感谢记忆之舟,将我的思绪摆渡到时光的彼岸,与二十多个春秋前一个飘雨的傍晚相遇。遇见一座城,遇见一个人,遇见一份绵延至今的感动。

那是深秋时节,一个黄叶飘飘的日子。初出校门的我,作为来自苏北盐阜平原一个偏僻乡镇的考生,平生第一次来到南京,参加一场现代文学自学考试。由于车次等方面原因,赶到位于童家巷附近的考点时,已是下午近暮时分。初来乍到的我,兴奋中夹杂着不安,青涩的目光一次次穿过雨帘,好奇而又紧张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

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行人,陌生的街巷,陌生的楼台,陌生的桥驿,唯有潇潇雨迹似曾相识。那雨点一下下轻叩伞面的脆响,宛似悠远的马蹄声声,又若故乡的蚕跫阵阵,让我怅惘的心仿佛有了安栖的暖巢、静泊的港湾。

浑然不觉中,暮色融和着雨雾,愈发深愈发浓地在天地间弥漫开来,满街的灯火桐花般次第绽开。目睹撑着雨伞的归人走向各自的门院,我蓦地惊觉,下榻之所还没着落!由于时间紧迫,加之经验欠缺,刚才光顾着寻找考点、熟悉考场,而将找住处这件大事耽搁了。

一时间,汗水伴着雨水满脸涔涔地流淌,我顾不上揩一下,便心急火燎地冲进雨里。由于未来几天有和我一样的数千名考生在这里考试,所以附近的各酒店、宾馆、旅店都基本客满。我接连问了二十多家,回答是清一色的“没空铺位了”。失望之余,悔意和焦虑齐齐袭来,我陷入一筹莫展之中。

 “小伙子,什么事让你这么着急?”匆忙之间,我进入一条幽长的巷子,一边气喘吁吁地疾步而行,一边急切地四处张望,却没注意到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奶奶,差点撞上老人家,可老人不仅不生气,还慈祥地询问起我有啥难处来。我定睛一看,老人满头白发、眼神朗润,撑着一把黑色的旧伞,虽是萍水相逢,可那笑容里似乎滉漾着祖母的影子,令我躁乱的心絮一下子安谧下来。

听我说罢来龙去脉,老人的目光里写满同情和爱怜。“如果不介意,我帮你找找看。”老人热心地说。我仿佛落水者看见伸来的手,一边连声道谢,一边紧紧地跟了上去。虽然是位“老南京”,但老人在连问了几家旅店都没能如愿后,脸上的神色也凝重起来。然而,老人没有半点气馁,继续领着我在大街小巷间七弯八绕地穿梭,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于一家位置偏僻的小客栈里找到一个“格子间”。

见自己避免了“睡大街”的遭遇,却给素昧平生的老人添了那么多麻烦,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谁出门在外没个难处呀,举手之劳,别放在心上。”老人连连安慰我,又叮嘱道,“今天劳累了一天,早点休息,明天还要考试呢!”说完,就匆匆告辞了。我执意将老人送到巷子拐角处,随即又跨过几步,久久地凝望着那有些佝偻的背影,静静地消失在雨雾深处。

那一刻,我的心头似有在雪浪在冲刷,想不到这座城市,用如此曲折而又温煦的方式,安顿了我走进它的第一个夜晚,也给我的文学梦注入一股股穿越风雨的力量。

此后的数十载岁月里,我与南京有过无数次亲密接触。但在记忆里生根、为文学而发芽的片段,似乎都和雨有关。在我的心目中,这金陵雨洗过血、含过泪、淌过冤,更融着爱、育着诗、凝着梦、蕴着暖、浸着魂、聚着力、绽着歌。

总是记得那个飘着细雨的秋日下午,我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登上领奖台,从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手中,接过扬子晚报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一等奖的获奖证书,并获赠一本叶老师殚精竭虑创作的巨著《南京传》,还有他语重心长、无私相授的创作启诲。那本厚厚的、风格迥异于以往的《南京传》 ,是比获奖更令我兴奋的珍贵馈赠,也是叶老师挑战自我的心血结晶。“写作不能像嚼口香糖,轻车熟路是文章大忌。”那句八旬老妪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却足以让我铭记一生,犹如清隽的雨滴涤荡着灵魂的怠意,也使我时时不敢重复昨天的自己。

总是记得那个杏雨绵绵的四月,我在古都金陵的花篱下,构思“蔷薇花信”的时光。那次,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一本杂志的文化专栏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蔷薇的散文。起意缘于厅外的满墙蔷薇一片葳蕤,成为许多外地人的打卡地点,也由此触发编辑部“绿色使者”们的灵感——做一期“蔷薇专辑”。为写好这篇文字,我特地携着一颗素心来到南京江东北路,赶赴一场怡心的蔷薇之约。微雨中,那迎风绽芳的蔷薇,仿佛在诉说着朦胧的心事,似歌似诗、如梦如幻,让这座城市的一隅于馥郁中尽显自然之本、生态之韵、人文之魅,也在我的心扉上展开一幅纤尘不染的水墨。

总是记得那个穿透雨幕,令我的心穹一片晴朗的电话。那天,我正端坐办公桌前,在窗外细细密密的雨声里,撰写着一篇文稿。突然,手机响了起来,一接听,原来是省作协一位工作人员打来的,说是快递员已将装有省作协会员证的快件送到单位大门外,打了几次电话让我去取件,却均未打通,无奈之下将情况反馈给了她。我一想,刚才去卫生间手机未随身带着,造成电话漏接。一边表示着歉意,我一边飞也似地向大门冲去。要知道,为了这本会员证,我已在文学的土地上孜孜耕耘了几十个寒暑。此时的激动与感喟真是难以言表,漫溢在心间的唯有感恩与珍惜。生怕证书被雨打湿,我将快件紧紧地用双臂抱着捂在胸口。而省作协人员的敬业,更是让我心生暖意和前行的勇气,俨然一粒文学的种子,在雨露与阳光的哺育下,更加信心饱满地迈向蓁蓁的未来。

此际,门外传来学员们青草般润泽的笑语。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文学信徒”,能够幸运地获得这次充电的良机,殊为不易,离不开省作协一班人的辛勤付出与执着坚持。正所谓“好事多磨”,一场汹涌袭来的新冠疫情,使原本定于三月份举行的培训,一再顺延。尽管难度一直很大,但省作协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争取。就在大家以为这次培训要彻底“泡汤”时,却“意外”地收到了培训通知。

刹那间,庆幸与感动如涨潮的秋水,席卷着每一方因爱而渴的心滩。那种望眼欲穿的炽热,那份永不言弃的虔诚,恰似这驱散一切浮躁与纷杂的雨,让我们懂得,何为纯情、何为矢志、何为坚守、何为眷念,何为不离不弃的一生相随。

三日的“充电”,短暂却又意蕴绵长,精炼而又丰盈充实。省作协领导的致辞与讲话,热情洋溢、意味隽永,仿佛澎湃着一条不息的文华之河,律动着一袭不老的时代脉搏,高屋建瓴之间蕴涵着浓郁地气,聆之于耳、融之于心、会之于意,可谓如沐清风、如饮甘茗、如瞻皎月、如燃心灯、如添久力;文坛大家、学术名家、部门专家的授课立足新时代、紧扣主旋律、弘扬走转改、突出高精尖,既精深蕴藉,又鲜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肺腑尽沁、荡气回肠,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风暴与心灵启迪,堪称获益匪浅、不虚此行;学员代表的交流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大家的心头产生强烈而绵久的共鸣。彼此都是追梦人,唯愿携手勤耕作。互赠新书、互加微信、互寄衷肠,这一识即成永远……

仿佛,你早就在远方等着我。这个初秋的金陵之约,是邂逅,更是重逢。你是风,你是雷,你是梦,你是歌,你是扬子江上不绝的帆影,你是紫金山头雄浑的松涛,你是夫子庙前甜美的笑脸,你是中华门外沉重的叹息,你是明城墙下斑驳的陈迹,你是朱雀桥边盎然的新蕊,你是我梦中永不凋敝的雨巷。

心常绿,梦未休,每一步都是新开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