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4
分享

谁比谁容易

孙成栋

     

晚上近10时,加班结束后,裹着夜色、穿过风幔往家赶,想不到路旁的报刊亭还亮着灯,正好顺便买几本常年阅读的杂志。

在亭子前停下车,满街的喧嚣早已如潮水般退去,留下满地空旷与寥阔,使原本就逼仄的小亭更显局促。此刻,风一声比一声稠,夜一寸比一寸深,灯一盏比一盏稀。茫然四顾,视野里一片空寂,只有亭主老伯依然守在那里,兼营的水果和油端子都已“入库”,唯有一堆报刊犹在与路灯相望。

也许是一天的劳作沉淀下太多疲惫,也许是寒夜的冷寂加重了孤单,也许是惨淡的生意耗尽了初始的热情,老伯坐在那里打起了瞌睡,伴以轻微的鼾声,让人简直不忍将其叫醒。

叫还是不叫,不由得有些纠结。隔着玻璃窗抬眼望去,老人那纹壑比时光还密的脸庞,每朝前趔趄一次,都好像在向日子发出一声诘问,又似乎在告诉漫漫长夜,无论多艰涩的步履里,都蕴含着篱笆草般扯不断、摧不烂、烧不尽的韧劲。

终究,我还是轻叩玻璃窗,喊醒了老伯。而我的到来,也让老伯的守望有了一丝意义。估计这会是老人今天的最后一单生意,但愿他能早些打烊,在家中的热被窝里安放祥和的梦,更愿他明日的报刊、水果、油端生意齐兴旺、节节高。

然而,这仅仅是祝愿。究竟能不能实现,谁心里都没底。就拿老伯的“主营业务”报刊来说吧。这些年来,一座座报刊亭犹如森林里随处可见的蘑菇,一株株,一片片,原先都是那么生机盎然,蕴溢着一种生命的丰盈和润泽,可不知不觉中,它们的领地渐渐缩小、身姿渐渐羸弱、根须渐渐松动,其中的绝大多数悄然凋敝,幸存者也都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

无奈之下,一些报刊亭通过兼营其它生意,勉强得以“存活”下来。但究竟能“活”多久,只有天知道。想必那些阒然而逝的亭子,在“临终”前也曾有过痛楚的挣扎,却最终仍敌不过岁月车轮的碾压和时代浪潮的扑击,孤单而凄凉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跌跌撞撞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就像老伯的报刊亭,虽然还在经营着,却指不定在某个日子,晚上关窗后,翌日早晨就永不再开。

想必,老伯也料想得到这个随时可能发生的“残酷结局”,可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硬扛着。也许,老人家并不知道“坚守”这个词,但这个深夜的守候和遇见,让我知道有人跟我一样在为稻粱艰谋,在为残梦苦熬,在为明天孤守,纵然脚下磕磕绊绊、眼前一片迷茫、耳畔喧嚣频仍,心中也有一条永不消逝的地平线。

诚然,随着当今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阅读日益时尚,各类电子阅读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智能手机,成为不少人的主要阅读载体。同样是获取知识和信息,也许电子阅读方式更契合数字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或许这是一种必然,却又隐含着一种怅然,让一些忠实于、虔诚于书香的心灵产生丝丝刺痛,体味到一种获得中的失去,也让一些人不得不寻找另一条通往安康的小径。

于我,虽说作为一位日日接触网络的融媒体工作者,与电子阅读可谓“如影相随”,可我又始终对纸质阅读情有独钟。它让我对书香的体悟更有粒度和质感,让我与文字的厮磨更接近于阅读的本质,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一卷在手的幸福,让我更能触摸到字里行间的舒朗与温润。这也导致我对报刊亭乃至纸质书店的兴与衰格外敏感,对与之相关的坚守者也多了几分共鸣与钦敬。而对纸质阅读的推崇和坚持,也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会陷入恍惚之中:如此心绪,如此情结,如此行为,到底是一种坚守,还是一种挣扎?到底是一种执着,还是一种固执?到底是一种定力,还是一种凝滞?

时代的列车隆隆向前,总会有逝去和新生,这是亘古不变的命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然而,对于生命个体来说,每一场或疾或缓的嬗变,都是一次经风历雨的挑战,抑或一次走过坎坷的磨砺,甚至一次浴火涅槃的重生。仿如一片树叶,在萧瑟秋风中飘飞、翻滚、跌落、流离、撕裂,只至没入泥土,成为孕育新芽的基料。其间,有彷徨,有怅惘,有失落,有忧伤,更有对一个新春天的憧憬。

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了不起。生活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卷子,内容不同、深浅不一,但每一道题都需付出心血,那每一个分值里都夹杂着辛酸、疲累、悸动、焦灼、阵痛甚至重创。人人都得答卷,个个都得交卷,可别指望会有开卷,或者可以作弊。就像报刊亭的老伯,就像我,就像你,就像每一个被生活熔炼的生命。

就像此刻,夜阑人静,灯火依稀,依然有无数人在躬身解答着人生的试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