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栋
清明小长假的首日上午,睡了个久违的自然醒。
心舒意爽之际,隐隐约约中,窗外似有琴声传来,睁开眼,原来已是天光大亮时分,邻家的孩子已开始练琴了。一转脸,却发现身边空空如也,瞬间又蓦然想起,妻这天值班,定是怕惊动我,一大早就悄悄地出门了。
其实,本来节前我们约好,小长假第一天去荷兰花海游玩的,可妻的忙碌打乱了美好的计划。然而遗憾中又有自豪,毕竟她是为家家户户的平安而忙。而能成为静好岁月背后的默默守护者,也正是她的所愿和所慰。
来到洗漱间,面盆旁果然有一张妻手写的留言条,虽然内容“老生常谈”,照旧是一些生活细节之类的叮咛,却让人感受到几许庸常中的暖意,仿佛故园的芦花柔柔地拂过脸庞。其实,原本完全可以在微信上留言,可妻多年来的“纸言”始终未曾中断过,而我也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定式”。
洗漱、用餐,一番常规动作之后,便开始读与写的“二重奏”。“课间休息”时,我像往常一样,以做家务来缓解脑力劳动的疲累。正在房间里收拾着,无意中瞥见妻的一件羽绒服,挂在衣架上,似已久未穿过。倏忽之间,我的脑海浮起几缕记忆的碎片,不久前听妻说过,她在一次执行公务时,匆忙中新买的羽绒服被钉子刮开一道细口子,稍微一动,就有羽绒朝外漏。
可她来不及心疼,便又风风火火地投入到新一波奔忙中。后来,有人建议她,可以将羽绒服拿到街头专门缝补衣服的手艺人那里补一下。那些大婶技艺很是精湛,能将“伤口”补得天衣无缝,几乎看不出痕迹。可她整天来去匆匆,一直没时间修补羽绒服,只能让它静待在衣架上。
想到妻经年累月的繁忙,心头满是疼惜。此刻,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妻那么忙,而我今天难得闲暇,为何不能替她将羽绒服送去补一下呢?想到这里,我当即行动起来,取下妻的羽绒服,小心翼翼地用一只大塑料袋装好,骑上电动车从河东向市中心进发。
摸了一大通,终于在一家商场入口处旁边的角落里,找到了缝补衣服的大婶。想不到生意这么好,有几个人在等着。大婶一边忙着缝补衣服, 一边与他们唠嗑着,居然丝毫不影响手中的活,让我不由得想到“卖油翁”的故事。
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大婶原本在一家服饰生产企业上班,十多年前不幸下岗。当时心里特别难受,仿佛天塌下来一般,甚至对未来产生绝望感。后在几位姐妹的开导下,她试着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干起了缝补衣服的行当。尽管日日在街头忙碌,少不了风吹日晒、雪侵雨淋,却因手艺好、信誉高而备受欢迎,收入竟也不比上班时少。想不到原先一筹莫展的日子,会渐渐地红火起来,每每念及这些,大婶的心头总会掠过几缕甘甜。
看短时间内排不到我,干脆拿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写起一篇早就想写却一直无暇动笔的文字来。街头车来车往、人声鼎沸,似乎不是写作的理想之地,但换个角度,它又是最富地气的所在,置身于这样的场景里,不是最贴近生活的根部吗?如此思忖着,这满耳的嘈杂与喧嚣倒成了一部最真切的生活交响曲了。
轮到我时,已是最后一个,也许是即将到午饭时间的缘故,一时还没其他顾客来。大婶仔细看了羽绒服的“伤口”,自信地说“有办法”,并且告诉我修补费需十五元。我一听她“打了包票”,而且价格也不贵,立马就答应下来。大婶把缝衣针在花白的头发上刮了几下,就开始娴熟地缝补起来。
兴许是怕我着急,大婶告诉我这个活计是细活,一针都搭不得假,须耐心等待。我连连说不急,您慢慢缝,慢工才能出细活。话毕,我又投入到“掌间创作”中。偶一抬头,不禁莞尔,我和大婶一个在飞针走线,一个在奋“指”疾书,在各自忙活中,构成了街头一道无人注意却又无比写实的风景。
约莫一个钟头后,就在我写到最后一段时,大婶胜利完工了,我一看,欣喜不已,不仅缝补得浑然天成,而且还绣上了一朵惟妙惟肖的小花,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也一下子明白了,怪不得她的生意那么“兴隆”。
将羽绒服交给我,大婶的家人也给她送来了午饭。打开保温盒,一股热气夹杂着饭菜的香味氤氲开来,虽是家常便饭,却透溢着一种烟火气息,让人心里踏实。阴冷的天幕下,料峭的春寒还未散尽,风中甚至还裹挟着丝丝缕缕的凛冽。可我和大婶所在的地方,似乎并不冷,我一扭头,原来身后是一堵厚墙,它长年累月默默伫立在那里,不显山,不露水,却在不知不觉间遮挡了无数风霜雪雨,一如芸芸众生身后的那个家。
收好羽绒服,踏上归途,已过午饭时刻,到家时更是已临近一点钟,可想到帮妻完成了一件“久拖不决”的事,心中颇为欣慰。也许,在有些人心目中,这是件“婆婆妈妈”的事,但我总觉得能以自己的付出为妻减少些遗憾,非常值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幸福,但至少我是快乐的。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的缺憾总是如影随形,贫穷、卑微、灾害、病痛、失败、孤寂、失意、边缘、潦倒……命运的裂痕仿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幸福的缺口似乎无事不涉、无人不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用良善、坚韧、关爱、理解、勤勉、宽容、耕耘,去缝补那些缺憾。纵然不能天衣无缝,那缝补时的执着,也足以温暖心扉、熨帖生命。
爱与希望,永远是最好的缝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