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5
分享

同台的你

孙成栋

穿行于茫茫人海,有多少人可以与你同台?

就像眼前这幅2023年的最后一次留影中,我与几位文友一同站在舞台上,手中捧着的是“美食射阳 美好记忆”征文获奖证书,心中绽开的是一种暖暖、绵绵的情愫。

相比于“同窗”“同事”“同乡”“同游”等常用词语,“同台”似乎有些“冷”,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热词”。

作为一名喜静厌嘈、性情淡泊的“草根书写者”,我最钟情的地方是大自然与书房,因此原本并不怎么与舞台打交道。只是近些年频频参加各类征文比赛,时不时地会获个奖,登上舞台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人生何处不相逢。对于文友来说,相逢于领奖台,是一件最美好的事,也是一份生活的馈赠。这些年,每次登台领奖都会邂逅熟悉的面孔,其中不少还是多次遇见。

留影中,我左边的陈卫中兄就是近几年多次同台的文友。印象中,几乎每次征文,只要我们都参加了,大都会一起登台领奖。

已记不清是何时认识卫中兄的。只依稀感觉是几年前领奖时首次碰面,当时虽萍水相逢,却聊得比较投缘,于是互加了微信,从此便走进彼此的笔墨人生里。

在我心目中,卫中是个宽厚、善良、热情又稳重的兄长,并且是个文笔独特、佳作迭出的才子。在市直单位办公室工作的他,与我一样,都是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只能见缝插针地写些文字,却一直坚持不懈,将一份热爱化作四季不竭的溪流。

相似的境遇和志趣,拉近了两颗心。平日里,我们一般通过微信交流,谁有文字发表,总是给予诚挚点赞、勉励,并时常切磋写作技巧。一次次的交流碰撞,绽放出一缕缕火花,点亮文字的灯芯。

有时需去周边县城领奖,卫中常会热心地邀我同行。几乎每回都是他当驾驶员,毫无怨言地接送。一次,“蹭车”者较多,卫中将大伙儿挨个送到家,返回时已是深夜11点多。

其实,我的文友绝大部分是盐城本地的,其中有大半就在市区。只是由于大家平常都十分繁忙,相聚的时机寥寥无几,所以同台领奖也就成了宝贵的“遇期”。

对于这一佳期 ,文友们都比较珍惜。从某种程度上说,比获奖更开心的,是文友的欢聚。热情的握手、问候、畅聊、互动背后,是心灵的共鸣、精神的共振、文字的共生,是彼此的理解与关切,是“文人相亲”“惺惺相惜”。有些文友还将自己出版的新书带来发放,大家“如获至宝”之余,也激发起一种“比学赶超”的力量。

这些年,与我同台领过奖的文友多得如滩涂上的芦花。其中有白天在车间里流汗、夜晚在格子里爬山的“工人作家”戚思权。戚兄不但自己勤勉笔耕,每次看到征文比赛启事时,都无私地与文友们分享。谁的文字在报刊发表了,他只要看见,总是第一时间“报喜”,成了大家心枝上的喜鹊;有年过八旬的文坛“常青树”王洪武。老爷子虽处耄耋之年,写作的热情与年轻人一样葳蕤,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成为领奖台上的常客;袁表、范申兄不但与我在盐城多次同台,还在南京的领奖台上联袂“捧杯”……

有些文友久闻其名,却从未谋面。在领奖台上,面对陌生面孔,却发现神交已久,内心总是漾起欣喜甚至激动。有些完全生疏、连名字也未听说过的文友,同样一见如故。领奖台成了一座桥梁,连接旧交、结识新友,串起一段段永不褪色的记忆,刻下一行行孜孜追梦的足迹。

每次站在领奖台上,我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身旁有没有熟悉的文友。如有,自然是格外欣悦。若无,则有些失落。每年年末,我也会在心中默默盘点,并感谢那些与我同台的人。

世事无常,人生多艰。一些曾经同台的人渐行渐远,悄然湮没于岁月的沧浪。他们有的因年岁太大或者患病,无力再登台;有的兴趣有变,或是生计所迫,渐渐远离了文学;更令人唏嘘的是有人永远告别了尘寰。戚涤尘、邱俊荣、夏素红……一长串鲜活的名字,一声声悲怆的叹息。他们都曾与我同台,如今却阴阳两隔。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一首《同桌的你》,曾让无数颗心涨潮。此刻,我多想唱一首《同台的你》,让一种温润的气息穿透密密的时光栅栏,抵达那片植被稀疏的荒野,唤回一方云淡风轻的蓝天。

且行且珍惜,一路多珍重。2024,期待遇见更多同台的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