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1/06
分享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交响

孙成栋

如果说,一个人只有一个血缘上的故乡,那么亭湖就是我的心灵故乡。

这座黄海之滨的美丽丹鹤之城、枯枝牡丹之城、铁军血脉之城,是“东方湿地之都”、“苏北延安”——盐城的主城,浓缩了盐城的菁华,也刻印着我人生的昭华。

与亭湖的缘分,要追溯到19年前。2004年,乘着盐城市区划调整的东风,我所在的小镇伍佑整体划入亭湖。当时对亭湖并不十分了解,只知它最初叫盐城镇,后来一步步发展壮大为城区、亭湖区。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听说她特别“爱才”。

没想到,过了没多久,“听说”就变成了“亲历”。

2007年,一个秋谷飘香的日子,我工作的伍佑中心卫生院领导通知我,说区里来人了,在镇政府等我呢。我听得一头雾水,自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区里怎么会找我?不管怎么说,先去看看再说吧。

到了镇里才知道,区里来了好几个人,其中有时任亭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有时任《亭湖报》总编,让我不免有些紧张,可他们的亲切随和很快让我放松下来。

交谈中,我得知,由于自己经常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字,引起区委宣传部领导的注意,正好当时的新闻信息中心缺人手,就产生了将我调进的想法。前期已对我的情况进行多方了解,各方面评价都不错,这次是跟我当面接触。

原来是一次别样的“面试”!

几天后,我就接到区委宣传部电话,让我翌日到新闻信息中心上班。

惊喜之余,我又有些恍惚,仿佛在做一场梦,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没有任何“后台”和“背景”,却没费一点周折就进入了党政机关工作。

带着满满的庆幸与珍惜,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当时,我小家庭的户籍还在伍佑。时间不长,孩子就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一时颇为发愁,一个乡下孩子,想进城里的学校读书,其难度可想而知。

就在我手足无措之际,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仿佛猜到我的心思似的,主动伸来援手,在她的亲自出面协调下,孩子顺利入学。

怀着一腔感激,我来到部长办公室,刚准备鞠个躬,却被她一把拦住,“成栋啊,不要这样,你好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一次骑着电动车外出采访,回单位的途中遭遇瓢泼大雨,尽管穿着件旧雨披,裤子依然湿透,仿佛从河里爬上来一样。在走廊上,正好遇到总编,他惊得眼珠子像要掉出来,一边说着“不得了,这样会捂出病来”,一边打起伞匆匆向外冲去。

不一会儿,总编回来了,腋窝里夹着一件新裤子。原来,他刚才是到附近的商场里给我买裤子去了。外面的雨依旧很大,他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打湿了一大片,腋下的裤子却安然无恙,干干松松。

那件裤子,后来被我折得方方正正放在衣柜里,将近20年过去了,一直氤氲着独有的清香。

让我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而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化作了我在新闻宣传沃野上孜孜耕耘的动力。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用脚步丈量大地的“记”者,我见证了亭湖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她,全力打造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型交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内发展速度最快、领军企业集聚最多、产业特色最为明显的中国环境产业最具竞争力园区——盐城环保科技城,连续十届承办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并跻身投资竞争力、创新、幸福三个百强区方阵;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被誉为“国际湿地之尖,沿海绿城之核”;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全市第一……

为全方位展示亭湖发展亮点,我采写了近500万字的新闻报道,其中部分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人物传记》《新华日报》等报刊登载,赢得广泛关注和赞誉,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我本人多次被评为全省县市融媒系统“优秀新闻工作者”、“百佳新闻工作者”,并成长为区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其实,在亭湖区的人才之海里,我只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这些年来,亭湖以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人才环境和充沛的发展潜力,吸引大量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加盟,先后有24名院士、55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75名产业领军人才“择梧而栖”。全区设有28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首个校外国家工程实验这些高端人才中,有不少我采访过,甚至成为朋友。耕耘在盐城环保科技城科研一线的陈利芳,就是其中一位。

现任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固废所执行所长的陈利芳,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子,当年博士毕业后,本已在上海安家,但亭湖区的优越人才环境让其深受打动。几年前,她举家来到亭湖。

“其实,有时候就图个暖心、安心。现在看来,来亭湖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陈利芳告诉我。在她心目中,亭湖区的人才环境的确不同一般:一方面,地方党委政府为她解决了安家、孩子托育和丈夫创业等所有“配套”事宜,她可以专心投入科研;另一方面,研究院与众多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让她和同事们能接触到院校里很难接触的资源,再加上研发平台、奖补资金、人才绿卡等各类要素扶持,可以使科研成果更高效落地。

近年来,陈利芳带领团队努力开发核心技术,攻克“掐脖子”难题,先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申请专利20余件。

记得那年亭湖承办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期间,我采访了加盟亭湖“产业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那天,面对蜂拥而至的各路记者,贺院士答应每家最多采访十分钟。轮到我采访时,贺院士谈得最多的是人才环境,对亭湖的“八个一”人才服务等特色之举赞不绝口,不知不觉间已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从小小的城关镇到长三角中心城市区;从以街道小厂为主到国家级领军企业云集;从“粗放型”产业担纲到“高精尖”产业兴起……在亭湖实现“脱胎换骨”的进程中,人才无疑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

仿佛一块“强磁场”,这片热土以真情聚拢人才,人才又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也成为我祝福亭湖越来越美好的最坚实的底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