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栋
有亲人特别是子女独在异乡的人,心会变得格外敏感,对他乡的每一份善意都倍感温暖,哪怕隔着千山万水。
今天吃早饭时,小家微信群里出现一幅照片,画面上是一只塑料袋,里面装了不少香肠和青团。细看,是女儿“晒”出的。
原来,这是女儿今天的早餐。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份特别的早餐是女儿的老师带给她的。透过有些朦胧的塑料袋,香肠深红,青团葱翠,仿佛闻得到一缕缕清香。
这才想起,今天是寒食节。印象中,盐阜地区似乎并不怎么流行青团,至少西乡人的食谱上少有它的位置。而在江南乃至更为广大的北方,青团却是寒食、清明时节的特色美食。
在我的感觉里,徐州在饮食上与盐城不是一种风格。当初女儿初到徐州读书时,这也是我放心不下的一个“结”。所幸,女儿的嘴并不“刁”,所以很快就适应了异乡的水土,尽管偶尔也会怀念盐城的美味。
去年的清明节,女儿是回来过的。但今年备战考研,功课很紧,就不往家赶了。我们除了叮嘱她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不要太俭省,其他并没什么交代,只是心中有些隐隐的失落。
想不到女儿的老师如此细心,用一份热腾腾、香喷喷的早餐,温暖了一位留守学子的胃和心,也慰藉了远在另一座城的两个人。
其实几年前出差去苏南时,看到过青团的“出落”过程。那些娴静的女子,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揉成松软细腻的胚,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又或芝麻,一只只甜而不腻、可口怡心的青团就做成了,那清淡而悠长的幽香,在街巷间四处漫溢,久久不散。
此刻,凝视着照片上的青团,仿佛看到女儿老师的一份母爱之心,更领略到一种艾草般清冽的香气。这样的香不浓烈、不张扬,却默默浸润着一段孤寂的时光。
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更让我感激不已。
那天,女儿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念想”,大意是想吃盐城的鸡蛋饼了。当时我还留言“舌尖上的乡愁”,算是对女儿的安慰。也难怪,徐州人的早餐“配方”里好像就没有鸡蛋饼,至少没有盐城风味的,这对于一个吃惯了鸡蛋饼的盐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可鸡蛋饼又不能快递,也只能等女儿返家时“大快朵颐”了。
出乎意料的是,女儿的这位老师看到她的朋友圈后,回了一句“我马上试着做做看,让你在徐州也尝一尝鸡蛋饼的味道”。女儿感动之余,连连婉言谢绝,哪能让老师这么费心呢,况且人家从来没做过鸡蛋饼。
可第二天一早,老师居然把鸡蛋饼带来了!尽管没有正宗的盐城鸡蛋饼“漂亮”,但那饱含关爱的别样的芬苾,俨然世上最美最暖的味道,让女儿从舌尖到心尖涌起层层细浪。那涟漪里有清泉的甘甜,有乡情的温煦,也有泪水的剔透。
这位老师一人教女儿年级的三门课程,还负责指导她的学年论文,一年到头忙得不可开交,可那份爱与善始终如不绝的涓滴,滋润着身在他乡的学子,让亲情与乡音恰似一直在身边。
当师恩遇见乡愁,脚下的每一粒尘埃都氤氲起故土的气息,宛若一滴露珠遇见新芽,又似一抹月光遇见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