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转眼已经三十余年了。在这期间,除本职工作外,我当过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特约评论员。但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曾经担任过湘潭矿业学院校报的学生记者。
记得那是1987年初春的一天,校报编辑老师李意民把我们几个学生召集到干净明亮的院图书馆会议室,宣布校报聘任学生记者,并请到会的领导们给我们发记者证(聘书)。那个时候学校规模没有现在大,学生也没有现在多,湘潭矿业学院校报一期也就是八开四版,当时学生记者全校加起来也就五位。在众多同学中能够被老师选出来当上学生记者,感觉很光荣,也有点小激动的。
激动归激动,惭愧的是给校报写的作品很少,印象中只有两篇通讯和一篇科普文章还稍微像是那么回事,其中一篇是写我们班在涟邵矿务局牛马司煤矿作生产实习的。我利用实习间隙时间把同学们每天表现出来的亮点写出来,从邮局投给校广播站,进行连续报道。由于邮路的迟缓性,直到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几天了,我还听到学校广播里在播我采写的稿子。于是我又赶紧把底稿找出来,综合成文,投给校报,一篇名为《实习,一次全方位曝光》的长篇通讯占据了校报整整一个版面,也算是交给培养我、指导我的校报编辑老师的一份答卷吧。
学生记者,从根本上说,依然还是学生,以学习为主,只有课余时间大家才凑在一起讨论一下写作的事,或者是开展点诸如采访一类的事情。记得最大的一次集中活动,是和文学社的同学们一起到当时的煤校进行了友好交流,写稿当然也是在完成作业过后的事情。
在当校报学生记者的同时,我们也在地质系党总支、学生会的支持鼓励下,办起了系刊,刊名就叫《今日地质系》。这个系刊,那是相当的简陋,就是一张八开的纸,印了个红色的刊头,其他的全靠我们系刊的学生记者和编委手刻蜡纸,再放在简易的油印机上,推着油滚筒印出来。出于让大家多参与、多实践的目的,系刊记者名额较多,成立了记者团,本人自封记者团团长,邀约地质系的同学们写稿、刻版、印刷,干得真是“不亦乐乎”。系刊内容主要以同学们的文学作品和通讯为主,只是第二十七期专门出了信息专刊,对1987年11月27日举行的系领导、相关老师与学生们的座谈情况进行了综合报道。后来,为了更显艺术性,同时又不失地质系这个特性,我们商量着把《今日地质系》的刊名改成了《香花石》。香花石是中国地质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新矿物,以发现地湖南临武香花岭而命名。以“香花石”命名我们湘潭矿业学院地质系学生自己办的系刊,既暗含地域特色,又具专业特色,似乎还有一种追求和艺术气息在里面,感觉还是比较贴切的。不久我就毕业了,把系刊交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办吧。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对写作的爱好依然初心未改。在学校图书馆学过一些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我又在工作单位找同事借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全套教材,认真通学了一遍。在下矿井跑现场、收集整理技术资料、编制技术报告及图纸等专业技术工作之外,我也抽空写点稿子。那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的一种写作,既写新闻,又写诗歌,还写小说散文。对此,单位的宣传科长和宣传干事很喜欢,因为我也在为完成单位的宣传任务作贡献。企业报的编辑也比较喜欢,因为他们认为又多了一个基层通讯员。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出风头,但我没有明显感觉到,闷头工作闷头写作吧。就这样,这几十年断断续续地业余写作,先后在《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中国青年》《当代矿工》等报刊以及我们当地的《广元日报》和我们企业的报纸上,发表了各类作品数百篇;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总结撰写专业及管理方面的成果,在《煤炭科学技术》《中国煤炭》《煤炭企业管理》《煤炭技术》《中国煤炭地质》《四川地质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这也算是写作与工作相得益彰。并且,我不仅是一名地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还有幸加入了广元市作家协会,实现了“工程师+作家”的梦想。这一切,我觉得还是和当过学生记者打下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首发于《当代矿工》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