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长龙的头像

苏长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09
分享

  春风吹绿万寿村

                    

                   文/苏长龙

               ---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见闻录

                            一

万寿村是窝在大山之中的一座普通村庄,从观音井进入需翻越一座高高的山梁,从下八庙进入也需翻越一座高高的山梁。这里有一块狭长的凹地,是村子的风水宝地,如今被修整为一座湖,湖是这座山村明亮的眼睛,湖是这座山村腾跃的翅膀。

湖中修了一道漫堤,筑了一座拱桥,酷似西湖的断桥,常有游客扮着许仙和白娘子分别从两端奔向中间,相会在拱桥中点,制造一些浪漫,让游客留下美好的映象,成为万寿湖一道独特的风景。湖面上的硬件设施还在添置中,已有几艘小舟或画舫在经营,划到湖中央,清风徐徐,碧波荡漾;湖里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围着一圈垂杨柳,湖里倒映着一圈垂杨柳,远看象绿色瀑布连接到湖下;一缕缕玫瑰的花香在湖面上弥漫着,如果没有绵延的山峦映衬着,还以为是来到了瘦西湖公园呢。

这几年,万寿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环湖周围是新修的定居点,二层或三层川东式民居整齐地排列着,洋房下是五颜六色的花朵,有名字的,没名字,家花,野花,混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

这些洋房也没闲着,除了居住外,不是开餐馆,就是办民宿,也有几幢修成了乡村博物馆。洋房下面是环湖路,2018环中国自行车赛在这里举行,从那时开始,万寿村渐渐被外界所认知。

四月,花舞人间,巴中市作家协会“振兴乡村”主题采风会在万寿村举行。上午一行人驱车下了高速路,沿着蜿蜒的柏油路,高高的山梁被豁开了,路不宽却平整。不过几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村委会。

村委会在二楼,一楼是寿文化和村史展览馆。村支书郑华荣说,这里是长寿之村,光一百多岁的老人就有数十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随处可见,现在还象年轻人一样种庄稼背柴禾,上粱爬坡。这里的水量充沛,植被浓厚,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康养的理想之地。长寿村由七八个姓氏组成,自古以来崇尚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即使在贫困时期,每家每户都是和和睦睦,安安详详。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在外打工经商的万寿人都把人品放在第一位。源于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严谨有序的家风家训,村委会提出把寿文化为宣传推广的理念是水到渠成的。


                                   二

三年前,六社村民王廷金的家还住在山上,山上无水,只种几种旱作物,养了几头猪。赶场每每沿着陡峭的山坡,背粮食背肥料可以克服,出售一头猪需要几个壮劳力才能拉下山。

提起往年的苦日子,六十一岁的王廷金打开了话匣子。不光是路难走,照明都没有,天黑了还没电,半夜了电才来,再冷的天也要起来打米磨面。那时候家里人口多,顿顿都是青菜叶稀饭,幸好这些娃娃们长得象铁牛一样,即使营养不良,也很少生病,只是家里的老人生了病,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到几十里外的观音庵卫生院治疗。

走在环湖路上,山上房子隐约可见,王廷金指着山上,那就是我家原来住的房子,还有半山腰的几户人家也搬到了山下,现在都空着。顺着老王所指的方向,看到他的老房子在悬崖峭壁上的树林里,如果不维修怕是要倒塌了,毕竟住了大半辈子,都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意。老王说着说着脸上流出了辛酸的泪水。

44岁的顾文理,身体有些羸弱,却是个老实厚道的村民,他原来住在离万寿山不远的山梁上,那儿十年九旱,干旱时常常从山下背水吃。小时候家里穷得只有锅碗瓢盆,靠天吃饭,温饱都不能解决。好不容易找个老婆却跟别人跑了。不得以外出打工,因为手臂上有残疾,做不了重活,只能在一家建筑工地当保安,每月三千,吃穿开销后,还要抚养一个娃娃,一年下来,没有余钱。回忆在外打工的日子,顾文理感慨万千,当年在外打工,也是迫不得已,在家种几亩旱地,温饱是解决不了的,在外面苦是苦了点,总比在家强多了。

住在山下后,顾文礼常常怀念住过的老屋,开裂的泥巴墙,窄窄的院坝,两边翠绿的山竹,茂密的树林,村里的几座山梁都一览无遗。如果有机会真想把老房子修复一下,留个纪念,也可以升格为一个旅游景点。

现在村里留有几处泥巴墙的民宿,不仅仅是怀旧,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引来了一大批游客住宿。


                                       三

在古代万寿村位置偏僻,山路崎岖,却流传着一段佳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县令骑马来到万寿山下,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家中只有一名老汉,他想讨水喝,老汉端来一碗稀饭县令吃完稀饭想给钱,老汉不收钱,说喝了这碗稀饭您的胃病就好了。后来这位衙役的胃病果真好了,为了感谢这位老汉,县令又回到万寿山,却找不到老汉的家,只记得万寿山的模样,再回县衙后,身体越来越结实,官至州府,为了感恩,下令将此山命名万寿山,一直活到一百来岁,知府才去世。

听着这个传说,采风团一行数十人,沿着环湖路前行。春风浩荡,杨柳依依,有几只蜻蜓在湖面上嬉戏起舞,寻找立足的绿叶。鲫鱼在湖面上划开了一轮又一轮细细的波纹。村支书郑华荣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水稻田,经改良后,与下游的河沟相连,形成了湖,今年下了两万尾鲫鱼苗。湖边的垂钓台正在修建,修成后,可以容纳二十多人垂钓。今后万寿湖边将修建更多的娱乐场所,看吧,那一幢正在修建的房子造型有点奇特吧,那是几位农户联合投资修建的休闲咖啡馆,还有灯光这块也正在设计打造中。未来的万寿村不仅白天是理想的渡假地,晚上也是一座不夜城。郑书记信心百倍地说。

说着说着,一行人来到了月亮广场。当我们用无人机高空航拍时,才发觉万寿湖真象一轮弯弯的月亮,静静地躺着,任由山峦尽情的拥抱入怀。而月亮广场恰似一枚精致的半圆形耳环,紧紧地缀着那轮月亮。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万寿人妙笔的升华,呈现着自然的神性之美和人间的诗性之美。


                                            四

昨晚翻开手机,显示今天阴天转小雨,烟雨濛濛下的万寿湖该是另一番景象吧。想不到飘过几朵乌云后,天空就放晴了,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无比的灿烂。

比我们更灿烂的是顾文理,从环湖路往上迈几步台阶,就到了他的顾氏农家院。他兴奋地告诉我,年收入已达到了五十来万。刚创业的时候,是扶贫干部曾山帮他借了三十多万贷款,当时心里头还在打鼓,要是亏了这辈子可就翻不了身,当我犹豫的时候,村干部给我撑腰打气,压力产生动力。我经营的是以农家菜为主的餐馆,土鸡,土鸭,地里现摘的无公害蔬菜等等,这些都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每到周末,接待游客达到四百多人,营业额超过两万。现在他还是一名预备党员,谈到未来豪情万丈。他说,今年一定要把民宿搞上去,相信将来也会收获爱情的果实。在顾文理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喜悦的表情和成功者的自信,我们衷心地祝福他。

不远处的王廷金家,王老汉正在领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现在他家已通电通气通水,一出门就是美丽的风景,比城里人还安逸。儿子在成都置房工作,自己闲时和老婆在村上打零工。这幢二楼一顶的楼房,刚修了一年多,国家补贴一部分,耕地补偿一部分,自己拿出一部分。过年过节儿子媳妇回来都不想走了,说着王老汉哈哈地笑了起来。

比较起来三社村民王廷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的家还有三百米没有通水泥路。三社在万寿村位置较为偏僻,三社人有很强的致富欲望,路不通一切无从谈起。郑书记说因为涉及长远规划,三社道路已提上议事日程。路未通,王廷得的小农意识先已转变过来了,他家的位置有点不一样,所以规化的餐馆和民宿也很有特色;只等铺路后就可开张营业,他深知自己的实力不足,但有的是力气和经营头脑,家里有几亩闲田,未来会开发特色的种养殖业。五十来岁的老王,头脑灵活,也喜欢卖关子。祝愿他在致富的路上风调雨顺。


                               五

行走在环湖路上,我们被美景包围着。三年前这里几乎是荒凉之地,如此快速的发展,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常常出现在巴中各家媒体上,他就是万寿村的致富带头人,三棵树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永生。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17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张永生,因家庭过度贫困,不得不离开万寿村外出打拼。个子不高的他,一整天扛着140多斤的建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肩膀肿了,双脚磨破了皮,别人不愿干的活他抢着干,渐渐地获得了老板的赞赏,张云生不仅肯干还肯学,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仅用两年时间就拿到了工程管理学历,并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他承建的西安某工程得到了陕西省政府的表彰。在外打工数十年,成为恩阳人成功的榜样。

2014年国家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万寿村被识别为全区1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为早一点改变村内一穷二白的面貌,早一点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张云生思忖着借助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点贡献,恰巧此时恩阳区政府大力实施“回引”工程为乡亲寻求致富门路。他带领与自己一起打拼的老乡果断回乡创业。为使规划更科学,定位更精准,他们借用“老东家”的资源,请来了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做指导,并高薪聘请了四川旅游学院、川农大、重庆大学、省农科院等有关专家对产业发展、品牌定位、产品营销进行了详细规化和论证,最终将“万寿养生谷”作为发展的理念。利用长寿文化的影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医养结合的康养产业;利用村内闲置的土地、圈舍和农房资源,发展以养牛为主的循环经济。就这样三棵树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老总张云生融资3个多亿,他要让万寿村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这旮旯儿也要发展旅游业了”村民们看似支持却带着戏谑的口吻。可这并没有影响张云生的发展计划,按照集优质粮油基地、生态种养殖基地、特色水果采摘园、民宿旅馆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乡村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倾心打造。为了试验村内土坯房风貌改造建设民宿,他把自家老青瓦房拆了做试验,率先成立了巴中市“巴山民宿”品牌——张家院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云生的汗水没有白流,前不久,万寿养生谷终于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这个小伙不错,自己在外边赚钱了,还不忘家里的乡亲们”,一些村民开始改变看法,对他赞赏有加。为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行动,他还面向全社会发出《我为扶贫做什么?》的倡议书,张云生认为,扶贫不仅是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事,社会各界应该响应“扶贫无局外人”的号召,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灵活方式,献身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尽管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但他“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信念始终没有放弃。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目前他正着力打造生态康养为品牌的“万寿二日游”。他说:“待旅游业发展后,村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黄昏,瑰丽的晚霞在万寿湖上空悄然划过,几条小舟在湖面上轻盈地滑行着,三三两两的游人沿着环湖路享受着这难得的乡村夜晚,万寿人又在湖边用雄浑的嗓子吼起巴山民歌,这歌声越过崇山峻岭,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