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歌的头像

古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27
分享

故乡的慈竹

故乡的慈竹

又见故乡竹,又生竹乡情。

川西北的竹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修竹亭亭,千枝万叶,迎风阿娜,沙沙作响。

目睹“绿叶萋萋,翠筠浮浮”的竹景,难抑思接千古的遐想。《诗经·卫风》有“瞻彼淇奥,绿竹如箦”的描述。这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看那淇水岸边,碧绿竹林片片相连”的意思。其实《弹歌》里也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的八字记载,描写的则是五千年前那个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伐竹制作“猎枪”、打出泥弹,追捕猎物的情景。

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的中国,是世界上竹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利用竹资源造福人类的国家。记得教科书上说,造纸术尚未发明之前,大臣们上朝的奏章,就是刻上文字的竹简。我辈儿时爬过的竹梯,用过的竹箱、坐过的竹凳、划过的竹排,用过的筷子和装茶叶的竹筒,见过取水灌田的筒车等等,无一不是竹材制作。如今,竹椅、竹床、竹柜、竹沙发等竹制家具琳琅满目。竹席、竹篓、竹筐等花式竹编工艺品更是美不胜收。在竹乡,甚至有人全部用竹子盖房。随着中国智造步伐的加速,竹资源的开发必将惠及泱泱中华乃至全人类!

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卓文君以竹喻情,演绎了与司马相如的一段凤求凰千古爱情佳话;白居易《养竹记》赋予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之“四德”;苏东坡《于潜僧绿筠轩》更是彰显出了一颗超凡脱俗的爱竹之心:“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表达了文人阶层追求高雅的思想境界;“元四家”之一的吴镇有《雪竹》题诗云:“董宣之烈,严颜之节。斫头不屈,强项风雪。”他把竹子作为坚强、虚心、抱节、不屈的象征。明朝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咏竹》则表达了无欲、不俗、孤淡的君子之志:“三年不种竹,得竹如得玉。十日不见竹,一日肠九曲。初闻平安报,旧叶舒更绿。忽听欢笑声,新笋抽五六。”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写出了竹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凡此种种,源远流长、璀若珍宝的中国竹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在我国,竹子的品种多达多500多个。毛竹、慈竹、斑竹、箭竹、棕竹、刚竹、紫竹、佛竹、水竹、楠竹、湘妃竹等比较常见。

竹子根系发达窜得远,很是耐旱。在老家农村,竹子的朋友圈只有3种----厚皮楠竹、小斑竹和慈竹。前两种竹,质地过于坚硬,不宜编织竹席,在老家就是小众化的存在。唯有慈竹,才是乡亲们情有独钟的生财之竹,得以大量种植繁衍。

慈竹一般身高六七米,最怕三三两两甚至“电杆式”落单。这样,易遭大风袭击,造成“腰折”,引来刀斧之灾。相反,慈竹喜欢抱团群居,一杆杆,一笼笼,成片成林,方可抗“风险”。慈竹的主人或深谙此理,砍伐成竹时,一般都会适度间伐,断不会把比邻的几竿进行“团灭”。

房前屋后的慈竹,平常无需刻意施肥、浇水,就能茁壮成长 。原因在于,飘落于房顶仰瓦沟内的竹叶和草梗,经过日晒雨露,沤积成为机肥料,大雨冲刷瓦沟形成屋檐水浇灌竹根,就能让慈竹快速长胖长高。而长在地埂、河畔的慈竹,生长环境就不及房前屋后的慈竹,尤其是山坡上的竹丛,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它们非但得不到屋檐水的“厚爱”,还得遭受东西南北风的折磨,只能靠自己的根须,使劲儿往下扎、往外窜,“咬定青山不放松”,吸取天地精华,以维持生计。

在那个全民求温饱的年代,我的父辈又何尝不似生长在山坡上的竹丛。我们家、我们村乃至我们那个公社,那时恐怕谁都没有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雅兴。在国力贫弱、家境贫寒的环境中,能吃饱算是一种奢侈,大多家庭成员也就吃个七八分饱。然而在我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他们不畏劳苦、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过得好一些的举动。他们白天干完生产队的农活,晚上回家顾不上片刻小憩,又开始不辍地劳作,只为全家得到温饱。记忆中,家父用慈竹做成筷子、竹筒、小凳子,编成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筲箕等家用竹器,也省去不少开支。用竹稍做成的竹耙子,本来是用来耙竹叶、耙草缨当柴禾烧的,我等玩童却拿它当竹马骑。慈母手中线,家人脚底鞋。母亲用笋壳糊上破旧衣裤上拆下的布片,为一家四口纳鞋底、做布鞋,一做就是一大堆,既暖脚,又暖心。即便是那针状的嫩绿竹叶芯,母亲拔下几十枚,放碗里冲开水一泡,就是一碗清热解暑的绿茶。

翩翩少年,青葱岁月,生活本应五颜六色,我却跟故乡的慈竹结下一段不解之缘,在青色与黄色之间,编织了一段两色人生。

1969年,我在古井公社上初中时,我们那个生产队60多户家庭,家家都靠自家栽种或购买的慈竹编织竹席谋生。受到编席境影响,我也去邻家大哥那里讨教划篾条和编竹席的技术。划篾条是个技术活,我初学时,往往会划破指头,历经多次“血的教训”后,终于能得其精要,刀过竹解。后来成了熟手,指头和手心都有厚茧加持。

划篾条有先后顺序。先是把一根很长的慈竹一锯为三、四段,每段一米九。接着右手持刀放在竹节外围,左手转动竹竿,去除外节上的秆环后,用刀子把每一段竹杆“啪啪啪”一破为二,再等分成若干小块,去除里面的节巴,最后把每一小块剖成一片片的薄片,最上面的那一片是竹子的青皮,用我们的行话叫做“青篾”,其余皆黄色,叫做“黄篾”。青、黄篾片晾干后就可以用来编席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竹,一方竹林养一方人。为了养家糊口供我们兄妹读书,我们全家一起劳动。东方未明,有线广播一开始播放《东方红》乐曲,父母就把我们从酣梦中叫醒,催我们赶快起床。母亲做饭,父亲破竹划篾条,我编席子,妹妹打扫卫生,伺候鸡鸭,天天如此。晚上,点起煤油灯也要干。若遇月光皎洁的夏夜,古家大院的人晚饭后都会为节省几毛钱煤油,聚集在南边那一方小晒坝里。静夜高月,蟋蟀低吟。十几个男女一边“歘、歘、歘”地划篾条,一边摆龙门阵。男人们传递一些棉麻谷粮、猪牛价格之类的信息,女人们为自家亲人摇扇驱蚊的同时,则说一些油盐柴米、婆媳吵架、父子失睦等家长里短的琐事。唯有天空高挂的圆月、手中舞蹈的篾片和摇晃的扇子默默无语,仿佛它们是来蹭热闹听故事的。

编“青篾”席子可以编出很多花样款式,其技术含量也有高低之分。普通款式会的人多,“梯子款”、“五梅花”、“大菱形”、“小菱形”等款式难度比较大,市场售价也会相应地高一些。“黄篾”席子则没那么多讲究,编织普通款式就行,因为它的主要用途是做包装。黄席全部卖给供销社。青席平时卖给供销社,夏天购买竹凉席的人多,我们就拿到市场去买。相比卖给供销社,能多卖些钱。

编织一个美好未来,一直是我心中深藏的秘密。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没文化,希望我能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能够走出这穷山沟,谋一个非农职业,把日子过得好点。我自己也把父母的话记在心里,学习上特别努力。有时候,双手编席子,心里还在默默背诵课文、数学公式等。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后来我去5公里外的万安中学上高中,每周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编织一床黄席,卖给供销社赚8毛钱,足够我一周蒸饭的费用和吃一次粉蒸肉的钱了。

1975年,编织竹席这种家庭副业被禁止。为此,生产队长奉命到每家每户,没收一大堆编织竹席的工具---打板,交上去应付交差。可是,打板被没收的家庭,出于在贫困环境中求生存的本能,家家户户又偷偷地自制打板,席子照编不误 。队长也体恤民情,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

1979年,国家的“政治气候”发生大“逆转”,编席子这种家庭副业开始解禁,后来还大力提倡。但竹乡长大的我,已经逃离故乡站上三尺讲台。从那以后,我与慈竹的缘分就画上了句号。

弱冠离家老大回家。我问及当年那些竹马之友关于编竹席的现状,如今早生华发的他们说,编竹席这种技艺已经快要失传了。现在的青年人,出门打工挣钱多,哪个还愿意干这种又苦又累、挣钱又少的事情哟! 再说,现如今做包装大都用木条箱子、纸箱甚至塑料箱,黄篾竹席几乎没了用武之地。前几年流行“麻将席”,如今又流行冰丝凉席。青篾竹席也没什么有市场了。据我所知,现代科技已经可以把竹材制作成造家具的半成品板材。只是老家暂时还没有投资商前来开发。那么多的翠竹,只能待字闺中了。

竹景依旧,物是人非。归途中,我仰视参天翠竹,谛听竹叶摇佩鸣玉般的喧响,顿生一种难舍之情。钻进一片竹林,只见厚厚的竹叶对泥土已经实现无死角全覆盖,踩上去软绵绵的。茂密的竹林果然没了刀砍斧劈的痕迹。我想这样也好,让慈竹去给生态环境当“保安”,避免土壤流失,也许是这些竹子竹生价值取向的转移吧。

作别故乡竹,难舍竹乡情。于我有缘有恩的慈竹啊,只恨城里楼房没法种竹,不能与你朝夕相见,我只能在心灵的荒漠,植一片慈竹林,让思念与你相伴,年年疯长,岁岁长青。亲爱的慈竹君,我还会回来看你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