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8日,是我步入耳顺之年最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六十之年,忽焉已至。六十年过去了,经历了许多,尤其在这个重要人生节点上,也勾起了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闲来睱时,总想写点东西纪念一下,也让子孙后代了解并永远记住我们这段历史。回顾自己60年的人生历程,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时期。同时,又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我作为一名亲身经历和参与者,为之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庆幸、感恩这个时代!
自撰这部文集,收录近年来本人叙事忆文、诗作及参编姓氏文化书籍文章。取“岁月留香”为题,意在我对人生感悟、顺其自然的一种心境。顺其自然一词最早出自(五代)何溥 《灵城精义》:“骨脉配合何如合则顺其自然而以正合。”或(宋)蔡沈 《书经集传》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峯书集传卷之三 :“衷而言则无有偏倚顺其自然固有常性矣以禀受”。每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给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顺其自然的迎难而上、想着解决的方法。人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也要面对人生,顺其自然。当一切成为往事,当一切回归现实,收起一颗躁动的心,才会渐渐发现。尤其人到中年,一个“悟”字,浓缩了人生的千言万语,明白了高处不胜寒,无力挽狂澜的世事沧桑与无奈,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笑看世事繁华,淡定人生心态,不求不可取,不求不可得,随遇而安,诸事顺其自然,学会感恩,无憾我心的做人,做事,不再奢望浮华之梦!就像杨绛先生所说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各有各的认识、观念和境界,不尽相同。人生是什么?是自己和生活友好的沟通,是和这个时代温暖的融合,是和别人真诚的合作,是和自己内心真正的表里如一,真挚磨合。人生像一本书,我们既要读懂别人,更要读懂自己。人生六道坎:二十岁前谈梦,二十岁后谈理想,三十岁谈责任,四十岁谈事业,五十岁开始谈经验,六十岁以后谈往昔,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个坎。不管辉煌还是平凡,都得一个个坎地迈过。人过六十,才真正认识自己,不再有少年的轻狂和青年的浪漫,更多的则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人过六十,不再拥有童年的天真和青春的靓丽,却常常在深夜里梦演回还;人过六十,可以领悟到人生最实质的东西,可以把美丽的花朵和丰收的果实揉进生命的脉波,滋养人生、丰富人生。人这一辈子,究竟为了什么而活?功名,利禄,亦或是个人的前程出路?这个答案毫无统一标准性,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活法。而只有自己的那一种,才是与己息息相关的。金钱看淡,凡事看清,与事无争,保持心态。每当看到身边日愈苍老年近88的老母与快乐成长的孙女时,这一老一小、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幸福画面,仿佛感悟到了人生。
人生六十岁,斗转六十载。六十年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间。是啊!人生能有几个60年?岁月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饱经沧桑、历经磨砺的过程。漫漫人生路,透着沧桑,含着沉香。似那梨花,风吹雨打,洗尽铅华,清韵犹存;似那画卷,经年以后,褪尽色彩,依旧斑斓;似那高山流水,蜿蜒缠绵,时而波涛澎湃,时而溪水潺潺,沟沟坎坎,深深浅浅。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数十载冬去春来,无情的岁月之轮把青春和年华送走。经历过春的希冀、夏的热忱、秋的失意、冬的沉寂。活得洒脱,活得坦然。无忧无虑自不易,摆脱烦恼而使自己高兴,与友潮汐相伴,时光荏苒!从童年学生记忆到知青工作经历;从家庭生活到兴趣爱好。悟出人生,尽可能多回忆些往事、趣事,但有些只是片断琐记。儿时的老孤岛,是我生命记忆中的情感原点,伴随着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时代。记忆中的“公社大礼堂”“骑兵连”“友林湾”,都是我们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地方。路两边高大的杨树林,周边的田间地头及各家的柴火堆,也成了我们捉迷藏的“主战场”。进入学生时代,又经历了“反潮流”和“交白卷”等几次政治运动的兴起,使其学业一度受到冲击,最终成为一名高考落榜生。
人这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那段知青经历。高中毕业后的我,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样,成为全国最后一批下乡知青。虽然我们这批知青,没有像大城市里的知青去了边远地区,可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在那里度过了短暂的知青时光。在那片土地上,留有我们挥洒的汗水,走过的脚印,还有美好的青春。当年的知青生活,不一定是最美好的,但是最难忘的,生活虽然苦点,劳动累点,但确确实实影响了我的一生,磨励了不怕吃苦的意志,铸就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留下了当年下乡经历的深深印记。尤其当我们漫步黄河口知青小镇时,许多当年的时代风貌,低矮的老房子、石屋红字、富有年代感的标语,承载着旧时的“孤岛汽车站”及那些岁月温度的老物件,更加感受到了知青(兵团)人的艰辛,留给那个年代知青人太多的记忆。当年的知青岁月如年华流水般的逝去。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如今已步入耳顺之年。每当看到知青题材的文章或电视剧时,每当我们知青大聚会时,心里总有着一种由衷地“知青情结”,这也使我当年成为知青感到自豪。不论我们在哪,不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能找到一种最终的连结,那就是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回忆和一段难忘的知青经历,更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走上工作岗位后,积极参加高等教育会计和统计专业自学考试并取得证书,增长了知识和本领,也圆了自己求学的初心梦想。在我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无论从事的企业财务,还是行政管理;无论乡镇基层,还是机关服务。始终做到了诚实待人、人品行正、做事求精。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所以真实坦诚待人,诚恳率真处世,是做人最明智的选择。慎言、慎行、慎独、慎思。作为一名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一名干部,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做事以谋为基,以实为重,以智为要。人生在世,就要做事,且做好事,精益求精。堂堂正正,脚踏实地,仰不愧组织,俯不愧同事。一路走来,为此辛勤的付出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人生其乐,乐在其中。正如杨绛先生说: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我也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总要考虑为社会和后人留下点什么 。关键是今天我们做了什么?从大的方面说,就是文化传承。从小处说,要给后人留下些精神遗产。尤其家风给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我欣赏余秋雨先生“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的解读。近年出于爱好或责任,做了些姓氏文化传承、利于社会与家族有益之事。主编的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系列丛书《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付梓出版,捐赠到全国相关史馆及重点大学图书馆百余家馆藏,且获东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参与主编的世系五代谱集《孙家大院》发于族人永久收藏,为我们孙家子孙后代留下了一部珍贵的传家宝。近编辑的《东营谱牒文化研究课题及书评》《黄河口家谱馆藏旧谱序辑录》和本家族《孙氏族谱梳理及先贤文化》,为谱牒文化研究与交流所用。至此,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三大心愿吧!非要定下一个目标愿望的话,就是期待参与续修祖籍莱阳北门里孙氏族谱大作,尽一份绵薄之力。经历是一种财富。我不在乎名和利,重在文化传承,让其后人永远记住前人的艰辛和不易,领略到先贤文化的智慧。几十年过后我们都将离去,对这个世界来说,我们彻底变成了虚无。期待到了后世,是文化的魅力,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繁衍出千万个栋梁之才后代时,我们的这一生是值得的。
家,是人生一个写不完的永恒主题;是人们始终牵挂的地方;是身心依赖温馨的港湾。亲情,每天围绕着家展开、伸缩,或远或近,或浓或淡,苦辣辛酸在家的左右上演、诠释。孙家情、郑家情、林家情,回眸清晰如昨,永远在心中,永远在记忆里。我生长在一个干部家庭里,父母这代人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国家干部,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始终做到信念坚定、勤奋工作、诚实做人,为我们子孙们树立了榜样和良好的家风,是我们一生抹不去的永久记忆。往事如烟,故人已远。带着厚重的回忆,瞬间就把时间拉回到上个世纪。尤其每当看到那些极为珍贵的老照片时,更是感概万分。照片的变化,体现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变迁。一张张照片从泛黄的黑白照片逐渐变成现代的彩色照,照片里的人,有人青丝变白发,有的孩童成大人,也有人永远的离开。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记忆浓缩在老照片里,家庭记忆在照片演变中得到传承。人生就是一个哭着走来、笑着离去的过程,不断地经历着生与死、离与别,逝者已矣但精神常留,他(她)们为这个家庭所留下的那些美好的传统和美德世代流传。新时代新传承,让亲情代代相传,让美好繁衍不息。
人生六十,又是新生活的开始。面对未来,坦然从容,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学会淡然,活出境界,保持一份感恩的心。这是自己的诺言,更是心中的情怀。岁月留香,亲情芬芳。谨此献给最爱的家人和朋友!
(孙易平写于辛丑孟月60周岁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