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易平的头像

孙易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2
分享

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带来的魅力

在这次《黃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组稿编辑过程中,我有幸作为丛书主编,全力组织参与其中,感受颇深。带着黄河口人的感情,有责任与义务来叙述这段移民历史,让其后人永远记住黄河口人的艰辛与不易。弘扬黄河口人精神,传承黄河口文化,促进新时期东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的黄河在东营入海。每年携大量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新生地带,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片最年轻的土地。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河入海独特景观,孙子故里,吕剧发源地,胜利油田在这里崛起。黄河文化、古齐文化、石油文化、移民文化、军(农)垦文化、知青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和碰撞,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口文化。移民文化是其一大特色。黄河口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聚集区。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黄河口人,操着当地乡音,带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汇聚到这里。依靠黄河口资源,拓荒开垦,勤劳创业。

大自然造化之神工,孕育了黄河入海口这方神奇的土地,赋与了东营1800多个自然村村名深厚的文化内涵。迥异而奇特的村名,记载着历史的印痕,诉说着忧患兴衰,验证着沧海桑田。而那鲜活、灵动的村名,又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了一部和谐雄壮、自强不息的民族团结乐章。

         问咱老家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老家名字叫什么?

         山西洪洞老树窝。 

   

         鼻祖东迁离枣强,

         公输事业姓成庄。

         要问祖上在哪边?

         本是直隶枣强县。

         一首首凄凉的民谣,唱了几百载。沿着漫漫拓荒路,唱遍了大半个中国,唱出了辛酸的传说……

黄河三角洲,一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宽乡”。是流民的归宿,是拓荒者的家园。洪洞与枣强,成了黄河口移民永世难忘的一处心中的圣地……

洪洞大槐树作为明初山西移民的集散地,成了山西移民对故乡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山西移民心中,槐树是故乡的象征,它寄托了移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是移民心中游动的故乡。为寄托怀乡念祖之情,槐树遍布于黄河口地区的街头巷尾、村村角落。久而久之,移民由怀念故乡,到钟爱槐树,进而以槐树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相信“门前一株槐,祖祖辈辈发大财”。这一切,凝成了黄河口移民心头深重的槐树情结。书中《走近洪洞大槐树》,让我们进一步探寻了先祖移民的迀徏根源及艰辛。

民国时期及建国后军垦、农垦、石油开发而形成的数万大移民,也纷纷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掀起了军垦农垦的开发热潮。当年的大小孤岛,遍地荒草,人烟稀少,一望无际。开拓者们,初到这片原始滩涂,住没房、行没路、吃没粮、饮没水。人称“大孤岛三件宝,苍蝇、蚊子加小咬,荆条疙瘩真不少,狐狸野兔满地跑,住窝棚喝卤水,二三年内不洗澡”。拓荒者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面对无际的碱滩和荒凉的旷野,与雾霭狼烟共舞,同荒原野兔为伴,搭窝棚,睡地屋,天当被,地当床,边垦荒边生产。在黄河三角洲土地上,农场人、知青(兵团)人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着子孙。艰苦的条件,执着的奋斗,辛勤的耕耘,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凝练成的农垦文化、知青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其中当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杨传堂、刘少奇之女刘平平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活过,把青春奉献给了黄河口。国家调集全国各地来的石油大军而形成的石油大会战,历经千难万险建成了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谱写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史上的壮丽篇章,军垦、农垦、知青和石油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黄河口移民文化。

总之,从明朝初叶,一直到20世末,不同规模的政府移民(山西洪洞、河北枣强、鲁西南、重庆)及油田人、军农垦人都为这一地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东营乃至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他(她)的移民创业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今天的东营人,因其不同的地域背景和特色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既具有黄河口宽容、和谐、开放的文化特质,又极具时代气息的东营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兼容并蓄的黄河口移民文化印迹。而正是这种同黄河一样有着汇千流纳百川的兼容并蓄文化底蕴,造就了东营在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到处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促使它迅速壮大的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就像身边的黄河,滚滚而来,大气磅礴地延伸在辽阔的三角洲平原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流传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俗,经世致用,这是每一个具有着民族感情、忧患意识的中华儿女的共同感受。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再富有、再繁荣又能保持多久呢?

我们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今时代提出尤为重要。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有谁知道唐朝的GDP多少?出口贸易额多少?经济总量多大?但我们拥有李白、拥有杜甫、拥有白居易”与“有几个知道自己曾祖父名字的”等现象构成了强烈的时代反差。这都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重物质、轻文化”的浮躁心理及传统文化意识的淡簿,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也为此付出了非常特殊的代价,那就是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不是目的,彼此是手段,目的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辉煌灿烂,这才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传承的精髄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我们的魂,我们不能丢了根,忘了本,失了魂。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心存敬意、尊重‘和感恩,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对待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心态。一个没有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有了传统文化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可悲的民族。一个连自身历史文化传统都不尊重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更无法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具体到每个家族和家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然而,又有几个人知道答案呢?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寻根问祖,《唐代孙遇墓志铭碑考略》又是对孙子故里新的有力佐证。家族文化不但能够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是一个家族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谱乃一家之史”。自古以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这就是家谱。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程。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姓氏承载更多的精神寄托,家谱记录许多优秀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姓氏及家谱,追根溯源,传承姓氏及家族文化。

人皆有家,有家就有家风。好家风,从小处说,可营造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子孙出息的幸福家庭。从大处说,可影响社会,造福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以德治家,重视家风,严于律已,管好家人,于国于家于个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效应。同时,家风又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可以照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道德;可以照出他的信仰、理想、追求。在家风这些方面,一代伟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做出了永久的典范。如《家有阳光慈父》、《广饶荣氏的家风传承》等作一呈现。

传承和弘扬移民与姓氏文化,正是我们编辑出版此书的根本所在。具体到我们东营黄河口地区,由于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迀与区域的差异,形成的移民文化特色,影响了数代人。提及黄河口移民,是东营地区不可回避的沉重话题,也是我们黄河口人当年背井离乡、拓荒创业的真实写照,这段历史将永远载入东营史册。《黄河口鲁西移民史实采访录》、《走进黄河口移民村庄》、《我的移民家庭》及《移民之路》等,都是带着移民情怀,多次深入到这些移民村庄,通过记录与采访老移民的形式,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黄河口移民的艰辛与不易,也真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给黄河口地区移民带来的美好生活。

东营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出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孙武、两汉经济家欧阳八博士、西汉御史大夫兒宽、元朝辅国上将军綦公直、明朝著名学者李舜臣、成勇 、清代利津四大乡贤(岳镇南 张铨 赵长岭 李佐贤 ),辛亥革命时著名革命人士邓天一、李少卿、董锡纯及国民党抗日将领石敬亭、李延年、李玉堂,东营地区早期共产党员李耘生、李竹如、颜世彬、刘良才、延伯真及开国少将丁莱夫、新时期上将张太恒等。这些历史名人及有志之士,都为黄河口这片热土孕育了文化,建立了不朽功勋,东营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东营境内发掘出的傅家遗址、五村遗址、南河崖制盐遗址、南望参古窑群遗址和现存的柏寝台、关帝庙等文物古迹,都表明人类早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就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同时,乐安故城、铁门关等遗址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孙子兵法》《〈尚书〉欧阳氏学》等文化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山东省诞生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刘集支部,拥有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被誉为抗战时期山东“小延安”的清河区(渤海区)均战斗在这一地区。孙子文化、红色文化及‘’八大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黄河口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既是一部地方性的姓氏文化丛书,又是一部记载叙述黄河口地区饱经历史沧桑的移民史,融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通过编写此书,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千百年来,黄河口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 慧,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历史文化脉迹。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这些曾经为黄河口地区开垦拓荒的移民先人们。我们作为移民后代,本着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有义务、有责任、有必要记载这段历史和经历,也让其后人永远记住并领略移民与姓氏文化所带来的魅力。

我们相信,随着《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的出版,既是东营姓氏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又是奉献给各级姓氏史馆及广大民众的一部珍贵良作。希望有更多地姓氏文化研究有志之士参与,共同为传承和弘扬黄河口文化,建设美丽新东营续写新的篇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