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情
提起林家,对我来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自妻子嫁到我们老孙家那天起,就与林家有了不解的亲情之缘。
妻子是浙江金华人,林家有“六朵金花”,她排行老三。从小在浙江就跟着她奶奶长大的,直到初中毕业。由于她父母当时在东营这边工作生活,所以她才回来读完了高中。记得1982年底,她通过考试被分到了我们同一单位成了同事。刚来单位报到时,看到她带着副眼镜,穿着朴素,很有南方人的气质,由此对她隐约地有些好感。由于工作分工,我是做财务工作,她在业务口。我俩彼此有点接触,但没有过多的个人交流。特别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就连公开表达爱意的勇气也没有,生怕别人知道了,只有心中暗恋。我的一个“发小”同学同事,出于热心还从中公道地说了我些好话。记得有一天,我鼓起勇气把早写好的《求爱信》羞涩地交给了她,表达了我的爱意。从此我俩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思想交流,确立了恋爱关系,并相互鼓励共同参加高教自学考试。之后单位分设,她去了央企。经过努力并通过考试取得了“两师”(会计师 经济师)证书,成了业务骨干和副科级干部。这时我被留到了原单位。不久,我们都见了双方父母,两家定了亲,得到了家人的祝福,幸福地走到了一起。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俩银婚时还小庆了一下,拍了些照片留作永久纪念,与家人共同分享了幸福和快乐。这也要感谢她们林家培养出了一位温柔贤惠孝顺的孙家媳妇,全家为之感到自豪!
深深的爱情,浓浓的亲情,使我们这个小家庭有了幸福的开始。时间追溯到1989年11月19日,是儿子的生日。记得刚当爸爸时,既兴奋,又觉得自己有了一种家庭责任感,从此有了个小生命在身边,时时处处关注呵护着他。孩子的名是我起的,从鲁浙两地涵义与同音字意上选了“哲”字。可以说,为起名绞尽了脑汁,期盼着好名带来好运,有一个好的未来。随着儿子的慢慢长大,从入托到上学,从小学到高中,苦读寒窗10余载,最终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通过考试进了央企单位,现已成为一名业务骨干。同时,经妻子同学介绍,儿子也收获了一份爱情,于2014年6月8日喜结良缘。在隆重的婚礼现场上,她同学代表主婚证婚嘉宾,以热情饱满、富有诗意的“演讲”,对他俩这对新人表示了祝福并提出了良好愿望!他俩也表达了对长辈们的关爱和感激之情!场面如此感人,至今难忘。儿媳出生在干部家庭,不是那种娇生惯养而是个明白事理、孝顺贤惠的好孩子。工作上进、积极肯学,先后取得了中级技术职务和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2017年10月21日他俩有了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小孙女降临人间,取乳名“布丁”,名“舒翊”。其寓意:“舒”即舍与余,“翊”即敏捷的思维与渊博的见识。我们老俩也“升格”为爷爷奶奶,高兴不已,全力以赴地照看着小孙女,尽量让孩子们多投入到工作中。天真可爱的小布丁,正在一天一天慢慢长大、快乐的成长!
烟雨的江南,令人神往。它那青瓦白墙的古宅,悠长的青石路、热闹繁华的古街,幽深的小巷,与路边明澈的溪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江南韵、水乡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每一次陪妻子回浙探亲,除感受到家人的亲情外,令江南的美景所陶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所感染,留连忘返,更忘不了百吃不厌的郭洞‘’竹筒饭”。
人说春色江南好, 美景独处在山腰。
叠彩峰岭高耸屹, 风流人物看今朝。
妻子的家乡是一座拥有1300多年历史文化小城。据记载,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析永康西境始置武义县,隶婺州。传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名县。武义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俞源、郭洞;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延福寺、俞源明清古建造群;有历经800年风雨的江南廊桥一绝熟溪桥。这座地处浙江中部的小城,被称为“江南华清池,浙中桃花源”的武义,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物产丰饶,有的是时光积淀下的惊艳和内秀。浙中绿谷,八山半水半分田,站起来的是青山,躺下去的是秀水,远离了城市喧嚣,温泉、生态和乡野是主要元素;数不尽的吴越文化与儒风雅韵,一笔一划地刻进了古民居的肌理。
武义自古人才辈出,是新文化运动先驱、湖畔诗人潘漠华、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著名工笔画大师潘洁兹的故乡。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泊也是武义人,且他母亲是武义城里林氏家族的“大家闺秀”。若问武义人什么诗句最能形容自己的家乡,大多数答案一定是“风物是秦余”。唐开元十七年,40岁的孟浩然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闷之余,来到吴越之地。经过武义的时候,天色渐暗,借宿在武阳川渡口边的一个渔民家里。古朴的民风和村民们的热情让孟浩然十分感动,一连住了3天,临行前触景生情,写下了《宿武阳川》。其中的佳句“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就成了武义的代表。这里的秦风遗韵曾吸引了朱熹、吕祖谦、巩庭芝等一代代文人墨客,创办了“明招文化”。时过境迁,武义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勤劳好客的民风一直世代相传,古时那种花鸟虫鱼诗画茶的悠闲也至今常在。
说到她们林家,祖上几代是由福建迀到浙江金华做木材生意的,后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并在城里建起了相当规模的‘’林家厅‘’和‘’林家祠堂‘’。她家又是书香门第家庭,早年她爷爷在当地干过有着百年历史的壸山小学校长,奶奶是教员,5个子女都在外当兵或工作。岳父是位不善言谈、做事心细、建国前就参军并参加抗美援朝的革命老干部。回国后在黑龙江就地转业并考上了黑龙江农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山东东营工作。这一待就是几十年,为照顾家乡中的奶奶和外婆,1988年毅然决定提前离休回浙江原籍生活。岳母早年就放弃原来的工作,全身心地把6个女儿抚养成人,为了家庭倾心付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伟大母亲。从此,我们就利用探亲假回去看望两位老人。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随妻子去武义,亲切感受到了这座历史文化小城所带来的魅力。初次踏进林家厅,第一印象就是有一种沧桑感。今非昔比,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辉煌的林家豪门,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但那保留下来江南风格的二层木制结构和雕刻建筑,令我赏心悦目,赞叹不已!当时她年逾90多岁的奶奶还健在,看上去老人家面相很福态,和谒可亲。这位当年方家的俊秀,嫁到了门当户对的林家,建国后也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罪。当她见到多年未见的三孙女时,高兴地叫到:小英(当地方言xièyíng)回来了!妻子急忙迎上前去,大声叫着“奶奶”(当地方言mōmò),于是紧紧握住老人家的手,激动地眼泪流了下来,我也被这如此感人的场面而动容。是啊!妻子儿时就跟随奶奶一起生活,她俩的感情至深,妙不可言。是奶奶与她相伴;是奶奶教会她做人;是奶奶培养她成长。奶奶的言行和良好教育,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妻子幼小的心田,一生受益。头巷、西寺巷、壶山塔、熟溪桥,等等,更是她再熟悉不过的地方,都给她留下了深深地印记。这时的我,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南北语言交流的障碍。于是会说一口方言的妻子自然就当起了“翻译”。尤其从老人家那更多地了解到了当年妻子童年及学生时期的趣事,并与父母是校友,且上的是同一处学堂,壶山小学、壶山中学成了她永久的记忆。
在之后的多少年里,经常勾起妻子对故乡的眷恋和美好的回忆。岁月流逝,亲情永在。99岁的奶奶和85岁的岳父先后离开了我们,我与妻子的心情一样沉重,时常怀念两位老人家。遗憾地是,我们未能长久陪伴在老人身边,尽一份孝心。命运并没有给我们机会,使我们始终有种内疚感。其实,人生就是经历着生与死、离与别的过程,实则“人生过客”而已。但人这一生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的终点。正如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只有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陪伴。时光相依,心灵相伴。现在我们坚持每年去浙江陪伴老岳母,让老人家感受到女儿们的孝心,使她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婺城堂客恋武阳,耄耋之年泰水康。
熟溪桥上登高处,八咏楼里分外香。
闻名中外的“赵四小姐”祖居就在金华兰溪,那里有一处闻名的游埠古镇,它是浙江省四大古镇之一。游埠为龙游县下游的商埠,故名"游埠"。
溪以兰名幽花香,邑以溪名吟兰江。
天下江南惹人醉,小小兰溪赛苏杭。
说起兰溪的游埠,与妻子家有点渊源,是岳母的老家及外婆的娘家,均在此镇。因岳母从小未在老家生长,加上在山东居住多年,有好几十年一直未与家人联系。记得2015年的一天傍晚,我们全家在看央视4套《远方的家》播放介绍了兰溪游埠,这也极大激发了帮岳母寻亲的念头。于是,第2天我们就带着岳母踏上了寻亲之路,先后奔波于几个村打听,终于找到了她阔别几十年的家人,也实现了她多年的一个心愿。这时的老岳母心中喜悦万分,亲切地与家人聊起了旧事。早年她父亲是从家中走出去学习中医,先游埠开药店后去的武义,一路走来的艰辛,可想而知。老岳母恋恋不舍的怀旧心情,好久一段时间不能平静。
岁月清浅,时光潋滟。如今的林家六姐妹家庭各居三地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尤其大姐一家,可谓是林家的佼佼者。她俩都是恢复高考的1978年考入大学的,同被分配到了浙江从事陶瓷技术工作。大姐夫是当时杭州瓷厂的技术厂长,后与曾为同事、现为浙大陶瓷工艺专家和陶瓷工艺大师合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长期潜心研究“南宋官窑”技术,使修内司窑作品远名国内外,成为浙江陶瓷行业的领军人物。前不久参与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课题研究取得重大发现,且在全国考古界、陶瓷学界、材料学界、文物学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贤内助的大姐,是一位做事细心、工作兢业的人,更是为林家付出最多且做出榜样的“大姐大”。她由一名小小的陶瓷技术员成为杭州高新区经济计划部门的处级干部,是林家的骄傲。其余几家,无论从事公务员、医生,还是财务、律师职业的,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为工作及家庭贡献出了光和热。在武义当地的林家老四和老五两家,在照顾赡养老人家庭方面付出了更多的心血,我们充满着感激之情,不可言喻。同时我与热情好客的连襟国良贤弟,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以诗交流,以诗共勉。他的文采更是出类拔萃,功底深厚,是我学习的榜样。可谓是:
本是一家亲,娇妻皆亦林。
一根线连襟,永久成林姻。
家,是人生一个写不完的永恒主题;是人们始终牵挂的地方;是身心依赖温馨的港湾。亲情,每天围绕着家展开、伸缩,或远或近,或浓或淡,苦辣辛酸在家的左右上演、诠释。孙家情、郑家情、林家情,回眸清晰如昨,永远在心中,永远在记忆里……
往事如烟,故人已远。人生就是不断地经历着生与死、离与别,逝者已矣但精神常留,他(她)们为这个家庭所留下的那些美好的传统和美德将世代流传。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我们前人的艰辛与不易,使其领略到家族文化带来的魅力。新时代新传承,让亲情代代相传,让美好繁衍不息。
这是一本家书,更是一本家史,每一次白驹过隙的瞬间,都弥漫着亲情的温暖。岁月留香,亲情芬芳。谨此献给最爱的家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