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华,对我并不陌生。因妻子是浙江金华人,算下来,我的江南之行已有10多次了。经常自驾与家人一路南下,每到一地,尽赏美景,目睹了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也领略到了浙中民俗文化及风土人情带来的魅力,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每到烟雨时节的江南,格外令人神往,如梦境般的旅途已经顺着时间的溪流飘走,空气中只剩下了记忆的味道。
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金华,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简称金,古称婺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闻名国内外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城)、东阳(中国木雕之都)、永康(中国五金科技城)、兰花村(中国兰花第一村)均座落在此。每次陪妻子回娘家,都要自驾去金华转一圈,感受一下浙中文化的气息。金华北山、双龙洞、八咏楼及名人旧居(艾青黄宾虹施光南等),钟灵毓秀,文化璀璨,名胜古迹众多。秀丽的山川和深厚文化相结合,使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地融为一体。赋诗一首表达心境: 今游金华古婺州,人杰地灵数风流。金华北山景如画,江南此处真情留。
江南古韵是金华一大特色,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宅比比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妃银娘故里----寺平古村。距今已有700余历史。徽派建筑风格的古色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据有关专家考证系中国最漂亮的砖雕民居,寺平古厅堂众多,全村以七星伴月构建,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古民宅2.2万多平方米。这些明清古建筑,因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浙中第一古街金华“岭下朱”。来了岭下朱,不到坡阳街,就等于没来古镇。一进村,便是坡阳街的“下街头”,它分进出两条单行道,中间是绿化的隔离带。村口道中间耸立着新建的牌坊,牌坊迎街这面上书“浙中第一古街”。不是说,最美不过凡尘间。当我走在坡阳古街上,看到斑驳的墙宇,仿佛看到岭下镇的过往。悠悠岁月,柔情似水、侵染了石板上的青苔,经过无数商贾店铺,似乎回到当年的坡阳街。那些寻常巷弄里,向游人们细说这里古往今来。喧嚣的古街,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趋于平静,但在光滑如镜的石板中,在斑驳腐朽的排门上,在蛛网交错的梁楣间,仍然能让人追索起过往的繁华。岁月的痕迹,平日里的老街,是属于老人的。天气好的午后,老人们会拿出一把竹椅,在门口晒太阳、拉家常。一到中午和傍晚的饭点,这里就成了整条街上最热闹的地方。
进入兰溪,被其美景所陶醉,随作了一首小诗:
溪以兰名幽花香,邑以溪名吟兰江。
天下江南惹人醉,小小兰溪赛苏杭。
闻名中外的 ‘’赵四小姐‘’祖居就座落在金华的兰溪,为了传颂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红粉知己,白首同盟”的忠贞爱情,兰溪人民特地出资整修位于洞源村的赵氏一族祖宅,名之为“绮霞园”。于1996年9月28日正式开放游览。“绮霞园”的名字来源于赵四小姐的闺名——绮霞。因赵四小姐于1912年5月28日在香港出生时,东方天际正出现一片绮丽多彩的霞光,因而得名“绮霞”。 绮霞园是一座三进二明堂二层砖木结构的清代徽派建筑。园内面积虽不甚大,但厅堂轩敞,风格古朴凝重,雍容典雅,颇符合赵氏家族书香门第的情韵。无论是正厅“万古清风”的牌匾,还是琴鹤楼、定鳌堂等处,都颇值玩味。园内还陈列着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相依一生的众多照片、史料。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颇具神秘色彩的一位女性。
来到妻子家乡金华武义,大家必去的打卡地自然是被誉为“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武义清水湾温泉、4A级景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实际上除了这些,武义还有大把风情散落在那烟树溪流处。素有中国民俗文化村之称的俞源太极星象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计建造。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名胜古迹甚多,俞源古建筑保存完整,俞氏宗祠建筑最具特色,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精致,巧夺天工,在村口有占地120亩的巨星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俞源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密切融合,是古生态“天人合一”的经典遗存,是寻古探秘休闲的旅游胜地。历史传说,俞源四面环山,一条溪流穿村呈“S”型流出。俞源古时称朱颜村,由朱、颜两姓家族组成。相传南宋时,有一俞姓杭州人任松阳儒学教谕,卒后由其子送灵柩回杭,途径朱颜村,停柩夜宿,次日灵柩紫藤缠绕,意为神地,遂置地安葬,子孙留下守墓,逐渐发展繁衍,称为俞源。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郭洞古生态村,也是武义的一大亮点。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这描绘。据记载,郭洞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执中。元顺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何后裔仿珍藏北京白云观的学仙修道宝图《内经图》营造村庄。砌城墙形成水口,建回龙桥聚气藏风,植村周树木善化环境,规划民居、通道并巧设七星井,形成“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绝佳人居环境, 故名郭洞。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郭洞村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秀才、贡生、举人146名。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伟古朴、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郭洞家族文化的缩影,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令人赞叹。村民身健寿高,是著名长寿村,平均寿命高达85岁以上。每次回武义时,都要去郭洞品尝一下百吃不厌的‘’竹筒饭”。
位于武义东面的明招山。桂花香,秋意浓,景色之美可用曾居此山中的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的诗句描摹:明招古木叶千层,山自浮云溪自横。初看之下,这样的美景在江南并不少见,然而览尽层林才发现,这座名士之山自有独到之处。沿溪徐行,眼前就是明招寺。这寺最初为阮孚所建,但他想不到的是,几百年后,这里不再是归隐之所,而成为讲学之地。一批有抱负的学者从这里走出去,不止独善其身,更求兼济天下由“隐”及“显”,这个变化是吕祖谦带来的,这位时与张拭、朱熹并称“东南三贤”的理学家,在这里开创“婺学”,成为浙东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婺学”得名婺州(现金华市),是吕祖谦的故乡,婺州南边就是武义县,吕祖谦寻访阮孚踪迹,慕名来到明招山,并将家族墓地安置于此。他在明招山讲学,史书把师从吕祖谦于明招山的众多学子统称为“明招学者”,据载其中有造诣者甚众,嫡传者80多人,成高宦20多人。吕祖谦讲学传播甚广,影响了整个浙东学派的思潮。吕学思想历久弥新,后人将吕学思想发扬为“明招文化”,特别设立了吕祖谦与明招文化学术研讨会,挖掘“明招文化”丰富内涵,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也会被历史铭记。
体验柳城古村落畲族风情。武义唯一的世居少数民族,聚集在一个叫做柳城的小镇上。这里是浙江畲族人口聚居最大的民族镇。畲族是个古老的民族,自称“山哈”“山达”,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自明朝末年到解放前夕辗转迁徙到柳城,散落在各个古村落,过着原生态的山居生活。这些古村落雄踞在群山高耸的山坳之中,宛如布达拉宫一样的黄泥房,层层向上,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时,恍若世外桃源再现。畲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对歌节”,要吃乌米饭,去野外踏青。节日期间,畲族人会穿着五彩的“凤凰装”,对歌盘歌,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柳城一带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天赐宣平黄金土,地育宫廷白玉莲”,说的就是宣莲――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每年六七月份,荷叶田田,莲子飘香,就成了武义夏天的味道。5000余亩萱莲,延绵十里荷花长廊,竹筏上畲族姑娘们唱起悠扬的畲族民谣,这番风景。
一条古街,一条菊水,相依相傍,穿过千年。武义岭下汤,一个地处深山却历经800年繁华留下无数传奇的地方,如今宛若世外桃源一般平静地沉睡在钱江源头的双源桥畔,晓得它的人怕是已经不多了。走进悠长的岭下汤古街平安街,伴随着脚步声在石子路上清脆的回响,细细聆听那古老岁月发出的轻诉。在这轻诉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那些传奇往事与绝伦的文化遗产。
武义的岭下汤古街平安街长1000余米,古时沿街商铺林立,有字号者达40多家,食宿杂货一应俱全。古街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鼎盛于清代、民国和抗战时期,解放初期是附近乡村集市贸易中心。古街上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街面结构完整,古色古香,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曾经的繁华,走入寂静而悠长的岭下汤古街,呼吸之间就可以感受到它的落寞,但细细端详街道两旁那些斑驳的招牌和褪了色的木排门,曾经店铺林立、人马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仿佛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