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犯我强汉虽远必诛”,“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些话两千年之下仍然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大汉天威无远弗届,涌现出大批闪耀历史长河的英雄。有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有传播文明沟通中西的张骞;有持节不屈的苏武;有投笔从戎的的班超;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这样的名字不胜枚举。喋血沙场,马革裹尸,金戈铁马,拜将封侯固然可歌可泣,千古流芳,有一种人为了保留文化火种的伟大理想忍辱负重,苟活于世同样值得高山仰止,太史公司马迁就是这样的悲情英雄。
司马迁家学渊源祖上都是有名望的史官,良好的家风、学风代代传承终于在司马迁这一代结出硕果。司马迁小时候就通览了大量的典籍,年轻时又按父亲的要求游历名山大川,探访古迹遗址,收集野史奇闻,为以后的创作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因为同情李陵,直言进谏触犯龙威被施以宫刑。这不只是刑罚更是莫大的羞辱,按照士可杀不可辱的标准,一个刚烈节义之人很可能一蹶不振甚至忧愤自绝。能够坦然面对并勇敢活下去的才是大勇之人,“包羞忍耻是男儿”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勾践可以卧薪尝胆,多少都一己之私,司马迁似乎更了不起他不是为了谋取名利,加官进爵,而是为了传承文化,在《报任安书》中更是言明心志: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种境界更为高远。
诚然大丈夫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是最轰轰烈烈的。但是像司马迁能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的写书,真正做到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并不是为进天子之阶,也不为虚名富贵,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当时或许并不见得有多了不起,只是对后世的影响却无比深远。
就这样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著《史记》为华夏文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记》中的公正、积极、客观的历史观不断滋养着中华名族的恢弘气度。司马迁一个爱憎分明,刚直不阿,感情浓烈的伟大历史学家虽然是刑余之人却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样的人是我心中正真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