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群的头像

李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1
分享

也谈积累与创作

积累与创作犹如储备材料与生产商品,母鸡吃饱了要下蛋,人吃饱了要工作。当然也有母鸡不下蛋,有人尸位素餐,这样的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积累是基础,积累的愈多,生产愈有保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持之以恒十分重要,有了丰厚的积累就能气势磅礴,如同大海浩瀚而深邃、无风而振波,融合加工出好的作品自然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积累来自于学习;来自与感悟;也来自于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

而创作必须要深入生活,这是基本原则。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都会自觉的去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当代作家更是要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今天的世界发展迅速,一日千里。一天里国家的方方面面就不知要发生多少变化?旧的不断被淘汰,新的领域如雨后春笋不断产生,只有不停的学习,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感受时代最强劲的脉搏,写出鲜活,有生命力,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生活感染力的深刻作品。

其实真正的创作绝不是一件轻松、悠闲地事,文化是苦旅从来如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做学问三重境界第一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是认识的第一步;第二阶段就是要思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论语讲"学而不思则罔”。 思索解惑,就有所得,最终的要返璞归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反复追寻、研究,达到顿悟、豁然贯通,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青原惟信禅师参悟人生三境,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是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我们看到的单纯美好。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经历越多否定越多,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生活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怀疑与思考,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是单纯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学会了取舍,认识到人力所不能及者,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了生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判断。

  清代张潮的《幽梦影》: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是指少年读书就像在缝隙里看月亮,能够看见的只是月亮在天空中的一小部分。匆匆少年,对世事懵懂,心智有限,所看到也许只是月亮的皎洁的外表。

中年人读书,如庭中望月:是指中年人的阅历有了增加,虽然视野比起少年广阔了,对世事的认识由懵懂到开始有所思考,很多时候看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好奇,而能够看得深看得宽,能够往更深处思考,有所习得,但还是将步伐停驻在庭院之中,不知墙外的大千世界。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老年已至,阅历渐丰,此时读书,有如将月在手掌之中细细把玩,对世事的洞察和感悟渐成,已有自己的人生心得。此时读书,书中有我,书外亦有我,就如台上玩月,陶醉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这三种说法、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都是这样一个过程:最初看到表象,由表及里触发思考,产生疑惑,经过苦苦求索、感悟最终豁然开朗,达到顿悟的境界。这就好比是哲学的否定之否定,最后心如明镜,敢于肯定。做学问、追求真理、人生、社会、历史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曲折前进的。

大家的境界如臂使指,信手拈来,不但有深厚的感悟、积淀,更有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所谓水满则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季羡林把读书比作喝水,水喝得多了尿自然就有了,无非都是阐明厚积薄发。即使如此如果他们放弃学习,脱离生活也决计再写不出什么好的东西。学习是不可一日而废的,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睡床之上有一半是书,鲁迅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罢了。当然今天足不出户,闭门造车也可以写出所谓的好文章,在这个信息时代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便可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居于斗室,从各种网站浏览,然后复制、粘贴稍加改动,文化快餐就完成了。现如今这样干的人怕是相当不少。这样的文章有深度吗?浮光掠影,漂浮在生活表面难免有浅薄、拼凑之痕迹。有的更是如横空出世,未免生硬、虚浮、无病呻吟,看起来很流畅,也很优美,就是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如同一个风尘女子外边再妖艳,也难掩内心的空洞。

还有一些所谓的高产作者,一天写几万字粗制滥造如同记流水账,一部小说可以写几千万字情节拖沓、松散让人看的昏昏欲睡,索然无味。什么风花雪月,情呀爱呀,玄幻,修仙,校园,职场,盗墓等等看到别人写得好就盲目跟风、抄袭,全都一个套路,没有新意,无法超越。还有些闲适文人喜欢写无关痛痒的无聊文字,不知所云,乱发议论东西南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仅为卖弄、炫耀而无任何意义。还有什么凄凉的美,伤痕文学,美丽的忧伤之类的文字像个卖弄风情的女人搔首弄姿、顾影自怜,过于矫情让人反感。有的作家写爱情男女主人公就是为爱情而生,为爱痛不欲生,仿佛生活除了爱就没别的了,只要有爱情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失恋就没法活下去。让青少年看的天昏地暗哄得傻孩子涕泪连连失魂落魄全然没了朝气。终究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像海市蜃楼是某些人心里一些虚幻的折射。

那种轰轰烈烈、废寝忘食的爱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一些疯子,正常的爱是隐藏在平淡生活里深沉而内敛的。小说里哪些爱起来不顾一切的是十足的疯子,这世间哪有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单独存在的纯纯粹粹的爱,确切的说这不能算作家,至少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而是作痞,作闲,作情、作妖。作家还是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到人民当中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需求期望。

当代的诗歌创作也步入一个狭小的天地,正在失去现实意义和时代脱节,现代诗意象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新颖、鲜明的意象可以增加诗歌内涵,提高艺术性,很多人却走进把意象等同于诗歌的死胡同,过分的追求意象,堆砌意象,运用的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影响了诗歌的表达和传播,变成小众的孤芳自赏。任何文化失去受众就失去了生命力,优秀的文化必然是忠实地记录时代,映照生活又能启迪心智,引人思考、触发共鸣,归根结底必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而不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