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群的头像

李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7/03
分享

诗(失)意人生

把生活活成诗的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诗与远方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人总是不满足于当下和现状,幻想有一处理想状态的如诗远方与未来,这样的地方真的存在吗?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罢了!其实诗与远方也不一定全是美好和浪漫,“安知千里外,不兼雨和风”,远方也可能让人大失所望,眼前的苟且也一样给我们安稳、踏实,诗里也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诗就是生活的影像,生活是诗歌萌发的土壤。诗里能读到人生的各种境遇和情绪,春花秋月、聚散离别,都是诗人笔端流淌的情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教我们珍惜年华,寒窗苦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为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更是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只是光宗耀祖、拜将封侯的功名富贵,更有胸怀天下,心忧苍生社稷的大情操、大境界。

自古文人多怀才不遇,因此这方面的诗不胜枚举,大多是报国无门的抱怨、牢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孤傲清高,更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落寞,听起来酸酸的其实内心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无奈。纵然如此牢骚也是可敬、可爱的,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在心心念念的想着家国天下,渴望一展抱负。

诗里更是充溢着作者强烈、饱满的主观感情,忠实记录着诗人的喜怒哀乐,映照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春天来了诗人会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夏天又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画面;秋天本是“万里悲秋常作客”,却被刘禹锡说成“我言秋日胜春朝”;冬天雪中便可以体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乐趣,或者“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做十分春”的风雅。

金榜题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伤感过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离别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重逢时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喜悦;回归时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快意。

自古人间多情痴,写相思的诗更是让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甚至“上穷碧落下黄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离家万里浓浓的乡愁又跃然成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诗中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诗歌并不是浪漫唯美的理想国,更不是乐不思蜀的世外桃源,诗里一样有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喜怒哀乐、生死离别。诗歌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真情实感,在诗歌里能找到我们自己的故事,里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自古圣贤皆寂寞”,诗人中还是失意的人更多。因为郁郁不得志,才会写下这么多慷慨激昂、沧桑悲壮、伤感唯美的诗篇。挫折是人成长的磨刀石,人生太顺利就未免平淡。值得庆幸的是无论诗人受了多少磨难、委屈,都没有丧失忧国忧民的情怀,仍然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陆游临终还念念不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诗(失)意人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能让人自醒、自强,造就真正的强者。历史早已多次证明这样的规律:“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邦,逸豫可以亡身”。过分安逸只会让人沉沦,丧失斗志、进取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居安思危、处治思乱才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中华民族纵然多灾多难,但是多难兴邦,我们经受了无数考验都能踏平坎坷成大道,风雨不动安如山。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埋头苦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民族复兴一定会实现。今天我们适逢这样一个风云际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伟大时代,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真正让我们远离失意,去抒写壮丽的诗意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