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于明的头像

于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8/17
分享

女人和她的补鞋机

这是小都市一幅平凡的画面,由于没有什么突出美感,不足以引起艺术家的浓厚创作兴趣,也无法激发诗人抒发澎湃思绪的激情和灵感,甚至匆匆走过的行人,也很少往向这边瞥上一眼。

那是马路边低矮的冬青丛后,隐约可见一个带戴草帽的女人,低着头操作着一架补鞋机,机器不时哒哒的响着……。她专心做着活计,只是为缓解一下颈背的酸痛,才偶尔抬下头,但很快又低下头忙她的工作。

她的手始终离不开那架补鞋机——机器一看就是上世纪的东西,现在算不上是什么的贵重物件,款式早已淘汰,只有一些地方还会摆上展橱柜,吸引参观者短暂驻足,重拾对过去那段时光的回忆。

不忙的时候,她总是在擦着机子。所以,尽然机器有些年头了,每一个零件却擦的铮亮,一尘不染的机身足以照出人影来。

盯着机器,她似乎看到了他的亲切微笑。

那年,她高考梦碎。年迈的父母心疼她,担心没下过农田的她,经不起田里太阳的炙烤和农活的劳累,就买了这台架补鞋机,让她在县城做点活计。可没过几天,就引起了一群街痞的注意。

“哪里来的,不知好歹,在这里做活事也要不先问问爷答不答应!”显然,是一群欺生的“地头蛇”。

“马上滚开!不走,就让你难看。”有个家伙看到她弱不禁风,冲过来抢夺机器。

“你们凭什么欺负人!”她死死抓住机子不放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要知道,为了买机器,家里拿出了当时仅有的一点钱。

“住手,欺负弱女子,算什么英雄好汉?”一个清瘦的身影挡在她身前。

结果可想而知,机子虽是保住了,双方可都挂了“彩”。但她在这里立住了脚,再也没有人来找过麻烦。

从此,他就成了为她遮风挡雨的大树:

他们站在简朴但隆重的婚礼现场,接受亲友们的祝福。

他们拉着满地排车货物走在前往集市的路上,头上是满天的星斗。

他们替人修理漏雨的楼顶,她背着铁锅,他扛着沉重的煤气罐和沥青,手拉手爬上高高的楼顶,虽然热汗淋漓,数着不多的钞票,心里却收获着劳动后丰收的喜悦。

儿子上学了,先是小学,后来是初中,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他心灵手巧,学着干起了装修,还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让她专心照顾孩子。

他挣得钱突然多起来。他高兴的对她说:“我要让你娘俩住上崭新的大房子,再不用这样拥挤,也不用这样劳碌!”

是啊,谁不盼望住上一所属于自己的温馨、漂亮的房子?谁不愿过上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生活?

那么的多风风雨雨后,他终于兑现了诺言。当贴完新房最后一块墙砖时,他却摇摇晃晃从脚手架上跌落下来,嘴里角流出了鲜血。

医院里,大夫告诉她:“还有比这伤情更可怕的——因为长期接触有毒材料,他的免疫系统受到了破坏。”

她想起,他在潮湿的工地为数不清的墙面刷漆、给数不清的家具上色。

  她想起,他为了赶工期,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她想起,他为了多攒钱,宁愿凉水就着硬馒头。

  她想起,他脸色越来越苍白,有时莫名其妙的发烧、流鼻血……

最后诀别时刻,她哭了。他无力的握着她的手:“我对不起你,以后照顾我们孩子就只能靠你了!”

好多天,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她不吃不喝,在孤单、毫无生气的家里,呆呆坐着。

终于有一天,她剪去象波浪一样的长长秀发,脱下那些时髦的服装,换上了行动利索的朴素衣服。然后,她从旧房角落里搬出了那架补鞋机,擦去厚厚的灰尘,又回到了认识他的地方。

那时候,这里已如雨后春笋涌出了十几家补鞋摊,好像整个世界都有堆积如山需要修理的鞋子,好像满街上走着迫不及待赶来需修鞋子的人。他们竞争,他们压价,他们服务也马马虎虎起来,让本不兴盛的行业衰退、冷落,直至最后萧条了。

许多人被迫陆续离开,直到恢复了以往原有的宁静。

唯有她留了下来。每天一放亮,她就早早的等在那里。天都黑了,周围店早已打烊,她还坐在那里等着最后的活儿。

她心灵手巧,动作娴熟,经她修补过的地方不仅颜色与原色无异,而且针脚细腻,和原有部分融为一体,不仔细绝对看不出修过的痕迹。

客人坐在马扎上,边拉家常边等着,很快就能修好。蹬上修补一新的鞋子,跺脚试试——嘿!既结实,又漂亮,然后就称心如意、高高兴兴走了。

有买早饭,也有来早市买菜的,他们顺手捎来了需要修理的鞋子。天黑了,饭后散步的人们知道这里有一个修鞋摊位,就把需要修理的鞋子带来,临走说好来取的时间。

慢慢的,这里又活跃起来,但只有她一个摊位,这是她用火热的心一点点暖过来的。

这样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她背后一直关闭的门突然打开了,空闲已久的房子被人租下来,经过一番装修,摇身一变,成为一处时髦的理发店。

理发店开业那天,店主看她在门口的摊位有些碍眼,要她离得远远的。

她当然不干了——因为这片天地,曾经是他留下的,既是她谋生的地方,也是他们幸福开始的地方。每当困难纷至沓来,那份美好的回忆,使她不再孤单,甚至忘记了生活的艰辛与谋生的不易。

此时让她离开,哪怕挪动一点点,对于她都是不可能接受的。

“这是我的地方!”她说。她的话引起店主和伙计们的一阵哄笑。

“我们刚签了租用合同。你的地方?请问哪一片土是你的?哪一块砖上写着你的名字,留有你的记号?”店主冷笑道。

她答不出,但不容置疑的说:“这真是我的地方!”的确,她早已把这里和这台机器、连这里一草一木都融进了她的生活,直至她的心里。坐在这里守着机器,她才感到踏实,每天才有着落。

所以,当店员来抢夺机器时,简直要了她的命。

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一直胆小的甚至在别人面前都不敢大声说话的她,这时分明有一个声音在她耳边呐喊:“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再不能退缩,无论如何奋争,都要坚守住属于自己的阵地”。

人们从来没见过她发怒,也没有见过人发这么大的怒。她从地上捡起一根枯树枝,挡在机器面前——她要为自己每日的战场、自己的最后希望而战,单薄的身子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手里高举着的分明不再是一段粗大的树枝,而是一面高高飘扬、伸张正义的旗帜。

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被这气势震慑住了,伸出的手缩了回来,店主更加恼怒,双方互不忍让。

这件事引起了居委会的注意,进行调解的老主任对店员说:“这位大姐开始在这里干活的时侯,你还穿着开裆裤哩!你们没有在这片生活过,这里的人都知道:她早就是这里的主人了,因为她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里只要大姐一天不来,我们就觉得自己少了些什么,整天心里空落落的。”

她的话没讲完,周围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店主过意不去,连连道歉。

事后,细心的人发现,她背后的墙上多了一个不起眼的标签:“定点补鞋处”。

人们经过那里,仍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灌木丛后,一个头戴草帽低头专注干活的女人,偶尔才抬头看看,手里操作着那台过于陈旧但擦的铮亮的补鞋机,机子不时哒哒响着,成为人们习以为常但又离不开的生活节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