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偶然间吐出的一句诗,触发了广义的延伸,带给我灵魂的震颤,以至于事后进行了不断的反思和拷问。
2023年冬,雪后的一天,相约到小石槽村探讨交流,来这边驻村整两年了,我们五个相邻村的第一书记经常往来,倒如知己好友一般,不时相聚,喝茶聊天,登山入户,互传经验。
天空瓦蓝瓦蓝晴朗异常,阳光透进落地的玻璃窗,室内暖融融的,五人靠近窗子,茶几上杯口热气升腾,窗外田地里覆盖着洁白一片,远处的山显得黑白分明,勾勒出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聊了一个来小时,茶水已浸不出颜色,胡书记提议到村里走走,大家一起穿好外套出门。路上的积雪已由村里的公益岗清除,露出水泥路面,随地势上下起伏,干净整洁。
王书记是农业部门的,从事农业种植三十年了,顺手指着村南的田野说:“今年下雪天较多,虽降水量不大,但也是一个好兆头,来年夏收有望。”我们都深以为然,毕竟好多年不见这么频繁的下雪了,虽没有达到期望的厚度或者说是印象中的厚度,但“瑞雪兆丰年”确是刻在骨子里的谚语,因为这雪不仅覆盖植物起着过冬保暖的作用,还能蓄积补充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有效杀灭土层中的害虫,为来年作物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是益处多多。望着四野茫茫,似乎已闪烁出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景象。
走进村中,部分屋面房檐开始滴水,渐渐露出红瓦或者黑瓦的底色,背阴处挂起冰锥,还有些屋面上白雪覆盖,风吹过,细雪飞散,在阳光下刺着眼睛。
我看着满是白雪的房屋不禁脱口而出:“天寒白屋贫”。我知道这句诗表述的不是这个场景,但总觉得这个时候用在这里显得是那么的融洽,曲解的又是如此的合理。随即解释道:“大家看,这些房子屋面上的雪平铺覆盖,还没有融化的痕迹,也就说室内肯定没有取暖,整体温度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户主生活比较节俭,家中相对贫穷,虽然有阳光照射,但寒冷的天气里室外温度还在零度以下,屋内没有热量上升,屋顶的雪也就无法融化,因此才保持着屋子的白,这情景此刻与这句诗应该是相得益彰呀。”这样的解释让我自己都开始怀疑当年刘长卿风雪夜是否也是这种见闻和体味。
石书记以前在报社工作,接触的文化人多,对于谈话总能找到切入点,对于他人话语中的破绽也总能第一时间发现,随即接口道:“你说这些房屋的住户比较贫穷,应该不是吧,现在很多房子都是没有人居住的,尤其是这些看起来比较整洁的房子,大都人在城里,也就节假日回来住几天,平常时间无人照料,现在这个天更是住着城里的暖气房子,谁还回来挨冻呀,要在八九十年代,处于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开放初期,村民各凭能力,有勤劳致富的、在外经商搞活的,也有懒散贫穷的,那些些贫穷的家庭没有取暖设施,白天晴天就到背风朝阳的地方晒太阳取暖,夜里冷的时候就在屋里烧点柴火取暖,钻到被窝一觉到天亮,你的解释倒是非常有道理,但如今我觉得改为‘天寒白屋空’才是更加贴切,更具有时代内涵”。
王书记对农村工作有着更多的经验,接过老石的话道:“老石说的有道理,咱们平日里都看到各村的庄稼地了吧,那些无杂草、长相好、收获多的肯定是经过汗水浇灌勤劳耕种的,这部分人大都在村里驻守,而那些杂草丛生,甚至荒芜的,肯定少人照料,甚至舍弃不管,定是不依靠土地生存的人所有,这些人有着足够的财富支持生活所需,应该是比坚守在村里种地的要富有的多。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以前地里长草,庄稼长不好,都笑话这块地的主人,说他懒惰或者不用心,现在又都羡慕不事耕种的,说他们脑子活,有本事,在外能挣大钱,比在家守着那两亩地强多了。屋上的雪也是一样吧,相对穷的人不得不在村里过活,屋面上还能显出家里有人的气息,有钱或者有能力相对富裕的人都在外生活,只剩下村中的房子待在哪里,因此说‘天寒白屋富’也是合情合理的”。随后又转头看向窦书记:“窦书记对这件事怎么看?”
窦书记部队转业,先后在卫生、食药和市场监管部门工作,还保留着耿直的性格,同时又有着一贯的谨慎和认真。他沉吟一会说道:“天寒是真的,白屋是真的,但贫肯定是没有了,我们这些村不是都已经脱贫,所有贫困户都已经衣食无忧了吗。至于这些白屋,虽说是缺少生活的气息,却让我们能欣赏宁静的雪景,回忆童年的生活,这可是当第一书记的福利呀,否则在城里机械的上下班,满眼都是高大的建筑,缺少灵动,视觉疲劳,了无情趣,如何才能见到这美丽的景色呢,很多人不是花钱到雪乡去感受吗,在这里雪虽然短暂,也没有那么厚重和壮观,只要用心也是能体会到的,此情此景说是‘天寒白屋美’才是最好的表述。”
“刘长卿当时的心思,肯定无法考证,但黄书记一时的兴起,却是让我们对这村中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可以说是抛玉引砖呀”胡书记这位多年从事司法工作的人,话中总是含着惯有的严谨,他指着村中的房子,继续说道:“咱们几个书记在这山沟里呆了两年,各自的村里常住人口也就不到一半,说十室六空也不为过吧,剩余的四室里,有三室都是六十多岁了吧,按照平均年龄七十五算,再有十多年,这些村子的屋面是不是都会变白了呀,那时整个村庄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人间烟火气呀,我在想真到了村里空荡,落雪满铺,清扫无人,四望空寂的‘天寒白屋静’之时,那些诗情画意透露的可能只剩悲凉了。”
是呀,这些村庄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了,都是从一户、几户、几十户、几百户逐渐繁荣而来,如今短短几十年就从几百户到几十户或几户,这断崖下跌的岁月,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刻度应该都无法清晰标柱。虽然任何事物都逃不开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规律,但如此急速的死亡,说出来着实让人无法接受。
想着白天的讨论,夜里重新细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20个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勾勒出无限遐想的画面,让人深刻体会那寒冷的夜晚,作者借宿在贫困农家,心事重重,辗转反侧,把自己作为主人,守候夜里归来人的洒脱和豁达。对照现在的村庄,似乎更喜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种生机盎然的诗句。回顾间,歉意心头,农村用无私的奉献和广阔的胸怀成就远方的城,如今翘首柴门,归人何处。
有时候在想,城市就是一个大树,道路就如大树的根系连接着各个村庄,以方便村庄给大树提供食物、人才等各种养分,保障大树的茁壮成长。同样小城市对于大城市,大城市对于特大城市也是如此,如果最末端的村庄无法再提供,那城市将如何继续繁荣?
也可能是我杞人忧天,毕竟一种能源枯竭总能找到另一种能源来代替,城市也可能会有其他供养方式来替代,但有了其他供养方式不代表需要消灭最开始的基础。翻看人类的进化史,就是村庄发展的历史,城市不过是更大的村庄,地球村的概念也是在人类发展触及宇宙后提出的,只是不知道地球是否也是其他星系的供养。
想的远了总让人不自觉的产生颓废和恐惧,因此活好当下很重要。人是在不懈追逐创造文明中体现价值的,文明从群居开始,村落就是文明的发源地,期间在文字、科技等工具的辅助下,形成了如今的文明社会,但是不论文明发展到何种高度,都需要追根溯源,才能花开灿烂,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而保留村落就是保住根源。
现在都说“往上三代谁家不是农民”,这样算来我还是一代,高中以前一直在农村生活,职业是学生,但也算是农民,因为那时农村学校假期和城里是不一样的,在夏收和秋收的时节放麦假和秋假,方便学生在家帮助收获庄稼,学会各种农活,成为合格农民,自然让农耕文明的传承得到延续和发展。
曾经的农村生活不止充满生存的智慧,还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春节祭拜、元宵节掌灯、清明寒食插柳添土、寒衣节上坟、端午节艾枝薄荷驱邪等等都有着各自的严肃。很多老人可能不识字,但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场合说的话确是古色古香,文韵悠长。因此说知识不等同于文化,知识靠学习所得,文化靠传承赓续,文字只是记录,来让后人了解学习,文化确是在言行举止中感染后人以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句诗让思想飘远,也让心贴近农村,保护村落,记住乡愁,这里需要更多的情感沉淀,更多的激情迸发。城镇化不是集中化,而应该是先前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是让农村与城市一样平等享有公共资源,依靠现代先进的文明缩短城乡的差距,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想,未来的农村不应是旅游打卡的景点,也不应是找寻记忆的博物馆,而应是汇聚着现代文明,充满着祥和欢乐,人类赖以生存栖息繁衍的圣地,她应成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