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健在时,每逢周末都会赶回老家,在那简陋的房屋里,我们姊们几个和孩子们一起陪同母亲度过愉快的周末,母亲也是乐此不疲的在周末即将到来时,在房后的大街上翘首企盼着,过去的一幕幕时常浮现眼前:
周未,携妻带子回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农村老家,刚进村东头,远远就看到母亲正坐在小凳子上与婶婶们晒太阳聊天!儿子也早已看到母亲,他向母亲跑去,高声叫着“奶奶”。母亲看到我们,听到孙子的叫声,缓缓站起来,迎着孙子走了几步,祖孙两人抱在了一起。这一幕我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我童年时代的一个翻版,只不过现在母亲显得苍老了许多,毕竟母亲已是年近八十岁的人了。
上个世纪,母亲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为生计奔波。闯关东时,母亲用她那双勤劳的手料理着家中的一切,使不太富裕的家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在父亲忙于生产劳作时,母亲带着孩子们几度回归故乡,探望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向他们尽孝道。父亲病重期间,母亲硬撑着,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家产,搀扶着父亲,带着我们姊妹四个回到家乡,圆了父亲的回乡梦。回到家乡后,母亲一边照顾病中的父亲,一边安排我们姊妹四个的生计,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在那困难的日子,农闲季节,母亲便领着我们去讨荒,以维持家中的生活。
在生产队劳动时,母亲专捡累活做,目的是多挣点工分,以便能多分点口粮。也正是因为那时的过度劳累,母亲落下了病根,天一冷脚脖子就疼,手也麻木。虽然前几年到医院看过,病情略有好转,可时值今日,母亲还是要在寒冬来临前早早穿上棉衣,春节后好长时间才敢脱掉。
生活虽然很困难,可母亲始终赞成让我们读书。大姐大哥为了替父母分担家中的担子,早早辍学了,为此母亲一直十分内疚。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支持下,我和二姐在不太富裕的家庭里都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我读中学时,每到周六,母亲也像现在这样在村口等我。
记得有一次,我因周六要在学校看校没有回家,事先没有告诉父母,母亲就让父亲到学校看我,她自己在家拔地里的棉花杆。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天阴沉沉的,刮着凛烈的寒风,父亲在学校里看到我后,没有休息就骑着家中那惟一的破单车回家干活去了。
我们参加工作后,母亲按说也该享享福了,可母亲在父亲走后仍坚持自己在那个老宅子里住,只有隆冬来临时才到我在小城中的家中过冬。来年春暖花开,母亲又会回到那个老宅子里独自生活。她说,那里有她的希望,也是我们永远的根基。
母亲走了,弹指一挥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五年了,在母亲忌辰农历三月初二日来临之际,以此文缅怀母亲!
(本文原创于2007年,曾在《德州日报》副刊《长河晨刊》2007年8月25日以《母亲,你是我们永远的根基》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