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任成利的头像

任成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10/11
分享

邢侗公园湖边的遐思

是日清晨,几个朋友相邀一起跑步来到邢侗公园晨练。邢侗公园是为了纪念明朝素为“南董北邢”的邢侗而修建的一处供市民休闲健身的一处场所。

我们在公园内供健身跑步的甬路上边跑边聊着身边的事。跑了两圈后,小孙说孩子马上就要回来了,得早点回去,准备些食材,给孩子提前做点好吃的。他说起了他上初中的孩子,他的孩子自上初中就在异地住校就读,每半月回来一次。孩子尚小,这期间大人免不了对孩子的牵挂,正如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里所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孩子在学校自由的翱翔,汲取丰富的知识,他们没有时间想家,挂念父母,只有加倍努力的拼搏!

说话间,谈起了孩子的教育及生活问题,激起了大家畅谈的兴趣。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每月的生活费动辄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父母还担心孩子吃不好,怕耽误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孩子回家后,父母变着法的给孩子做好吃的,增加营养。在相聚的时间里,有的父母间或也曾和孩子提及自己过去生活的艰辛,现在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他们感悟的是现在生活的美好,是时代不同了,他们也想像不到过去生活的艰辛。这勾起了我们的遐思:

我们读书的那个时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刚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当时开始摆脱贫困,可当时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是挺艰苦的,我是11岁步入中学的大门,记得当时我们上学是用肩膀扛着自己一周的生活口粮,记得妈妈亲手做的玉米面饼子,修长的,一面是贴着锅帮的,略有金黄色的“焦糊”样,吃起来香喷喷的。这些口粮也得计划着吃,稍不注意,就会到周末出现断粮的困扰。曾记得有段时间,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同学,下了晚自习后,坐到自己的被窝头上,暖着被窝,啃着晚饭节省下的半个饼子头,个个都咀嚼的津津有味,不肯轻易咽下,让这美好的东西在口里和着唾液充分搅拌,品味着食物的甘甜和芳香,再慢慢的分多次一点一点的咽下。那简直不是吃的玉米饼子,而是在品尝生活的美好!

那时,我们读书的学校座落在青沙帐里,横向三排砖瓦房,教室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黑板是泥瓦工用水泥在正面墙面中央抹成的一个长方形的平面,凉干后,再用黑灰涂一下,讲台是用红砖垒砌的略高于其他地面的一块方阵,称其为讲台,彰显其神圣吧!课桌是我们学生自己带的破桌子,参差不齐,教室的窗户更是及其简单,是用木棍钉起来的!在木条外面钉上塑料布。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的刮着,塑料布在窗棂上沙沙唱着并不美妙的歌曲,特别是晚上,整个教室更是凄凉。晚自习,我们是自己做的小煤油灯,那可都是我们自己的杰作,把用过的空墨水瓶做容器,在瓶盖中间挖个窟窿,中间插上用薄铁页卷起的中空的铁管,称其为“灯管”,“灯管”里穿上用棉线搓成的“灯芯”,瓶子里倒上煤油。这样就是一盏当时很实用的用于照明的学习用具了。与中学课文里学到的冰心的《小橘灯》一样韵味无穷。有多少个寒冷的夜晚,靠近门口或者窗户的同学,正在专心学习的过程中,忽然一阵风“贼风”吹进,把小煤油灯的灯火吹灭。再次引燃小煤油灯的灯芯,有的同学腾出一只手来遮挡着“贼风”继续学习,而有的同学则发挥聪明才智,找来一张略厚一点的纸,卷成圆桶状,在侧面开个长方形的孔,把这一杰作套在小煤油灯外围,小煤油灯的灯光刚好穿过事先开好的孔照射到学习的桌面上,这样在寒冷的环境中抗争着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教室里,当时走出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祖国建设的人才!

弹指一挥间,拔地而起的层层高楼替代了原来低矮的平房,教室的窗户是正明透亮的铝塑窗户,统一整齐的课桌,日光灯、护眼灯、电风扇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各教室的屋顶上,条件好的学校并且安装上了空调。教室增添了艺术的美。冬天教室有暖气供暖。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学校,再也听不到沙沙的风声在教室的窗户上作怪了。现在的孩子们享受的是现代的文明,是走向更加文明的素质教育。

现在学校的软环境更是日新月异,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是新时代的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育,课堂上老师以精讲,学生精练,教学以点播为主,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他们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准确。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广博,除了在课堂上汲取知识外,还在互联网等其他方式上猎取新鲜的知识。他们能迅速的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快的打破地域界限和时空界限。远程教育和网上教育走进人们的生活--------

“我们该回去了,上午还得开会,听上级的电视会!不能耽误的。”小张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结束晨练,各自回家,吃过早餐,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