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邱家兴的头像

邱家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0
分享

那澄澈的长江水

当北方的季节枯瘦成一缕细流,浩荡的春风掀起大地的衣角。一股澄澈的长江水,正从扬州欢乐地奔跑着,跳过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一路向东,一头扎进双王城。

说起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人人皆知,但说起双王城这个地方,外地人知道的恐怕不多。双王城是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西北部的一个新型生态园区。濒临黄河三角洲,雄踞小清河南岸。

由此上朔五千年,炎帝时期的一个先民部落夙沙氏,就定居在这里。夙沙氏首次发现盐之美味,便带领族人“煮海为盐”,被后世称作“盐宗”。

由此上朔一千年,这里乃退海之地,遍地盐碱,鲜长庄稼;方圆百里,芦苇丛生,地形复杂。历史上曾称“盐城”。

由此上朔一百年,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寿广支部”于1924年9月在巨淀湖畔的张家庄诞生。1937年11月,我党在牛头镇组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举行武装起义。著名的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开辟。战火纷飞的年代,英勇的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战斗。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把这里锤炼成一片红色的土地。一百年后,清澈的长江水流入这片苦涩的大地。一团团的荷花红了,遍野的树木、野草绿了,墨绿、翠绿、嫩绿相间中,水泊里的芦荻摇着淡紫的脑袋,好奇地瞧着一股股散发着江南气息的碧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全国人民共饮长江水的梦想,终于在当代成为现实。

二十年前,当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调水项目建设计划经过寿光北部时。我们不能忘怀当时寿光市委、市政府的集体智慧,积极争取。借助双王城老水库的优势,历经八年的规划论证、立项审批,终于通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2010年8月6日,双王城水库全面开工建设,历时两年多建成。2013年调入长江水。成为镶嵌在寿北滨海平原上的一颗闪光的宝石,更成为造福寿光一百万人民的历史见证。

金秋时节,我又来到双王城,只为拜谒那一泓水、那日夜守护长江水的人。双王城水库的负责人老王是一位工作三十多年的老水利人。我们登上大坝,眺望水库,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照耀着丽日蓝天。只见水面辽阔,水质清澈,飞鸟翱翔。那一条条偎依在它身边的河流,又像撒在大地上的一串串珠宝。浮光掠影中,一群水鸟盘旋群嬉,好一派湖光山色,生机勃勃的气象。

老王边走边向我介绍说:“双王城水库占地一万亩,围坝轴线全长9636米,最高蓄水位12.5米,最大库容6150万立方米。设计最大入库流量8.61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28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2万亩。”

当我问他谈一谈自己在水利工作中的成绩时,他却谦虚地摇摇头,自豪地向我推荐了一名一线泵站运行工。他叫于涛,是一位八零后的年轻人。他那胖乎乎的样了,一看就是一位可爱的、喜欢钻研的小伙儿。就是这位憨厚的年轻人立足岗位,钻研技术,保障工程安全运行3000多天,累计完成调水2亿4千多万方。先后被授予全国水利行业首师技师、齐鲁工匠、全国农林水气行业绿色生态工匠等荣誉。

我荣幸地参观了他的创新工作室,在里面我欣赏到了他和团队的十几项发明创新。顿使我油然而生敬意,当代年轻人真是了不起!

澄澈的长江水从江都水利枢纽带着北上的梦想一路奔跑,经13级泵站、3座水库、1191公里跋涉,流进了寂寞的双王城,为盐碱滩上的人民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一泓绿水。这不正是水利人努力践行工匠使命,传承工匠精神,为南水北调奉献出的全部力量!水利人的精神和长江水一样壮美。

清澈的长江水携来了江南的春天,搬来了江南的风情,带来了江南的鸟啼……双王城生态园区的干部群众们遂对土地上的水、林、田、湖、草等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除了生态补水,用淡水冲碱压盐,还采取退耕还湿、退养还林还水等方式,修复湿地2.5万亩,渐渐形成了沿海内地面积最大的环渤海湖泊湿地。

迎着湿润的、夹着江南气息的风,我四顾瞭望,鸟瞰整个园区的风貌,我被这情景迷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垠的绿色。微风习习,万顷绿波。平原上的村庄,处处绿树,村村泛香。绿色的云雾在空中招展,恰似一面面绿色的大旗。站在最高处的一座小亭中,远望东南方向,泰沂山脉,在清朗的云雾中,一溜儿峰影绰约,朵朵白云随意地游弋着,宛如一幅泼墨的山水长卷。而近处的村庄、楼宇和广袤的田野,与满眼的翠绿和金黄相映,恰似一幅色彩缤纷,图案鲜明的织锦。

我站在巍巍的双王城水库坝顶,看到平原大湖的壮美景色,感叹南水北调工程真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它与近在咫尺的浩瀚的渤海,遥相呼应,水汽升腾,滋润着这片大地,使得周围环境优美如同花园。

我从富庶的现在回眸苦难的历史。人生的征途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就如浩荡的长江水逆行北上,就如我们的党由小到大。当你拥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又努力追求时,虽屡经命运波折,但精神必然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我从春天走进夏天,又从热情的夏天走向多彩的深秋,一个平原大湖的崛起,必然带来焕然一新的风景和生命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开始规划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蓝图,终于实现了。

连日来,我在双王城经济园区走访了多个地方,采访了多位当年的建设者。所见所闻,令人感动。双王城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他们奋斗的汗水。那林、那田、那水、那湖……构成了双王城大地的肺叶,日日吐纳更新,使人身心清爽,更增加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怪不得来旅游的人称这里是“生态氧吧”。

融悠久历史、红色文化、独特风光与一体的巨淀湖湿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是时常干枯的泥塘。2013年引入长江水后,迄今拥有湖区面积1.3万亩,成为潍坊最大的天然湿地。这里的芦苇荡一年四季,景随时变,春观“淀湖蒹葭”、夏赏“淀湖青纱”、秋看“淀湖芦雪”、冬有“淀湖捕捞”。

巨淀湖湿地的生态修复过程,双王城园区的干部和当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遵循着滨海平原传统的方式,每一处风物都期望体现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朴实的情怀。

湿地公园里的基本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木栈道、木凉亭,还有用芦苇搭建的风景,朴素的点缀与周边的环境相衬。这儿建有全国最宽、最长的单体木栈道,你尽可以沿着木栈道散步,一直走进蒹葭苍苍的深处,去寻找一些野趣。聆听着湖水哗啦啦的呼吸声,湿润的泥土发出缕缕土腥味;草丛中,中华蟾蜍悠闲地爬向水边,棕头苇莺在香蒲丛中鸣叫……湿地的世界生机盎然,充满了活力。

漫步景区,湖光潋滟,鸥鸟翔集。巨淀湖常年驻留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大鸨三种,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红隼、黄爪隼、游隼、天鹅、白鹅雁、鸳鸯等七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鸿雁、豆雁、秋沙鸭、琶嘴鸭、白眉鸭、绿头鸭等二十多种;湖泊水体有鲢鱼、鳝鱼、鲫鱼、草鱼、泥鳅、黑鱼等十余种野生鱼类。早晨或傍晚,群鸟争鸣,万翼凌空,色彩缤纷。在这里,水鱼花鸟和谐共生,人间草木相映成趣。

春风一吹,田野冒出一片新绿。扶老携幼来巨淀湖休闲旅游的人,像飞满天空的风筝,飘来了。

先游湿地公园,可以坐上游船,来一次环湖游。既可观水、听鸟、看鱼,赏蒹葭,又可身临其境,体验一下当年八路军在水泊中与日寇周旋作战的情景。

你如果有兴趣,登上湖中心高高的鸟岛,那更是壮观。你第一眼看到的是沿湖新开发的万亩良田。经过农民的精心经营,一片片土地平阔整齐,小麦、玉米、棉花等长势喜人。一座座新颖的蔬菜大棚排列有序,银光闪闪。

你如果勇敢,爬上搭设在湖中的鸟笼观景台,放眼远望,田间地头,绿树成荫,那一条条浓郁的绿色,夹杂着怒放的鲜花,像篱笆一样围绕着水光云影,飞鸟翩跹,芦苇摇曳的湖面。在绿树丛中,远远的还会露出一栋栋楼房、一个个新村。村庄有的毗连,有的相望,村村国旗飘扬,红瓦白墙,赏心悦目。

遥望湖区周围,那清清的河流、船影,那幽幽的池塘、竹亭,那宁静的烟津古渡……竟像梦境一样恍入眼球。你向北甚至可以望见奔流的黄河,蔚蓝的大海。

近几年,库区的农民们对湿地充分利用。种稻、种藕、养鱼、养鸭、养蚂蚱……主动打破原有单一种植模式,大力培育盐碱地优质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了以双王城莲藕、巨淀湖稻米、郭井子西瓜、卧铺小米、牛头小菠菜、蚂蚱酱等为代表的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抢占市场,增收创收的途径。

在巨淀湖、双王城水库周围,有一大片的水稻田,经过改良,这片土地已经形成饱含腐殖质的优良土壤。种植时节,引水入田。这种水稻是园区2020年引进的海水稻项目,一期2000亩已经喜获丰收,亩产稻米1000斤以上,海水稻中氨基酸和硒含量分别是普通大米的4.7倍和7.2倍,一斤可以卖到十多块钱。产品直销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昔日的盐碱荒地,变身成为高产的海水稻良田。

记得今年的春日,我起了一个大早,来到湖边闲逛,湖面上升腾着妙曼的袅袅水雾,像丝织一样穿行在树木之间,轻盈地拥抱着柳条儿。芦苇的叶尖上凝聚着一颗颗露珠,摇摇欲坠。河边,水鸟成群结队在迎着阳光,比赛似的亮着歌喉。清凉的晨风挟着水汽,送来一阵阵湖草的气息。你看,从巨淀湖湿地的泥土里,一夜之间突然冒出了一片片五颜六色的野花,它们在春风温柔地吹抚下,无所畏惧地怒放着。有白色的不老花,粉红的喇叭花,黄色的蒲公英,各种的野菊花……黄的像金,白的像银,红的像血,粉的像霞……开得那么旺盛、那么热烈。一团团、一堆堆,绚烂似锦,清香扑鼻。

澄澈的长江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双王城已经成为一片碧水蓝天,鱼翔浅底,群鸟啼鸣,菜绿花香的多彩田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