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安鹏的头像

胡安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1
分享

记忆中的乡村人物之:“和尚”

胡安鹏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离我们家有七八华里路远的一个村庄里,有位绰号“和尚”的乡村中医,在当地颇有名气。

这位老中医原先是寺庙里的一个小和尚,他在持斋念佛,诵读经书之余,跟着略通医道的师父边识字边习医。开始,他帮着师父开处方,师父口授他执笔。空闲时,他刻苦钻研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逐渐地熟悉了中草药的药性和功效;死记硬背清朝汪昂编著的《汤头歌诀》,基本掌握了草药的配伍和下药时应增减的剂量。老和尚看他悟性好、又好学,便把看病的“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老和尚去世后,他便接替师父坐起诊来,悬壶济世,为当地乡亲把诊切脉祛除病痛。解放后,他续发还俗,成家立业,在三间茅草屋里开起了药铺。

“和尚”不仅医术高名,医德医风也很高尚。当时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全凭号脉、观看、问询和倾听等办法来诊断疾病。他擅长号脉,通过脉向能说出病情及不适的感觉,让病人心服口服,点头称是。有些曾被大医院判了“死刑”、劝其回家调养的危重病人,经他用中药慢慢调治,竟能奇迹般地好将起来,一些写着“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等内容的锦旗和牌匾挂满了一面墙,那都是起死回生的病人赠送给他的。那时候老百姓普遍贫穷,凡是来求医问药的,他都来者不拒热情接待,如果遇到流行性疾病蔓延,三间茅草屋里常常挤满病人,有的还是用担架抬去的。他的妻子很贤惠,总是颠踬着一双小脚忙前忙后,配合他照料病人,为病人提供各种方便。“和尚”为了给病人治病常常把自己累病。

虽然他的医术很好,但收入并不高,有的病人实在拿不出治病的钱来,就拿只鸡鸭或者几斤粮食来顶替医药费,他从来没有让病人负痛失望而归的,总是让病人少花钱能治好病。听母亲说,我弟弟在一岁多的时候得了“结症”,骨瘦如柴,腹胀如鼓,命悬一线。大伙都说这孩子没救了,让我父母亲狠狠心放弃治疗算了。我大哥含着眼泪苦苦哀求父母给弟弟看病,父母亲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踏着夜色来找“和尚”医治。他仔细地给弟弟号了号脉,敲了敲肚子,看了看舌苔,最后确诊为“结症”,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肠梗阻”,随后开了5分钱的蓖麻油和2角钱的草药,回到家服了之后果然化解了肠道中的梗阻物,陆陆续续地好了起来。后来弟弟发育得壮壮实实的,还走上了国有煤矿的工作岗位。

“和尚”行医一生,始终秉持着“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理念,只为施舍,不求回报,心态淡然。就连生活上,他虽还俗多年,依然保持着出家时少荤多素、清清爽爽的生活习惯,活到了耄耋之年无疾而终。

至今,有些上了年纪的乡亲们还常常提起他怀念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