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安鹏的头像

胡安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0
分享

自行车

                                             胡安鹏

我是一个惜物主义者,我们这代人挨过饿受过冻吃过苦,总觉着凡是吃的用的都来之不易,应物尽其用用到实处心里才踏实,浪费了丢弃了毁坏了就心疼,不论是自家的还是公家的都有同样的心情。

在遛弯散步时,常看到绿化带里灌木丛中有丢弃的共享单车,有的还把车把鞍子铃铛卸掉把车圈摔“龙弯”,明显带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每看到这些,妻子总会不由地骂出声来:“这是哪个缺德鬼干的,好好的车子毁坏得多可惜呀!有‘过河拆桥’的,没想到还有骑完车子毁车子的。”我在想啊,现在生活好了物质丰富了,对东西不是那么珍惜了。联想到改革开放前,如果谁家有辆自行车,那可是身份和家境的象征啊。

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自行车是国家专控商品,上海的“永久”“凰凰”、天津的“飞鸽”等都是国内自行车的名牌,不亚于现在的名牌汽车。老家山东的自行车是“金鹿”牌,有二十八和二六大小两种型号,都是高跷的“牛角”把。当时公社(即现在的乡镇)及所辖管理区的干部才配有自行车,深入村庄调查研究、“三夏”“三秋”田间地头指挥抢收抢种,都是一人一辆自行车。记得当时的公社书记叫孔庆班,是一位“南下干部”,他作风务实体恤民情没有“官架子”,被誉为“泥腿子书记”,就是这样的好干部,在“文革”中也曾挨过斗游过街示过众。落实政策后被调到县里,当上了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一直干到离休。村支书们大都是识不了几个字的“老粗”,到公社开会没有自行车,靠“11”号(两条腿)步辇,郭沟、黄山、龙头、可怜山等一些离公社较远的村干部,天不明就得往公社驻地赶。如果开一整天的会则要管顿饭,一般是两毛钱一份的带肉的菜,馒头紧着吃,饭量大的一顿能吃下六七个甚至上十个馒头。散会晚了要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

家里有自行车的,大都是有工作的。我们那地方是鲁南煤炭产区,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地界里,分布着十四五个枣庄矿务局所辖统配煤矿,村上在矿上工作的较多,还有在其他行业上班的,这些“吃公家饭”人员的老婆孩子都在农村生活,休班下班后都忙着骑车往家赶,回家管教孩子收拾菜园添置生活用品,从这些人家的吃喝穿戴上一眼就能看出,光景过得普遍好一些。因此每当村上来了个把招工指标都会争破眼皮,没权没势没背景的想都别想,那是走出农村的唯一出路啊。有一邻居在矿上食堂上班,工资也不高,好在他妻子能吃苦耐劳会过日子,家院子里自留地里种满了眉豆丝瓜冬瓜茄子土豆等粗拉菜,他用那辆半旧的“大金鹿”自行车一次驮一二百斤,爬坡上冈骑行二三十里,捎带着都卖到了单位食堂,补贴了不少家用。

农村家庭有自行车的极为少见,妻子娘家所在村以万亩梨园而富甲一方,她娘家在村上算是最早买自行车的。妻子从十一二岁就学会了骑车,够不着脚搭子就在大梁下面掏腿骑。据说她家的自行车还成就了不少对好姻缘,那时哪家都不宽裕,孩子们相亲连件“喝茶”(体面)的衣裳都没有,便向左邻右舍借来裤褂鞋帽进行“武装”,岳母家的自行车则更能“壮行色”“抬举人”,东西两头不少人家都来借过。村西头的刘强父母不会过日子,家里穷得“叮当响”,可刘强这小伙子脑子灵光动作麻溜长得也好,一有空就练习自行车,骑技熟练,在钢轨上都能骑上一二十米远。他骑着自行车相媳妇,然后又驮着对象到县城逛了一圈,两人热乎得难舍难分,这幢婚姻竟然成了。后来女方家一打听才知道上当受骗但为时已晚。这对小夫妻无怨无悔同甘共苦吃苦耐劳,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后来,我们家也买了一辆载重型的“长征”牌自行车,后座宽大,带人载物都很稳当。二哥用它到六七十里远的老山里贩过豆子、土豆种等货物,一次能驮二三百斤,腿盘子都磨出血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当兵去了青海,在茫茫戈壁滩上没有自行车骑,下山后落户山西,找了辆破车子自己练习骑车,打麦场旁边是条深沟,我摇摇晃晃一圈一圈地练习,挺上瘾也挺害怕,下不来车子就往麦穰垛上撞,终于学会了自行车,心里蛮有成就感的。

那时候买辆自行车不容易,像宝贝那样保护着,晚上要推进屋里甚至挂在墙上,生怕让小偷给“借”了。由新到旧修修补补能将就着用就行,老远就能听到“哗哗啦啦”由远及近骑破车子的声音。印象最深的是邻村的“逮截着”,他的这一外号由来已久,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日本鬼子采取上有飞机下有追兵,对鲁南地区进行“大扫荡”,年龄尚小的他边望着天空边跟着大人跑,连惊带吓脖子扭不过来了,竟然成了习惯动作。其表现是:每往前走一会子路就得停下来,连脚加头旋转一圈,把头昂向天空“啊啊”喊上两声,然后又继续走路。当时我们少不更事,还以他痛苦的举动为乐趣,跟在后边起哄。“逮截着”虽举动“怪异”却心灵手巧见嘛会嘛。也不知他从哪里找来了一辆没有车把、脚搭、后圈没有车带的烂自行车,他把两股的木叉经燎烤握成了车把,用麻绳当内胎在车圈上绕上铁丝,用耐磨的枣木板做成脚搭子,这部“自行车”便“出厂”上路了,只是车圈碾压路面的声音稍大了一些。有了这辆奇特的自行车,对他的“回头率”就更高了。好在当时马路和大街上车辆稀少,要像现在这样车水马龙的,根本上不了路。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家都有了不止一辆的自行车,继而由电动车逐渐代替了一步一登的自行车。现在,家庭汽车得到普及,比当年买一辆自行车还容易。

近些年来,国家为了实现绿色环保、纾解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鼓励企业积极作为,于是共享单车应运而生。最先提供共享单车的是公交公司,有固定的停车桩,有专人管理,因停车桩分布不均,有时取不到车有时存不下车。后来又推出了没有停车桩的共享单车,据统计现有不同款式和颜色的共享单车达二十余种,有的还是电动的共享单车,为初来城里务工、买不起家庭汽车的人们,提供了轻便快捷出行的便利。晨光夕照里,年轻人那英姿飒爽的骑行的身影,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由于共享单车“井喷式”的上马,导致供大于求,加上有的企业对投放的车子无序摆放疏于管理,既影响了市容市貌,也给素质低下的人群,提供了破坏公物的可乘之机,市政部门和共享单车厂家,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管理,不要“煞”了城市的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