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安鹏的头像

胡安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13
分享

不老的婚谣

                                                    胡安鹏

我参加过一个同乡公子的婚礼,婚庆殿堂上,司仪的溢美之词虽激情澎湃却千篇一律,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而同乡老家亲朋代表说的那几句“顺口溜”,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顺口溜”的内容是:一个锅里品五味,一个被窝怀儿女;一个家里聚祥和,一个罐里贮财富。”这四句话既是勉励又是祝福,是我们孔孟之乡淳朴厚重的不老的婚谣,每句话都有故事和深意。

一个锅里品五味。早些年,哪家的经济都不宽裕可子女都不少,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一般除独生子婚后和父母不分家外,弟兄多的婚后过个一年半载的都要分开过。条件好的家庭几个儿子几位宅子,最小的儿子守“老营”,和父母亲一块生活;条件差的只能把婚结在偏房或配房里,那是没办法的办法。分家一事大都由婆婆婉转地提出来:“唉,你们结婚也有些日子啦,常言道‘鸡多无好糠,人多无好汤’,你们早晚得另立锅灶分开单过。你们也知道咱家底子薄,爹娘相信你们分开后只要夫唱妇随同心协力,一定能把日子过红火。”这时媳妇会说上两句客气话:“娘来,俺哪里做得不对您尽管指出来,俺好好改正,咱还是别分开过吧。”第二天一早,父亲便赶集买来锅碗瓢盆等简单生活用具,到粮囤里挖上一些粗细粮,到油坊里打上斤把油。如果几兄弟同时分家,还要找来族上长辈,把东西给分公平了,免得日后媳妇们说闲话。这样家就算分开了,在另一个灶膛里燃起新的烟火。分开吃既有动力更有压力,酸甜苦辣人生五味都煮在一口锅里。那时生活来源全靠生产队,有的小青年年轻气盛,八手勤拿省吃俭用,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乡间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要发财,到村外,高高墙大大院;点瓜豆,种蔬菜,吃不了集上卖;鸡鸭鹅,多养点,屁股眼里抠外快;烧着锅,看着孩,还要盯着鸡下蛋(与‘代’谐音)。”这些人家日子过得就是比其他人强,改革开放后最先致富的,也是这些人家。

有的分开家后过日子不会成算,有了今天不顾明天寅吃卯粮,青黄不接时就投亲靠友东借西挪,日子过“打瓦”(崩溃)了,孩子们连学都上不起。回农村老家看看,那些没娶上媳妇的发小,除有生理缺陷外,大都是因为没有文化思路不宽所致。但也有靠脑子活靠胆量,在逆境和绝望中闯出新路的。有个外号叫“嗡哝鼻”的,因长相丑舌头短吐字不清,四十多了没娶上媳妇。他跑到外地开起了羊肉汤馆。一个冬日的傍晚,有个三十来岁逃荒的女人,身边还带着个五六岁的男,抖瑟瑟地来到羊肉锅前,向“嗡哝鼻”讨口汤水喝,他给娘俩盛了一大碗汤,还加了几块肉拿了几张烧饼,这娘俩可算逮了个饱肚子。第二天这娘俩又来了,说嘛不走了,帮着拉风箱烧锅拾兜摊子拆洗衣裳,有个偎落有口热乎饭吃比沿街乞讨强。他带着收留的娘俩回家过年,村里顿时炸锅了,都说“嗡哝鼻”有天大的本事,领了个俊媳妇,连儿子都是“现成”的;“好汉无好妻,赖汉折花枝”,小青年们背后调侃着,抱怨没有漂亮媳妇的命。族门嫂子开玩笑问她:“你长得那么俊怎么看上俺家兄弟的?”她毫不掩饰,答道:“人家在我最难时给了碗饭吃,收留了我们娘儿俩,也说不出什么理由,总觉着这人心肠好,心里有了长相就不重要了。人丑能丑到哪里俊又能俊到哪里,长相又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几句话说得嫂子弟媳们没“词”了。

一个被窝怀儿女。那是看重精神和名誉,不乏正能量的年代,就连男女关系都要当做作风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年轻人搞个自由恋爱都会受到家人的责备、外人的说三道四。婚姻大事上大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脸皮薄的姑娘见面时连头都不敢抬,过后家人问及男孩长得怎样时,只能回答说:“俺哪敢看来。”有的只见了一面就结婚了,婚后日子过得也挺好。那时农村的婚姻历程大致相同,生养着“一大窝”孩子,夫唱妇随相夫教子干活出力,整天像“打仗”一样,过着既平凡又艰难的日子,一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早些年,有的庄村能看到古老的贞洁牌坊,那是为了表彰厚德贞洁的妇女而立的,比如长期孀居并为教育或社会做出贡献的妇女,那是符合当时道德标准和要求的产物。

也有因特殊原因“不守妇道”的。有对夫妇夫唱妇随感情笃厚,就是迟迟没有孩子,都认为是媳妇的问题。婆婆有事没事拉拉着脸,指着抱“空窝”的母鸡说偏道弯:“唵,和人家同时买的一窝鸡,人家的早就下蛋了,我把你喂得肥肥的光抱‘空窝’,连个蛋都下不来,养你有什么用。”每听到这些指桑骂槐的叨叨,媳妇也不敢争辩,只能暗自垂泪。到了婚后第八个年头上突然怀孕了,生下个大胖小子,在之后的三年里又添了两个小子。男人在外走路的姿势都变了:头昂得高高的,说话的底气也足了。农村就这样,钱多钱少没人笑话,没有子嗣会低人三分抬不起头。这事先在娘们窝嘁嘁喳喳有了传言:“你看那谁家的几个孩子是不是像那谁谁谁,那眉眼那动静活像一个模子‘刻’的。”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坐实”了,随后又像冬日林间细风,很快灌进全村人的耳朵眼里。在别人怪异的眼神里,男人回到家摔碟子砸碗生闷气。妻子看出了男人的那点心思,也没有生气而是和风细雨地劝他:“他爹,管它外头怎么嚼舌头,咱过好日子比什么都强,让孩子们上好学争取都有出息。等咱百年后,有三个儿子为咱披麻戴孝养老送终,想想这些有什么可气的。”听了这话,男人猛喝了两杯酒,不再生气了。后来这三个儿子,有教学的有当警察的还有当医生的,个个都有了出息。

一个家里聚祥和。“好媳妇旺三代”,还有的说“好媳妇旺九代”。不管怎么说,自古以来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想找一个貌德双全的媳妇,以期兴家旺夫教子。年轻人找对象大多看重长相,对白头到老过光景考虑的相对少一些。每在这时当父母的就发话了:“不要挑花眼了,长相再好又不能当饭吃,还是找个身强力壮有家教的,能撑得起家经得住风雨。如果光知道吃俏打扮,那你就知道苦累了。”老人的话朴朴实实却富含哲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仅我熟悉的举个例子吧,我们企业是由部队改编过来的,当年由于“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筑路四海”性质的原因,普遍存在着找对象难的问题,大都利用探亲的十天半月假期匆匆把婚事定下了,有的直接把新婚妻子带到部队和后来的工程队。这些家属大多来自农村,与丈夫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在老家在后方基地,含辛茹苦地扶老携幼操持家务,履行着丈夫的责任。涌现出不少孝敬公婆和伺候残疾丈夫的好儿媳、好媳妇;她们用勤劳善良的品质,营造着良好的家风家教,配合学校引导子女励志成才。这些年,在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职工子女中,多数出自看似家庭条件不好的平民之家,使远在施工一线的丈夫很是欣慰和自豪。

一个罐里贮财富。常言道:“花钱水推沙,挣钱针挑土”。早些年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生活来源主要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生财门路不宽不广,全凭着节衣缩食省吃俭用。遇上灾荒年或儿婚女嫁翻盖房屋等花钱的事,只能东借西挪拆东墙补西墙,有的儿女多办事多拉下的饥荒,到死都没还清,连眼都闭不上。我们从小就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更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那年把家属孩子接到城里,家里人都认为到城里是来享福的,其实城里过光景也不易。当时存折上只有八百多元的家底,面临孩子上学入园、集资建房等花钱的事。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妻子在紧靠专科学校的大院门口摆起冷饮摊,后来又增添了学生日用品。妻子进货就靠一辆半旧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了几年。在孩子上学、买房、为老人尽孝、礼尚往来方面没犯过难。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在花钱消费上依然能量入为出艰苦朴素,吃饭穿衣标准不高,能吃饱穿暖就行,习惯使然至今难以改变。我出身农村也做过小生意,那些踏实种田的农民和守店练摊的买卖人,都让我心怀敬意。种地会因旱涝冻等自然灾害歉收或绝产,开店摆摊承受着租金和竞争的压力。和这些人聊一聊,都说在城里消费高挣钱难,自然在开销上算计又算计,不然会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