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安鹏的头像

胡安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04
分享

一路走来

                                                       胡安鹏

“走到天边端着碗,都喜勤力不喜懒”;“人只有病死的,没有累死的”;“苦也吃了力也出了,要干么像么干么成么,让人喜见(喜欢和待见)”等等,这些都是父母亲挂在嘴边上的话。

父母在拉扯我们五兄弟的过程中,吃的苦受的累非常人所及。在那个生计艰难的岁月里,父亲压力山大,性子急躁,拼死拼活,追日逐月,刚界花甲就因积劳成疾过早地去世;母亲性情柔韧,在没日没夜辛勤劳作中,挺过了那段苦日子,享受到了好的时光。三年前,她以九十三岁高龄安然谢世。父母亲不惧艰难勤力而为的人生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们。

上世纪一九七八年初春,我参加了铁道兵,被分配到青海柴达木腹地一个叫锡铁山的地方,那是师直建筑给水发电营五连驻地。发电五连共有三个柴油发电机电站,分布在锡铁山、泉吉峡和泉水梁三个地方。分别负责三十三、三十四团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沿线施工和机关生活供电任务。锡铁山那地方生存环境恶劣,“春季一场风,一直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夜有苍狼嚎”,是其真实写照。加之高原缺氧,水只能烧到七八十度,饭只能煮(蒸)到七八层熟,除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平时连个外人都看不到。有些家庭条件好、没吃过苦的新战士,在艰苦的环境和工作面前产生了退却情绪,刚分到连队就闹着回家。

我们发电连的工作相对轻松干净一些,我被分配到配电班,就是观察调整配电盘上的指数,定时抄抄表,避免电压过高过低造成跳闸断电,影响正常的施工和生活。我们是三八制昼夜轮班作业,夜班还能吃上一顿猪肉罐头面条或面皮,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难忘。每看到团部机关的万点灯火,听到工地上隆隆机鸣,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颇有成就感。

入伍前我当过半年多的小学教师,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休息时,战友们轮番上阵打扑克下象棋,我对这些不甚会也提不起兴趣,便为他们烧茶燎水搞好服务,到包裹房里把门一关读书看报。报缝里杂志上载有中外名人的格言警句,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并字斟句酌地心领神会。后来想一想,这些片语只言的名人语录,对我思想的启迪心胸的开阔都起到不小的作用。领导见我好读读写写,让我当了文化教员,负责连队的宣传报道、图书管理、编写学习专栏和黑板报、教唱新推荐军歌等,还专门到师政治部培训过。我读书时就爱好书法美术,每出一期学习专栏和黑板报,都力求图文并茂富有新意。

第二年春天,让我到泉水梁电站当连部文书。泉水梁电站位于锡铁山以东二百多华里,担负着三十三团二营及石渣厂的供电任务。有一次,新来的指导员杨友发见我正在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再看看我的办公桌上摆的都是文学方面的书刊,随当把我说了一顿:“小胡,文学方面的书读一点是可以的,但要兼顾着看些政治、哲学和逻辑方面的书,这些书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但对今后的发展有好处呀。”我记住了他的话,到书店买来通俗易懂的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书,认认真真地学习领会。政治方面的知识是鲜活的,大都体现在文件资料和报刊杂志上。我改变了以往看报纸就看文艺版的习惯,对政治、经济和理论版上的内容都能看得进去,逐步提高政治素质和文牍水平。一九八〇年有一次军校招生考试的机会,因理科拉分较大没能考上。在我为失去机遇后悔时,指导员又态度温和地鼓励我:“‘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自古文理两条道,你现在干的是文差,不妨在文道上谋求发展。无论在部队干还是退伍回家,只要坚持多看多写多练,一定有用武之地。”

一九八一年初,师里进行内部整编,撤销了师直属建筑给水发电营建制,所属人员就地并入师属各团,泉水梁电站并入到了三十三团二营八连。我被下到二排当战士,情绪上有些失落,文书岗位为我提供了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平台,虽然下排当了战士,但我没忘记杨指导员的教导,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仍坚持读书写作。到了年底,老文书退伍让我接替了他的工作。第二年五月,营部书记调往团部任职,让我接替代理他的工作。

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在百万大裁军中,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集体并入铁道部,师变为工程局,团变为工程处,营变为工程段,我们成了端“铁饭碗”吃公家饭的铁路基建工人,我也成为工程段党委秘书。之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兵”,特别是我们这些“大头兵”,干到哪一天谁心里都没有底,现在成了定职定编的工人,对各自的发展都有了较长远的“设计”。我的发展规划是吃“文字”饭,就是按照杨指导员的教导在“文道”上发展。当时二十五六岁,正年轻,一旦立下志愿种下根苗,哪有不成长不收获之理。

我们段党委书记是南方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思想活跃作风干练口才非常好,是公认的“铁嘴”。他在玻璃缸里养了两条鲤鱼,没事时就坐在鱼缸前静观默察,有一次他对我说:“我从养鱼中得到启发,这一缸水如果没有鱼的搅动,就是一缸死水;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如果不学习不思索不创新,也会变成‘一汪死水’的,工作上表现为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平庸度日,就会辜负组织的重托职工的信赖。作为一名政工人员,思想观念一定要紧跟时代,有所作为和创新。”他的话极大地鞭策着我,作风不敢拖拉工作不敢懈怠。改工初期沿用的还是军事化管理,集合站队稍息立正听军号作息。段党委“一班人”积极探索企业化管理的新路子新方法,通过新闻报道和经验交流,及时反映和推广我们段的改革发展情况,特别是率先推行计件工资制,让职工自己算自己的账,极大调动了全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段成了全处创新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标杆单位。在基层的那几年,我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一九八七年八月,我被调到处组织科助勤,成为一名组织干事,比较系统地接触党务工作,也算是“术业有专攻”的起点吧。时任组织科长是山东人,是个“严细实”的“老组织”。开始,因工作上不够严谨细致,可没少挨过他的训,但也学了不少的机关“规矩”。后来让我兼任处党委秘书,负责党委口《政工信息》的采集编辑工作。我把这项工作作为了解基层、锤炼文字、沟通关系的平台和渠道。为写好改好改透每一篇稿件,常常熬到深夜,文章脱稿前总是在脑子里悬浮搅和着,也算是一件辛苦头痛并快乐着的差事吧。那几年,有不少反映企业改革、党的建设动态和经验被上级推广,连年被评为信息先进单位,我被《中国铁道建筑报》评为先进个人。

一九九三年五月,我被调到局组织部助勤,有的怀疑我是通过关系调来的,其实是在上报的党建信息和材料中对我有所了解,上级机关也需要业务熟练能写能干的业务人员。当时的人际关系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这些一无文凭二无人脉的普通职员,只要善于学习扎实工作业绩突出,都会有发展的空间。在局组织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六年,也是对党建工作深耕细研的二十六年,倾注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后来,虽然让我负责党建研究室工作,依然没离开本职岗位,是在组织部退的休。上级业务部门领导曾给予我“基层党建专家”的称谓,也算是对我专业工作的肯定吧。

回头溯望,我的工作经历还算顺遂。主要是勤苦坚韧的家风给我的人生浇筑了坚固的底子;赶上了有机会施展微才薄智的好时代;遇上了在我彷徨迷茫时能及时指明前行方向的组织和领导;也有自身鼓帆摇桨助力前行的拼搏努力。

对此,我深感欣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