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安鹏的头像

胡安鹏

网站用户

其他
202210/29
分享

韩老

                                            胡安鹏

韩老已九十高龄,除老寒腿带来的不便外,精神头还是蛮好的。一早一晚都要在小区内扶着轮椅转两圈,老寒腿是精壮时不注意身体落下的。陪伴他的是年逾六旬的小女儿,父女倆边慢悠悠地走着边有说有笑地谈这说那。

韩老性情温和,说话慢声慢语,也许是年龄大了言行举止有些迟缓的缘故吧;他女儿曾在居委会工作过,性子直爽开朗健谈。经零零星星了解,感觉韩老挺有故事。

他是东北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腔。往上溯祖籍山东龙口,清末家乡闹灾荒为了活命,爷爷用担子挑着全家闯关东,到了辽宁地界上实在走不动了,靠着早先来这里闯荡的同乡落了脚,并凭着勤劳厚道慢慢扎下根来。辽阔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他们,使家族之树开枝散叶人财两旺。他爷爷兄弟两个排行老二,老大在关内守家奉老;他父亲在六兄弟中排行老四;到了他这辈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中四男两女,韩老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四,兄弟中排行老二。韩为大姓,几乎占了临河村一半的人口,在村上颇有威望。他的家族遗传基因好,门里爷们生得浓眉大眼高大魁梧。他父亲读过几天书,在有口饭吃的情况下,节衣缩食也让他们几兄弟读点书识些礼,两个姐姐没上过学,也许是出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吧。韩老上到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了。

一九四八年秋,那场彪炳史册的辽沈战役打响,在开明父亲的鼓励下,他们四兄弟都参加了“支前队”。那年他十八九岁,热血沸腾充满激情,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前线运送弹药物资和伤员。那场战役前前后后打了近两个月,直至取得全面胜利,他们都成了“支前模范”,又有些文化,老大和哥几个商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回去照顾家,让双胞胎老三老四参军随大部队“入关”,韩老则进了兵工厂当工人。这个兵工厂是张作霖时期设立的奉天军械厂,“九一八”事变后变成了日军野战兵器制造厂。

韩老平时很少提及那段经历,晚辈们问急了就说上几句:“那场面比电影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惨烈,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你们要好好珍惜啊!”他把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埋心底,化作人生追求的不竭动力。每遇到难事或想不开时,就抽根烟喝杯酒睡上一觉,让那段经历在脑海过遍“电影”,让浮躁的情绪沉淀下来,第二天便又身轻气爽充满活力,再苦也不觉着苦了,再难也不觉着难了。他虚心向师傅和专家请教,刻苦学习兵器知识,成为枪械制造的技术能手,加班加点为关内前线输送武器弹药。厂里把他作为干部“苗子”进行培养,还加入了党组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苏关系交恶,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采取围堵攻势。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开展了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运动。“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指国家战略后方基地建设,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小三线”则是在各省、直辖市战略后方地区建立以迫击炮、火箭筒、无坐力炮、步枪、机枪、冲锋枪及其弹药和地雷、手榴弹等轻武器生产厂为主,包括为武器配套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等后方基地。在周边敌国环伺、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勒紧腰带过苦日子,国家斥资六十多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建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矿企业和国防设施,为加快国防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更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十三年前的那个春天,韩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沈阳抽调到山西筹建兵工厂。他拖带着老婆孩子,同“支边”同行一头扎进吕梁山深处。全家人暂住在老乡家的窑洞里,水土人情极为不服,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为了隐蔽起见,起初兵工厂定点在大山沟里,因水源满足不了生产要求,又到另外三个县考察选址,终因水源状况不合格且不在战备规划范围内等因素,最终还是定在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以这个厂为主体,将附近几个“小三线”单位合并成一个大厂。

韩老是这个兵工厂最初的参建者和后来的领导者,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结下了深深的感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向,中央决定不再保留“小三线”,开始执行“军转民”战略决策,绝大多数企业由单纯生产军品向军民结合、民品生产企业转型。兵工厂曾数次与其他单位兼并重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在产品转型上,曾参与生产过自行车、轻工机械、工装模具、食品机械、钢筋切断机等。在他担任企业负责人期间,带领企业员工无条件服从党的召唤组织安排,军工改名不改“性”,勇于创新严谨务实,企业转型比较成功,被誉为“吕梁山深处的一面旗帜”。

一路走来,韩老对其经历充满感慨和欣慰,特别是在企业重组期间,职工要通过优化组合重新上岗,缺技少能的难免被‘优化’下来。一下子丢了‘铁饭碗’心里想不开,便拉起“我要吃饭,我要生存”的横幅静坐闹事,有的还跑到家里闹腾甚至赖着不走......他就耐着性子给他们解释政策,苦口婆心讲道理,设身处地力所能及地鼓励帮扶,给他们办理“停薪留职”手续,把单位闲置房租给他们做生意。有胆识先“下海”的通过开公司做买卖,淘到了“第一桶金”,挣的比工资多很多,使那些畏首畏尾的下岗乃至在岗职工分外眼红,争先恐后自谋职业或干“第二职业”。日久见人心,如今一些关系维系得好的老友,多半是给他出过难题找过麻烦的“下岗”人员。就说老郑吧,当初他下岗后闹得最凶,厂里把大门口两间平房租给他做生意,这些年靠卖早点和馒头饼子,买下了两套商品房和一处旺铺,儿女们也都争气正干事业有成,他的晚年挺幸福的,经常到这里走动走动,说说话聊聊天叙叙旧。

韩老思想比较传统,从他三个女儿大曰换弟二曰盼弟三曰想弟的名字上,足以看出其盼子的迫切心情。他的想法也没有错,他们的家族人丁兴旺,如果到了他这支系没有续香火的会挺不起腰杆;再者那是个靠力气吃饭的年代,没有儿子家里便缺生机少活力。好在最后生了个儿子,因怕娇气难养取名铁柱,其寓义要像铁一样结实并能成为社会的梁柱之材。铁柱泼泼拉拉并不娇气,受其家庭影响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片,模仿八路军使“枪”弄“棒”。经常买些枪炮模型供他玩耍,拆拆卸卸拼拼装装乐此不疲,家里到处都是兵器玩具。上学后还订买了兵器知识之类的书籍杂志,使他对此类知识渐渐产生兴趣,后来考上了军校,现在某兵器研究所工作,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老的女儿也都争气,大女儿在当地政府工作,二女儿参军后读军校留在了外地,三女儿在本企业先是造枪炮后来又从事街道居委会工作。最使韩老放心不下的还是小女儿,当年厂里有个与她年龄相仿文文静静的小伙子,经媒人撮合家长劝说使他们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性格不合,总是吵吵闹闹别别扭扭,儿子上大学后还是把婚离了,悔不该当初没有充分尊重儿女的意愿。

韩老老伴在十多年前就去逝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寒腿加上其它毛病,使他在生活自理上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小女儿已带大了孙子,能抽出精力在他身边伺候,其她两个女儿也都你来我往轮流陪伴。铁柱的媳妇虽出身高门却通情达理富有孝心,汇钱寄物还常来看望。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受过曲折的韩老,通达明事理凡事看得开,无拘无束顺其自然,每天半包烟每顿两把酒,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一早一晚走一走上午下午睡一会。他的这种生活习惯,成了让人解释不清的养生“秘诀”。

祝老人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