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安鹏的头像

胡安鹏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8
分享

张老太

                                            胡安鹏

张老太,北方人,宽肩大脸,神态安详。年逾八十仍耳聪目明,思维清晰。

据她讲,在上世纪“大跃进”时期治理运河的会战中,她担任过妇女队长,带领女民工巾帼不让须眉,车推肩挑背扛,哪样都没落在男人们的后头,被誉为“铁姑娘队”。她能说会道明晓事理,在三千之众的村上当了多年的妇女主任,深谙乡间人情世故,倍受村民特别是妇女们的尊重。她生有两儿三女五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如今年龄大了,在儿女家临着过,年节里在儿子家多住上两天。这一圈下来一年也就差不多了,她习惯了这种东奔西走的生活。这不,现在又临到二女儿家了。

香樟树下的阴凉里,几个乡音各异的奶奶姥姥辈,带着孩子围着张老太聊天。大家都是老相识,也都知道张老太是个德高望重的人,谁有个心里话或磨不开的事,都想对她说说让拿个主意。城里乡下不同域却同理,家里的是非长短都差不多。她们一说张老太就明白了,对她们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对待家庭里的是是非非不能忒认真,把理非辩清了那情分就薄了。该担待的担待,该包容的包容,该放下的放下。不是有句话吗,‘糊涂官,糊涂做,糊涂才能当好老婆婆’。”听她这么一说,犹如拨云见日,哈哈一笑顿然释怀。

张老太的通透大度,是从多年的乡村工作经历中悟透的,是在苦日子中熬出来的。听她说,她当家的四十来岁就没有了,拉扯着五个孩子苦过苦熬,她就认准这个老理:有人就有财,有苦就有甜,好儿女不赘爹娘。当时农村刚刚开放搞活,经济尚不富裕,粗食布衣地过日子,没饿着没冻着。家里种着三亩多责任田,一年忙活两季子,还管着村上的闲杂事务,连家都顾不上。好在孩子们渐渐大了,知道为母亲分心了,大姑娘不仅学习好,干家务也是把好手,指挥着弟妹你做这他干那,把家管理得井井有条,收拾得干干净净,我进家能吃上口热乎饭,熬日头也更有劲头了。孩子们都能听说听道摽着劲读书,我紧肚子刹腰供他们,不读书没有出路。穷家孩子懂事早能吃苦性子刚不服输,这在学习上可是个优点,这种性子不是能教出来的。他们一个个陆续考上大学,我又鼓励他们远走高飞,到外边闯荡闯荡见见世面,上海、深圳、西安、沈阳、青岛都有我们家的人,小儿子在省内青岛工作,离家也有七八百里。

张老太社会阅历丰富,总觉着社会再发展再变化,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老理老传统不能变。‘赶形势’要‘慢半拍’,好的要学不好的就得抵制。逢年过节一家人团圆时,她都要在饭桌上唠叨两句,什么要凭本事吃饭量力求财,日子要慢慢过啦;什么不要想着一夜暴富一步登天,钱能养人也会伤人啦;什么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啦等等。这些话都是我日思夜想琢磨透的,说不说在我听不听是他们,说出来心里也舒坦。儿女们让我少说两句,女婿和媳妇都认为我说得对应该说。孩子们的对象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同学,知根知底相互了解,婚后生活和和谐谐稳稳当当,都是自己攒钱买房背贷款,哪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孬。亲家也都是普通家庭,没有贫富悬殊高低贵贱之分,彼此心里没有隔阂,相处得都不错。

如今儿女们有的当了爷爷奶奶,他们这辈倒没有多大的“走扯”,可是隔辈孙们的思想就复杂些了。上海、深圳这些地方比别的窝开放,“新鲜事”也多,孩子们回到家就给我讲一些年轻人“时兴”的不娶不嫁不要孩子等怪现象,好像还羡慕这样的生活。作为隔辈老一代看不惯这些事,但又不能跟他们吵吵,而是比张比李苦口婆心地分析讲道理:“不结婚不要孩子,轻松自在那是暂时的,再说也缺少了结婚、养育孩子过程的人生体验,用‘洋’气点的话说,‘没有家庭哪有温暖,没有夫妻哪有爱情,没有子女哪有欢乐’。特别是没有子嗣的,年轻时能跑能咬感觉不到,到老了就知道了,没有老伴相依儿女相靠,会感到孤独无助,钱再多也买不来温馨和安泰,这方面的例子忒多了。人这辈子,路只能走一趟,错过了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好时侯,就很难挽回。那些有条件结婚生子而错过的,没有不为当初的任性和轻率追悔莫及的。作为家庭成员,都有结婚生子延续香火的责任,如果不婚不嫁不要孩子,那过着过着不就关门闭户没人烟了吗?”

老太太也就是“有理说不清”地叨叨两句,可别说,年轻人对她的话都能听得进去,该找对象找对象,该结婚结婚,该要孩子要孩子,没有给父母亲添过心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