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这事,可简单可复杂,粗茶淡饭是一顿饭,山珍海味也是一顿饭,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只要吃得顺口吃得开心,就是一餐好饭。
我们这代人,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咀嚼着每一个时代的甘苦,挺着胸膛一路走来的。小时候,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几乎家家都不富裕,我们家弟兄们多,一年能吃上几顿好饭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五端午买上点肉,用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新土豆熬上一锅,每人盛上一碗,泼泼拉拉吃上一顿;八月十五用冬瓜烩肉,再加两个蒜泥拌凉黄瓜等小菜吃圆月饭,最解馋的当属冬瓜烩肉;过年了,五毛五一斤的肉买上三四斤,剁陷子待客都是它,年夜饭桌上最解馋的就属大白菜炖肉啦。那时没有冰箱等保鲜设施,把带膘的猪肉炒巴炒巴盛在碗里,放在泥缸底上侯客,母亲说:“年好过春难熬,东西不能吃光喝净,嘴是‘过洞’,少吃点谁知道,得是省点就省点,免得到时候犯难为。”不年不节谁家里飘出肉鱼的香气,我们小孩子羡慕不已,大人们则说这家子不是来客了就是发了什么歪财了,或者说这家人好吃不过日子,不年不节的哪有吃大鱼大肉的。“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艰苦的成长环境和多个兄弟姐妹,我们这代人没有娇气的,那掺着糠皮野菜树叶的红薯面煎饼窝头饼子,就着咸菜蒜瓣大葱吃起来喷香。麦收前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最难熬,小伙伴们结伴到大地里挖野菜,大人们爬到树上撸榆钱柳芽摘槐花槐叶充饥。有的人家断了顿,只能外出讨饭。我父母亲能吃苦耐劳,在不耽搁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前提下,顶着挨批斗的压力卖过豆腐凉粉等;爬火车到地亩宽的安徽地界背过地瓜干。该怎么说,有了豆腐渣糠糠菜菜的补充,我们家没出现断顿拉要饭棍的情况。新麦子下来后哪家都要吃上几顿麦子面条,条件好的不会过的还要烙上两遭麦子煎饼。在我的印象中,父母亲过日子很紧,主要是我们五兄弟尚未成年,花钱的事多,只能靠精打细算细水长流。至今难忘吃面条的情景,如水的月光下,我们围坐在小方桌上“呼喽呼喽”喝面条,桌上摆着一窝子算泥,还有一盘调黄瓜。熬过了青黄不接,全家人能平平安安坐在一起,真是不容易。父亲像松了口气,就着凉拌黄瓜,舒心地喝两盅小酒。趁着酒兴,免不了对我们进行一番现身说法和勉励:“我没上过学,是个‘睁眼瞎’,吃了不少没有文化的亏。你们要好好读书,‘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不好好念书没有出息,将来连个媳妇都说不上,你们要争气啊!”父亲平时话不多,我们对他吃苦耐劳言传身教耳闻目睹,自然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在有口饭吃的前提下,父亲为供我们读书成家不遗余力,耗尽了心血和汗水,以至过早地去世,成为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遗憾。我们弟兄能走到今天这步,多少得益于有点文化基础。
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普遍营养不良,没有几个胖的,“鸡脯肋”比较多,一根根肋骨清晰可见。虽然瘦却都很泼辣,小病小灾全凭扛,如高烧不退实在抗不过,就到药铺拿两片名叫“APC”的退烧药,再辅以葱须姜片汤,捂上被子睡一觉出出汗就好了;大冬天里,我们这些泼小子袒胸露背地打雪仗,打尜尜(拉子)。那时人们的血压血糖血脂普遍偏低,是营养跟不上的缘故,如今花钱买都买不来。改革开放前夕,我当铁道兵去了青海修建第一期青藏铁路,部队能吃上白面馒头大米饭,我那吃红薯煎饼就老咸菜落下的胃泛酸的毛病,慢慢地就自愈了。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主生产积极性更大了,通过辛勤劳动解决了温饱问题,涌现出一批致富能人。有个同学的父亲脑子活泛,边种庄稼边做起卖熟肉的小生意。会吃的人都会鼓捣,他卤的猪头肉猪蹄味道好,在我们那片颇有名气。“杀猪宰羊厨子先尝”,上午晚上每顿饭一只酱猪蹄四两小白酒,那是“法定”的标准,有赚的有吃的整天唱恣的。用他的话说那叫“挣钱不挣钱,先赚个肚儿圆。”没出两年,外表上看白白胖胖颇有“福相”,却时常感到胸闷头晕,到医院一查说是有重度的高血压高血脂,医生建议要按时服药清淡饮食。但为时已晚,没过两年还是被心梗夺去了性命,也为熟悉他情况的人们提了个“吃喝有度”的醒。再后来,人们又不满足于吃好喝好,还想花大钱吃稀罕。有个胳肢窝夹着皮包手里拿着“大哥大”的老板,让饭店给他准备一桌价值千元的饭,宴请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那地方的人脑子好使点子多,只要给钱没有弄不出来的。饭店老板到杀鸡厂割了一百个鸡舌头,做了一道名为“百凤和鸣”的菜;又到加工鱼丸的地方切下一百个鱼唇,做出的菜取名“百龙吐财”。有了这两道菜,加上店老板口吐莲花阐释美意,让全桌人非常满意。随后的那几年吃喝风盛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公有私,在档次上排面上相互攀比,少则几百元多则成千上万元,好像吃的不是饭,乃是实力和气派。吃喝风尤其是公款吃喝风,败坏了社会风气,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紊乱了个人的味蕾。有个领导场面应酬较多,几乎天天有饭局,偶尔在家吃顿饭,总嫌妻子厨艺不精挑三拣四。妻子很是生气:“我就是个家庭妇女,又没经过厨师培训,也就是做个家常菜。外边的饭把你的嘴给吃刁了,我是没办法伺候你啦。”说完干脆做了盆白水煮青菜,连个油星都没有,吃不吃由他。这个领导却连声说:“好吃,好吃,能吃出蔬菜的清香味来。”这些都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笑柄了。
有道是“粗茶淡饭,吃出铁汉”。早些年经济困难,没有条件讲究,甚至连粗茶淡饭都填不饱肚子,加上出大力流大汗,体内没有多余的营养残留,成就了老一辈人的健康体魄,高寿的大多还是那一代老人。如今生活好了,应该注意营养的搭配,千万不能好的吃个死孬的死不吃,管不住嘴以致吃出毛病。我还好,有个能品尝山珍海味,亦能咀嚼粗粝饭菜的胃口,在吃上不怎么讲究。老伴的饮食习惯是少荤多素,每当饭吃腻了酒喝多了,她就用豆糁子小白菜煮顿菜豆腐等清淡饭菜“刮刮油”。一天三顿饭,哪能顿顿可口,做什么吃什么,可口的多吃点反之少吃点,填饱肚子就行。人是杂食动物,粗细荤素酸甜苦辣对身体有好处,没必要固执己见嫌这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