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东文的头像

苏东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1
分享

在苗圃大树旁,探寻衡阳铁路的发源

在湖南衡阳市珠晖区苗圃街道,有一个新建的衡阳铁路文化广场。靠西边处,相隔约50米,有两株枝繁叶茂的大樟树傲然挺立。它俩,树干粗壮,饱经沧桑,让人们望之而感慨。它俩,树冠宽大,撑起一方天空,给来往行人遮风挡雨。它俩,绿叶婆娑,气韵不凡,给广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就是衡阳市里赫赫有名的苗圃大树。

据专家考证,两棵都已有370多年的树龄。而苗圃大树,也是这一小块地盘的地名。在不远处,设有以苗圃命名的公交车站。

说到苗圃大树,熟悉的人,马上就会想到衡阳铁路,它是整个衡阳铁路的象征。就在这个大树旁边,解放前,曾经是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的所在地。解放后,在1953年以前,也曾经是衡阳铁路管理局机关的所在地。而原粤汉铁路现京广铁路距这里只有200多米,苗圃大树一直默默关注着火车在铁道线上飞奔。可以说,苗圃大树,留存了一份辉煌的印记。

在30岁以前,也就是1989年以前,我家就住在距苗圃大树100多米远的衡阳铁路装机厂旁的一栋平房里。我几乎每天都要从大树下走过,也经常在大树下等人或歇息。后来搬家后,因工作和办事情,我也不时路过苗圃大树,与它一次次相聚。几十年风风雨雨,苗圃大树,看着我从一个小孩到三十而立再到步入晚年,我也看着苗圃大树一天天老去。

记得许多年前,大树旁还有一个长约50多米、宽约30多米的水塘。这个塘,也是东面一片地势较高的铁路家属区的生活废水的排放池,从这里再转排到现苗圃公园里的一个大塘——现在叫“湖”——里去。两株大樟树正好一南一北对应生长在水塘边。不过,原来是有三棵大樟树和一棵杂树的。在南面,也就是现衡阳铁路文化宫那边公路上的一棵,原来旁边还有一棵樟树,小一些,与该树相隔约2米,一起并肩生长着,像一对树兄弟。十多年前,因该处的光明路提质改造被移除。所以,现在,那边只剩下了一棵。另外,在原衡阳铁路电视台旁的大樟树几米远处,曾经也有一棵高约20多米的大树,不知道是什么树种,树龄应该在几十年以上,许多年前,因雷击起火烧坏被砍伐。如果,说苗圃大树的话,那原来的概念是四棵,而不是两棵。当然,现在只剩下两棵了。

大约是10岁左右,不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拿大头针弯成一个鱼钩,然后找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绑上一根缝衣服的细线,约2、3个小伙伴来到这个水塘边,一边钓鱼,一边在大树下玩耍。后来,这个鱼塘被填埋,修建了衡阳铁路文化宫的一栋活动楼和一个小小的广场。现在,已被改造成为衡阳铁路文化广场的一部分。但少时的欢快记忆却一直掩埋不了,时不时浮现在脑海之中。

关于苗圃大树旁的这个小塘和现在苗圃公园的大塘(湖),在当地老人中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清初吴三桂起兵造反在衡阳称帝后,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两口塘被吴三桂看重,御赐塘名。苗圃大树旁的小塘被赐名为“下马塘”,文官武将到此一律下马步行。苗圃公园的大塘(湖)被赐名为“上马塘”,文官武将从小塘走到了这里才可以上马骑行。究竟有没有这个事情,说不清楚,没留下文字记载,只是传说而已,且当一趣。

对于苗圃大树究竟有几株,我个人有看法。我认为,苗圃大树,应该就是单指原衡阳铁路电视台大楼旁的那棵遮天蔽日的大樟树。它旁边原来的那棵大树,不是樟树,年轮也小的多,不能列入苗圃大树的概念。衡阳文化宫那边的两棵,现在还剩下一棵,虽然专家认定是370年的树龄,但我有异议,觉得没有那么长。我小的时候,看见的这株树还不大,以我的感觉,好像只有二、三十年树龄,到现在,最多也不到百年。估计,在粤汉铁路管理局时期,这两棵树还没栽种或还是一棵小树。年轮与对面的大树相差太远,不对等。而且,当年,大人们说苗圃大树,一般就是指原衡阳铁路电视台大楼旁的那一棵。过去,也没有文字记录苗圃大树是4棵还是1棵,概念比较模糊。但现在专家已经认证,我也无话可说,只能保留意见,以过去的3棵现在的2棵为准。

现在,大多数衡阳铁路人和有人写衡阳铁路的文章时,都把现存的两棵大树称为苗圃大树,所以,本文亦是如此。

苗圃大树,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生长在培育树木幼株或某些农作物幼苗园地里的一株大树。我这里说的苗圃大树,它的由来,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苗圃大树,但确实又和苗圃有关。

讲起来,还有些故事,1938年秋,因抗战需要,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由武昌徐家棚迁往衡阳苗圃。从此,开启了衡阳铁路的辉煌历程。

不过,在1938以前,这个苗圃应该还不叫苗圃。当年,苗圃这一块地域是属于衡阳县的酃湖乡或江东镇。到底归属于酃湖乡或江东镇,我查不到资料,只能从当年衡阳县志区划上确定,它在酃湖乡或江东镇管辖的交界处位置,可能归属于其中一个或分属两地。1942年,衡阳县东华、雁峰、西湖、石鼓、江东5镇和城郊的广福、奇罡、酃湖3乡区域才设置为衡阳市。

根据我的考察,苗圃附近这一块,在粤汉铁路管理局迁来前,原是一块丘陵地带的山地,也可以说是一片荒山野岭。具体的见证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随父亲从长沙移居到衡阳苗圃时,靠衡阳铁路装机厂东面,原衡阳铁路第六小学与路向里之间,也即我家下面东向一带地域,还全部是农田和鱼塘。再往后,就是一片丘陵了。小时候,我还经常在这里的稻田和鱼塘捉泥鳅、钓青蛙,并在鱼塘里游泳。

现在,仍然可以看出整个山岗的轮廓,由苗圃公园、苗圃大广场一线向衡阳铁路装机厂逐步向上升起的一块山地,在衡阳铁路装机厂处分开为两边对峙的山头,一边是位于嘉树里的衡阳铁路公安处最高处的水塔处,一边是位于保卫里的原衡阳铁路印刷厂上面的家属房。然后,两个山头分别向下往光华里、路向里延伸而去,接着又是原衡阳铁路第六小学的山岗和路向里后面变电所的山头,再后面就是洪塘村。洪塘村现已与邻近的江东村合并为江东村,但洪塘村,仍然是这里的地名。这里有原来衡阳铁路分局汽车队,原衡阳铁路机修厂、衡阳铁路公安处看守所,靠南面山上有原衡阳铁路第三中学。

洪塘村原是衡阳市和平乡的一个行政村,现在还属于市区的城中村。在上世纪70年代时,洪塘村曾经是酃湖乡的龙科大队。而从苗圃大树到衡铁装机厂再到后面的原衡铁六小和路向里之间的这一片地域,叫着洪塘冲,有龙科大队的一个洪塘冲生产队,现在是江东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洪塘组。洪塘冲,应该是久远流传下来的地名。这个,可以与附近原衡铁五小北侧的杜家冲相应证。杜家冲是洪塘冲相邻的又一个山岗,从现在的光明路小学(原衡阳铁路第五小学)处到苗圃派出所对面处往衡州大道方向延伸。在这里,有遗留下来的一个老地名,叫杜家冲。现在,还有一个杜家冲居民小组,人们也仍然称这里为杜家冲。也就是说,这一块,当年可能有一个杜家冲村或杜家村。在衡阳市,一些地名习惯以冲命名,现在还有许多,如吴家冲,老虎冲等。

由此,可以推论,在1938年前,苗圃大树方圆几百米这一块,全部是农村。而苗圃大树附近一块到现在洪塘村周围的一小块地盘,就叫着洪塘冲。从现在的地形还可以看出来,从洪塘村到衡铁装机厂下到苗圃大树再到苗圃公园一线,整个就是一条长长的小山谷,也就是衡阳人形象地叫着的“冲”。但杜家冲的地形不明显。

这,也可以推断,当年,这里可能有一个洪塘冲村或洪塘村存在,北边旁还有一个杜家冲村或杜家村。但不知道,是属于当时的酃湖乡还是江东镇管辖。因为洪塘村所在的和平乡历史上曾经归属过江东镇,也从属过酃湖乡。这又说明,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大范围讲,当年,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由武昌徐家棚迁往衡阳酃湖乡或江东镇,从小范围讲,就是迁往衡阳洪塘冲到杜家冲一带,也即洪塘冲村或洪塘村与杜家冲村或杜家村一带。而不是苗圃。

那为什么后来苗圃大树这一块地域叫苗圃?这自然与修建粤汉铁路有关。1929年到1936年,国民政府组织修建贯穿衡阳的粤汉铁路株韶段。因铁路两边需要栽种树木,在现苗圃大树附近的现苗圃公园处建立了一个铁路培育树苗的小林场,也即苗圃。这个苗圃,确实是有依据的。因为这个林场的建制,解放后也都保留了,为衡阳铁路工务段管辖的一个车间,负责原衡阳铁路分局范围内铁路树木的培育、栽种和管理,其地址在原粤汉铁路管理局图书馆旧址,也就是原衡阳铁路第二中学对面,苗圃公园旁边。早些年,该林场改为了林业车间,现在的苗圃公园就属于这个车间管理。而这个苗圃公园,应该也就是解放后在粤汉铁路管理局那个苗圃的地段或基础上修建的。

可以说,就是因为这个铁路苗圃的原因,在粤汉铁路管理局迁移到这里以后,建起了一些铁路单位和员工家属房,形成了居民区,附近这一块地方就被称为了苗圃,而长在这里的大樟树也就被冠以苗圃大树之名。后来,在行政区划上,这里又被确定为苗圃里。我原来工作的单位衡阳铁路房建公寓段机关(现为衡阳铁路供电段机关)就在苗圃大树下面约50米处,地址即为苗圃里15号。

再后来,附近先后建的一些单位和场所,也都被冠名为“苗圃“,如:“苗圃广场”“苗圃邮电所”“苗圃公园”“苗圃食堂”“苗圃卫生所”等。

1955年,衡阳市建立城区街道时,又把这个林场(也就是苗圃)周围,即火车站东南面铁路单位和家属区这一块4.76平方千米的地方定名为苗圃街道,管辖清泉里、东方里、服务里、健康里等10多个带“里”的居委会,现在合并为8个社区。

这里,有衡阳铁路人一直忽略的一个问题需要提出了讲一下。那就是,其实,苗圃里只是在苗圃大树下西面往苗圃公园一块地域。在苗圃大树东向左边原衡阳铁路电视台往衡阳铁路公安处上面一块地域,因为苗圃大树这一嘉树,被命名为嘉树里。根据史料分析,当年的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和后来的衡阳铁路管理局机关办公地点都不是在苗圃里,而是在嘉树里到原杜家冲南面的光华里一带。后来,衡阳铁路管理局又在嘉树里右边的保卫里建了一些办公房屋。也可以说,当年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是由武昌徐家棚迁往了衡阳的洪塘冲和杜家冲一线即现在的嘉树里和光华里。因嘉树里和光华里后来由苗圃街道管辖,所以,现在一般说粤汉铁路管理局和衡阳铁路管理局位于苗圃。我家,当年就住在嘉树里59号,是原衡阳铁路公安段的一栋职工家属住房中的一户。

为什么这里的居民社区,基本上都叫“里”呢?。

里,里弄、街巷的意思,中国古代居民聚居之处,又名闾里、坊,就是一种居民组织。古语有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在《旧唐书·食货志上》也说:“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到了现代,北方一些地方特别是北京、天津沿袭古时候的用法,仍然把一些居民居住区的单位叫着 “里”。

苗圃大树附近居民区叫“里”,这也和粤汉铁路的修建有关。当时,江东镇因粤汉铁路得到大力开发,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迁移到苗圃后,大量北方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到了衡阳苗圃一带的粤汉铁路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工作。可以肯定,是这些北方来的粤汉铁路员工的影响和作用,比如负责居民区地名规划的人员就是来自北京、天津的粤汉铁路员工。因而,也就按照北京、天津的起地名的习惯,把苗圃大树附近的地方都按照不同区域划分为“里”的居民点。解放后,又一直沿用和推广了这些地名。

当年,粤汉铁路管理局机关由武昌徐家棚搬迁至衡阳的洪塘冲和杜家冲一线或后来改名的嘉树里和光华里一块后,机关各处室在那里办公呢?我了解的情况是,在原衡铁五小到原衡阳铁路电视台大楼一线沿东面山坡建房办工,也就是嘉树里和光华里,主要地域是在嘉树里。

当时,局本部也即局长们的办公地点又具体在那个位置呢?有文章说在现光明路小学(原衡铁五小)内。这应该值得商榷。我曾经多次采访过原在粤汉铁路局机务处做绘图员、当年中共地下党党员、后为衡阳铁路供电段离休干部的吴绍萱(已于2020年初去世)。吴老告诉我,在现光明路小学(原衡铁五小)内办公的是粤汉铁路局机务处,在里面建了几栋平房作为办公室。现在,在校内,可以看见一栋二层的苏式楼房,那是解放后,衡阳铁路局修建的,为该局机务处办公楼旧址。

小时候,我就在原衡铁五小读的小学。苏式楼房是学校的办公室,我多次去过里面找老师或被老师叫去。

那么,局长们的办公地点究竟是在那里?确切的位置,在原衡阳铁路电视台大楼这一块,也就是距苗圃大树东向左面约30米处。这里,就是前面说的嘉树里,过去属于洪塘冲的一部分。当年,这里建了许多栋欧式的平房,房屋在当年显得高大、豪华和别致。期间,还修了花圃、绿化带。只是这些房子,究竟是建于粤汉铁路管理局时期还是衡阳铁路管理局时期,采访吴老的时候,我忘记问了。如今,该片房屋已经拆除30多年了,无台账可查。在衡阳铁路上,也找不到当年的老人可以说明这片房子的来历了。但从房屋样式看,应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的父亲,是派驻衡阳铁路分局的军代表、分局革命委员会主任,就住在其中的一栋里。我曾经多次随这位同学去他家玩过,见识了那个平房的气派:独门独户,别具一格。那个时候,这里的房子已经安排给衡阳铁路分局的一些机关干部和驻分局军代处的一些干部居住了。

在解放后的1950年,衡阳铁路管理局在一旁现保卫里约50米远的一块空地上,建了一个两层的苏式楼房,面积600多平方米,就是现在衡阳铁路人称为的“红楼”,作为局领导的办公楼。据说,当年,郭维城局长的办公室就在这里面。

我小时候,“红楼”这里是一块平地,叫小广场,长约100多米,宽约60米左右,距我家只有50多米远。“红楼”位于西面当头,在东面尽头建有一个舞台,中间就是长满绿草的广场。显然,这是粤汉铁路管理局和衡阳铁路管理局和后来的衡阳铁路分局举行大会和开展大型活动的地方。在上世纪70年代前,这里,是我和小伙伴放肆玩耍的乐园,也是衡阳铁路分局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每个月,衡阳铁路俱乐部都会安排电影队放映几场电影,周围的居民,三五成群的,会拿着各种板凳赶来观看。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初,这个小广场上,改建为了衡阳铁路分局的几栋机关大楼,现在改为了衡阳铁路职工培训基地。而“红楼”,已被改建为衡阳铁路博物馆,将于今年内建成开馆。

苗圃大树,经历数百年风雨,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在苗圃大树旁,衡阳铁路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80多年来,苗圃大树,见证了衡阳铁路的发展和变迁,目睹了衡阳铁路从辉煌到衰落到再度繁荣。

同时,一代代衡阳铁路人在苗圃大树周围长大,一代代衡阳铁路人从苗圃大树下走出去。如今,它已经成为了衡阳铁路人的家园和故土,并升华为衡阳铁路人的一份精神寄托。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