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东文的头像

苏东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4
分享

当年,我扛过铁路上最早的电视摄像机

那是1986年到1988年的三年,我在湖南衡阳市的广州铁路局第二工程公司工会做负责宣传和文体工作的干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扛起了电视摄像机,成为了铁路上最初一批使用电视摄像机开展宣传工作的人。

事情得从1985年年底说起。当时,衡阳至广州的衡广铁路复线工程建设拉开了“三年决战”的序幕。我所在的公司承担了其中韶关火车站扩建和银盏坳至军田区间线路两项工程。为打好“三年决战”,我公司机关搬迁到了韶关火车站扩建工地,靠前指挥施工。

1986年元旦后,我公司数千职工和民工陆续开进了各个施工点,迅速形成了决战态势。考虑到工程施工的需要,在路局的安排下,我公司从日本进口了10多台自卸货车,加强机械化施工的力量。也就是在这批进口货车中,随车赠送了一台当时被称为大二分之一的日产电视摄像机,具体品牌、机型,我现在记不清了。

单位领导经过研究,决定把电视摄像机交给公司工会用于宣传工作。于是,作为工会负责宣传和文体的干事,再加上年轻又是男性的我,责无旁贷地就承担了摄像机的管理和拍摄任务。那时,工程施工紧张,我没时间也没机会去参加电视摄像培训,只能根据随机的使用说明书,边看边学电视摄像。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竟然也基本掌握了拍摄技能。

那个时候,摄像机还是稀有物品,除了电影厂、电视台有,党政部门和企业极少拥有,家庭基本是空白。据说,当时,整个广州铁路局就只有2台电视摄像机。一台是在局工程总公司工会,日产大四分之三的机子,属于广播级摄像机,也就是当年电视台使用的电视摄像机。另一台就是我公司的这个电视摄像机。我们这个机子比电视台的机子小了许多,磁带也小了一半,属于家用级摄像机。但比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掌中宝类数码机子要大十倍左右,也需要扛在肩上拍摄。估计,在那个年代,全路可能也就仅有几台摄像机。因为,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铁路局就这2台电视摄像机,连局机关都没有,其它铁路局应该不会有许多台。

具体的依据是, 1986年6月,设在韶关的铁道部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召开工作会议,请的是我们局工程总公司工会负责电视摄像的黄主任去拍摄会议资料,因而可以证明,铁道部、铁路局机关当时是没有电视摄像机的。如果有,轮不到路局下属的工程总公司派人去拍摄会议电视资料。当时,黄主任的电视摄像机电池部分和机身是分开连接的,他一个人操作不便。因我会电视摄像,就临时叫在韶关火车站工地上的我赶去指挥部协助拍摄,由我给他背电池包。记得那天,指挥部专门派了一辆小轿车到工地上把我接了过去。黄主任给我交代了有关事项,我俩就进入会议室拍摄会议的电视资料。

在两个月后,广州铁路局在韶关召开衡广复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局复线指挥部直接就请我去拍摄了会议的资料。那时,各省、市已都有电视台,但企业还不太兴会议电视新闻,没有请地方电视台记者进行报道。至于铁道部、各铁路局的电视台,那是多年以后才设立的。

自从公司有了电视摄像机以后,单位一些重要会议、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项目和活动等,都安排我拍摄电视资料。平时,根据我的工作职责,我除在办公室处理日常公务外,一有空闲时间,我也走上工地,扛着摄象机,拿着采访本,拍摄工地职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动人场面,记录他们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期间,我专门做过几次电视新闻报道。我把拍摄的有新闻价值的电视资料,配上新闻稿件,送到工地所在地的韶关电视台和公司所在地的衡阳电视台。可惜,被采用播出的只有一条。那是一篇拍摄韶关火车站扩建工程做到施工和运输两不误的报道。这是我第一次做电视新闻,为了做好它,我先写好新闻稿,再在工地上拍摄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视图像,然后骑自行车送到了韶关电视台。电视台的编辑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看了新闻稿,他觉得不错,就叫我和他一起到电视新闻编辑室,当面剪辑编排我的这条新闻。他一边编辑图像,一边对我进行电视拍摄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差不多耗费了一个小时,这条电视新闻才制作完成。当晚,该电视新闻在韶关新闻节目中播出,在我们工地上引起了轰动,职工大受鼓舞。随后,电视台邮寄了稿费8元。我当年月薪60元,已是颇为丰厚了。这篇报道,不敢说是广州铁路局甚至是全路职工自己拍摄的第一条铁路电视新闻,但可以肯定是最早的铁路电视新闻之一。

不过,我的电视摄像机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工地生产宣传上。在工地上,只要晚上有时间,我都带着录像机到各工程队的工地会议室,把拍摄的工地施工的电视摄像资料放给职工们观看。在电视里看着自己的施工场面,职工可高兴了,办看边议论。每次放映,几乎都会吸引工地上的全体职工观看。这可是最生动、最有趣和最有效的火线宣传,给奋战在建设工地上的数千名公司职工和民工以极大的鼓舞和安慰,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在衡广复线建设工程的施工。

在承担单位电视摄像任务的近三年时间里,我有过两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是与广州铁道报记者在军田站拍摄复线拨接的施工场景,时间是在1987年的8月里。为了不影响既有线运输,施工安排在深夜两点进行。当晚,我和记者都没有睡觉,待在工地的办公室等候。1时许,我和记者就拿上摄影器材从工地的办公室上了工地,他拍照片,我拍电视摄像。小站深夜曾有的寂静,一下子被线路大拨接给驱散了。几百米长的线路边,被早几天架设好的一路高瓦数电灯泡照得通亮,几百名工人和民工组成的拨接队伍沿铁路线摆开,施工设备的马达声、人的叫喊声、工具与钢轨的撞击声……把小站之夜弄得一片喧嚣、嘈杂。待到2时,拨接开始,随着施工指挥“一——二”、“一——二”的号令,线路上,不,整个小站,都被数百人应和的“三”的惊天动地的吼声所掩盖、所震荡……拨接持续了3个多小时才完成,东边天际已散发出晨曦的光亮。整个拨接过程,我和报社的记者就来回奔忙,不辞辛劳地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下了这个雄壮而艰辛的场面。

另一次,是在1986年9月间,我应广州铁路局衡广复线建设指挥部的邀请,担当了广州铁路局组织的衡广复线建设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的电视摄影任务。半个多月时间里,陪同宣传队沿衡广复线建设一路各单位工地宣传演出,一路见证了衡广复线建设的壮阔场面和各单位参战职工的风采,我也用电视摄像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